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玄奘大師與世間淨化論▪P3

  ..續本文上一頁,-次的無遮大會的大施場、佛陀降伏外道處以及提婆(聖天)作《廣百論》挫小乘、外道之遺迹。從此西南入大林,多逢惡獸野象,經五百余裏至僑賞彌國,參觀佛教遺迹。東北行五百余裏至鞞索迦國觀禮佛教遺迹。又東化行五百余裏至室羅伐悉底國的國都舍衛城(印度佛教聖地之一),巡禮佛陀往日說法行道遺迹。

  從此東南行八百余裏,至佛陀故鄉劫比羅伐竄堵國(古代僑薩羅的附屬國,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爾境內,巴達利亞)巡禮佛陀誕生地藍毗尼園遺迹。從此東行荒林二百余裏,巡視阿育王所建舍利塔和沙彌伽藍以及佛陀逾城出亡解下璎珞、服飾、白馬、遣車匿歸報父王等遺迹,又經曆艱險的大森林至拘屍那羅國(印度、泥泊爾交界處)朝拜佛陀涅槃的遺址。從此經行七百余裏,至佛陀初轉*輪的鹿野苑,順現伽河東行叁百余裏經戰主國轉向東北,再渡恒河行一百四五十裏到吠舍鼈國,巡行佛陀行化遺迹、耶舍等七百佛教徒重勘律典舉行第二次結集的遺迹。南沿恒河百余裏到濕吠多補羅城,得《菩薩藏經》。

  奘師又從此南渡恒河,到摩揭陀的波吒鼈子,停留七日,巡禮聖迹,又西南行六七由旬至羅磔加寺,又南行百余裏,觀禮佛陀成道處的菩提樹與金剛座,時逢衆儈解夏,遠近輻湊數千人,停八、九日禮拜方遍。

  當時印度最高學府那爛陀寺(在印度比哈爾邦巴特那以東的巴臘貢村)的儈衆聞奘師已抵金剛座,特派四位長老前往迎接,到達寺莊,更有二百余僧與千余檀越將幢蓋花香複來迎引,贊歎圍繞,迎入那爛陀。【一二】

  六.那爛陀寺盛況

  由季羨森等校注的《大唐·西域記校注》(一叁)雲:那爛陀,梵文Nalanda音澤,又譯那難大、那難,意譯施無厭(na——alam——da)。本書中關于此寺名稱起源是根據佛本身故事中的傳說。在義淨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中記有另一說法:“此是室利那爛陀莫诃毗诃羅(Sri—nalanda—mahavihara),唐譯雲吉實神龍大住處也。西國凡喚君主及大官屬並大寺舍,皆先雲室利,意取吉祥尊貴之義:。那爛陀是龍名,近此有龍,名那伽爛陀(Na—Ra—landa);故以此爲號;。毗诃羅(Vihara)是住處義,此雲寺者,不是正翻。”

  那爛陀的曆史相當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紀,即佛陀和大雄的時代。耆那經典如《儀軌經》(Kalpasutra)等都曾提到那爛陀,說這是王舍城西北的一個富庶郊區,有許多美麗屋舍園林,耆那教主大雄在這裏至少度過十四個雨期;說那爛陀有一百多個耆那教殿堂,佛教殿堂更不計其數(Ha,mann ia—cobi澤Kalpsulra,64頁)。佛典如《大涅槃經》(Mahaparinibbana—Sutta)等也提到那爛陀。附近的庵沒較園是釋迦牟尼經常到的地方,附近還有舍利弗的生地那羅聚落(Nalakagrama,《普曜經》中作那爛陀村)。又據南傳的Nikayasamgraha一書記載,第叁次結集後,佛教發生部派分岐,大衆部僧倡曾在那爛陀集會討論,此後那爛陀遂被視爲說一切有部的中心。藏文文獻如多羅那它《印度佛·教史》上也提到那爛陀,稱它是一地名,阿育王在此施地建寺,是爲那爛陀寺建立的開始,並稱龍樹(Nagarjuna約公元後二世紀)曾在此修業,後成爲主講。還說提婆(Aryabe—Va公元四世紀)、無著(Asanga)、世親(Va—subhandu)等都曾在此講學。不過多羅那它這些記載可能得于傳聞,因爲在那爛陀遺址中至今還未發掘出任何公元四世紀之先的銘文。目前出土的最古文物是叁谟陀羅笈多王時的銅槃以及鸠摩羅笈多王時代的貨幣。因此近代學者大都認爲此寺建子公元五世紀之後,在此以前即使建寺,規模也很小,不爲人們所重視。因爲五世紀初法顯在王舍城巡禮時只提到那羅聚落,而無關于此寺的任何記載。又《大唐西域記》所提到的建立那爛陀僧伽藍六院的各君王都爲五、六世紀之人。

  又據義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那爛陀寺,乃是古王室利爍羯羅跌底(Srisakra—ditya)爲北天芯刍曷羅社槃所造。此寺初基,才余萬堵,其後代國王苗裔相承,造製宏壯。”上文中的泺羯羅跌底即帝日王,與玄奘所記相合。經過多次擴建後,那爛陀寺的規模十分宏大。

  那爛陀寺的擴建工作一直持續了許多代。據《大唐西域記》載,帝日、覺護、如來護、幼日、金剛諸王各建一院,連同戒日王所建,共有六院,而道宣的《釋迦方志》則稱那爛陀寺。總有七院”,義淨所載是八院。《來高僧傳》卷叁《寂默傳》:“那爛陀寺,周圍四十八裏,九寺一門是九天王所造。。公元六至九世紀可算是那爛陀的極盛時期,十世紀時,規模依然不小。

  這一印度古代的最高學府不僅規模宏大,建築壯麗,藏書豐富,更重要的,是學者輩出。印度大乘佛教的許多大師都曾在此地講學或受業,玄奘留學印度的歲月也大部分在此度過。在那爛陀求學的儈徒衆多,《慈恩傳》卷叁所謂。儈徒主客,常有萬人。。

  在那爛陀寺研習的科目,除佛教哲學;外,也兼習印度古代各種學說。《慈恩傳)說:。並學大乘,兼十八部及俗典《吠陀》等書,因明、聲明、醫方、術數亦俱研習。寺內講座,日百余所。學徒修習,無棄寸陰。”我國高僧除奘師外,玄照曾在此寺學習叁年,此外如義淨、慧輪、智弘、無行、道希、道生、大乘燈以及新羅人慧業、阿離耶跋摩等,也都曾到那爛陀寺留學過。吐番赤松德贊曾禮聘那爛陀的大師寂護(Santaraksita)及其大弟子蓮花生(Padamasambhava)大師去西藏弘法。

  那爛陀寺大約毀于一二零零年左右(即南來慶元、嘉泰之間)的兵變,直至本世紀,始重見天日。

  那爛陀寺的地址,據康甯哈姆實測,考定爲巴特那縣境內Rajgir村(即舊壬舍城)西北七英裏處的巴羅貢(Baragoan)村……一九一五年在當時印度政府考古局的主持下,人們根據《西域記》的記載從事發掘工作,出土的精美銅像、銅槃、印章等文物約在千件以上。那爛陀寺的公章(文日“室利那爛陀摩诃毗诃羅儈伽之印。),尚完整無缺,尤顯珍貴。

  在那爛陀寺附近有一座中華寺,由中國儈人管理。一九五七年,印度政府曾在那爛陀遺址附近修建玄奘紀念堂,一九五七年一月,“中國政府捐贈印度叁十萬元,作爲在這裏建築玄奘紀念堂的費用,並且提供這個紀念堂的設計圖”。【一四】

  根據奘師《大唐西域記)的記載以及《校注》中的幾條注釋,我們知道那爛陀寺是當時五印有名的學術中心,它的學術(寺學)代表著印度文化最高水平。五世紀以後曾有許多我國學者到這裏參學,也有許多印度學者從那爛陀到我國來,它是當時中印兩國文化學術思想交流的中心。

  奘師到那爛陀時,正是“至德幽邃。的戒賢大師主持。這時他已百余歲,據說是留壽等候奘師的,對奘師異帶器重。當時在那爛陀學習的有萬人左右,他們除了學習佛家哲學中的大小乘各派學說而外,印度古典哲學以及論理學(因明)、音韻學(聲明)、醫學(醫方明)、術數工藝(工巧明)等學科均在必修之列。寺中有學問的很不少,精通二十部經淪的學者有一千余人,精通叁十部的有五十余人,精通五十部的連奘師在內有十人。至于戒賢大師,則一切經論,無不精通。

  七.周遊五印,參訪名師

  奘師在那爛陀寺很受歡迎,被推爲精通叁藏的十大德之一。他請戒賢叁藏講《瑜伽師地論》,同聽者數千人,曆時一年五個月,後又重聽兩遍,聽講引頃正論》、《顯揚》、《對法》各一遍,《因明》、《集量》等論各二雇遍,《中論》,《百論》各叁遍。《俱舍》、《婆沙》;《六足》等論,他先在諸國聽過,至此更披尋決疑,兼學婆羅門《聲明記論》。如是在寺學習,曆時五年。【一五】

  其後,奘師離開那爛陀寺南遊,經伊爛那缽伐多國(今印度比哈爾邦芒吉爾地區),從怛他揭多曲多(如來密)和孱底僧田(師子忍)兩師學《毗婆沙》、《順正理》等論,過瞻波(孟力口拉國鴦伽首都)等國入東印度境,經羯羅拿蘇伐刺那(其境在今印度西孟加拉邦北和孟加拉的馬拉白姆一帶)等國,折而西北,行至中印南橋薩羅國(其領域包括納格浦爾以南,錢達全部及以東康克爾一帶),參觀龍樹、提婆的遺迹。停一月有余,從善解因明的婆羅門學《集量論》。從此南行入南印度境,過案達羅國(今印度安德拉邦以海德拉巴爲中心的地方),參觀阿折羅造石傘堵波及陳那著《因明論》遺迹。南越林野千余裏,至馱那羯磔迦國(今印度馬得拉斯克裏希那河河口兩岸地區),停數月,從蘇部底和蘇利耶二僧學《大衆部根本阿毗達磨》等論,他們也從奘師學大乘諸論。過珠利耶國(在今印度馬拉拉期邦)至達羅毗荼國(今印度安得拉邦南部,泰密爾納得邦北部)國都建志撲羅城,訪問達磨波羅(護法)的降生之處。奘師本擬與蘇部底、蘇利耶從此渡海到獅子國,適逢該國名儈菩提迷抵濕伐羅、阿跋耶鄧瑟哳羅與叁百多僧人渡海前來,知該國正值饑亂,相與談論,其學識“亦不能出戒賢之解”,遂中止前往。玄奘乃與獅子國來的七十多名僧人從南印度繞道西印度,一路巡視,回返中印度。從此行二千余裏,經恭建那補羅國,從此西北,經大林暴獸之野,行二千四五百裏,至摩诃刺陀國(其域相當于今印度馬哈拉施拉那),向東北參觀印度佛教藝術聖地阿旃陀石窟寺。西北行千余裏渡耐秣陀河(納瑪達河),經跋祿羯咕婆國(今孟買邦西北布羅奇爲其國都舊址),西北行二千余裏至摩臘婆國(約今孟買邦Cutch灣以東到中央邦馬爾瓦一帶地區),從此西北至伐臘毗國(其地各說不一),再從此北行千八百裏經瞿折羅國(今印度以北古吉拉一帶)。轉而東南行…

《玄奘大師與世間淨化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