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玄奘大師與世間淨化論▪P4

  ..續本文上一頁二千百余裏經嗚閣衍那國(今印度中央邦烏買因地區),又東北行千余裏經擲枳陀(今印度彭德爾甘特地區)等國,從此西行叁千余裏至狼揭羅國(在今巴基斯坦俾路東南部;馬克蘭東部沿海一帶地方,爲五印極西之地)。,

  從此折回,過臂多勢羅(約在今巴斯坦的信德省海德巴拉地區)等國,渡信度河,至北印缽伐多國,于此停兩年,學正量部《根本阿毗達摩》及《攝正法淪》、《教實論》等淪。從此東南行,仍還那爛陀寺。又至寺西低羅擇迦寺,從般若跋陀羅就薩婆多部叁藏及《聲明》、《因明>>等論,咨決所疑。

  八.拳拳之心,不忘祖國

  貞觀十叁年(六叁九年)春末,奘師至杖林山,從勝軍居土就學。居士“博通古代印度宗教、哲學、天文、地理、醫方、術數,爲七世紀時與戒賢齊名的學者”,;承受難陀之學,對于因明學造詣甚深。據《因明入正理論疏》,勝軍論師聲名獨擅五天,學藝超群,四方學者聞風來學。《慈恩傳》卷四:“軍本蘇刺佗國人,刹帝利種也。幼而好學。先于賢愛論師所學因明,又從安慧菩薩學聲明、大小乘論,又從戒賢法師學《瑜伽淪》。援至外籍群言、四《吠陀》典、天文、地理、醫方、術數,無不究覽根源,窮盡枝葉。既學該內外,德爲時尊。……法師就之,首末二年,學《唯識決擇論》、《意義理論》、《成無畏論》、《不住涅槃論》、《十二因緣論》、《莊嚴經論》,及問瑜伽、因明等疑義”。【一六】

  “因思念故國,形諸夢寐,乃決意東歸”(《續儈傳》)。次年正月初,奘師隨勝軍居士參觀菩提寺舍利,並巡禮菩提樹等遺迹,然後辭別居士,還那爛陀寺。回寺後,應戒賢叁藏之囑,爲寺僧講《攝論》與《唯識決擇論》。作《會宗論》以折服師子光,據大乘正義以破順世婆羅門,以梵文著《叁身論》以酬答鸠摩羅王(童子王)有關佛德之問,著《製惡見論》,在戒日王所主持的曲女城無遮大會上破正量部之說。

  奘師在赴曲女城無遮大會前,已辭別那爛陀寺諸師友,決定回國。會後次日,即向戒日王辭行。戒日王堅請奘師參與其六次的七十五天“無遮大施”後啓程。奘師無奈,只得偕戒日王往缽羅耶伽國參與大施會。會後奘師又辭行,戒日王又堅請奘師再留十叁日之後,奘師再辭行,戒日王不便再留,決定遣使送奘師從海道回國。奘師爲了不負與高昌王曲文泰的前約,甯舍近就遠,取道北路,訪問高昌,以謝當年一路相送的盛情。臨行,奘師對戒日王所送珍寶財物一概辭謝,僅接受途中實際需要的曷刺鳌帔,金錢叁千,銀錢一萬。別叁日,王更與鸠摩羅王、跋吒王等各將輕騎數百又來相送。戒日王又以素氈作書,紅泥封印,使達官數人奉書送奘師所經諸國,令送至漢境。【一七】

  貞觀十五年(六四一年)孟夏,奘師自缽羅耶伽國啓程返國,在西南大林野中行七日經僑賞彌國,轉向西北行一月余,曆經數國至毗羅那拿國,遇那爛陀寺同學師子光,被邀在該地講《瑜伽決擇》及《對法論》等二月。複西北行一月,經數國至閣蘭達那國,停留一月,烏地王遣人引送西行二十余日至僧诃.仆羅國,時已歲暮。

  貞觀十六年(六四二年),奘師四十叁歲,從儈诃仆羅國啓程,山澗中行二十余日,又曆二十余日至咀叉屍較國停七日,又西北行叁日,渡信度河時,因風浪驟起,船傾欲覆,遂失五十夾經本及花種等。迦畢試王聞訊,親自到河邊迎接,奘師遂往烏铎迦漢荼城,暫寓寺內。因派人到烏仗那國補抄渡河失落的迦葉臂耶部叁藏,停留五十余日。經文補抄齊全,偕迦畢試國王繼續向西北進發,一月余至藍波國境,在道俗數千人前後圍繞贊詠下,與國王徐徐進城,寓大乘寺。迦畢試國仿效戒日王之舉,爲奘師舉行七十五日的無遮大會,以示敬意。會畢,奘師偕迦畢試國王由此正南行十 五日經伐刺拿國,巡禮佛教遺迹。從此西北行經阿薄健國,行二千余裏,出印度境,至漕矩吒國(今阿富汗Chazni)。又北行五百余裏經佛粟恃傥那國,從此始東出迦畢試國境。國王又爲之舉行七天大施會,會畢至惟廬薩謗城,才與奘師告別,另派一大臣率領百余人,護送奘師過艱險的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塔瓦克山口)。逾嶺至安阻羅縛國(今阿富汗安多羅蔔地區),逗留五天,後進入西突厥勢力範圍。

  貞觀十七(六叁四年),奘師四十四歲,從安呾羅縛西北下山行四百余裏經闊悉多國,西北山行叁百余裏至活國。停一月,東行二日經瞢健國,再向東行,進入帕米爾高原外圍。又山行叁百余裏經咽摩怛。羅國,東行二百余裏至缽铎創那國。因大雪,被阻月余,俟雪稍停,繼續進發。東南山行二百余裏經浮薄健國,東南險行叁百余裏至屈浪拿國。從此又東北山行五百余裏至達摩悉鐵帝國.,參觀石佛像後,又北行逾屍棄尼國,越商彌國,帕米爾高原向東溯峽谷上行七百余裏,至波迷羅川(帕米爾河),行五百余裏至揭槃陀國(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專區的塔什庫爾罕一帶),參觀訪問佛教遺迹,逗留二十余日。從此東行五日,遇群賊,商侶驚怖登山,象被驅逐溺死。乃冒寒履險,東行八百余裏,出蔥嶺經烏鍛國,北行五百余裏經法沙國,東南行五百余裏渡徙多河,逾大嶺至斫句迦國,向東逾昤越谷,行八百余裏,抵瞿薩旦那國(以上諸國均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

  貞觀十八年(六四四年),奘師四十五歲,年初到于阗國境之勃伽夷,停七日,于阗王聞奘師至其境,躬親來迎,延入城中,安置于小乘薩婆多寺。于阗王請奘師留住說法,遂爲之開講《瑜伽》、《對法》、《俱舍》、《攝大乘論》,一月四遍,聽者千余人。時高昌人馬玄智來。因知曲文泰已死,遂中止去高昌;從天山南路直接回國。奘師因渡河失落經書,再派人去屈支、疏勒一帶訪求。因系違禁出國,先遣馬玄智隨商隊前往長安上表,陳述私往天竺,曆覽周遊一十七載,還達于阗,聽候發落。奘師在于阗待命約七、八月之久,始接到敕命,即辭別子阗國王出發,東行叁百余裏經古戰地,東行叁十余裏至媲摩城,從此向東進入戈壁大沙漠,望人畜遺骸骨爲標幟,行二百余裏,經泥壤城,又行四百余裏經睹貨羅故國,又行六百余裏經折摩馱那故國,又東北行千余裏,至納縛波故國,樓蘭(以上諸地均在今新疆境內),展轉以達沙州(今甘肅敦煌西)。奘師又上表報告行蹤,聽候發落。這時,唐太宗在洛陽,表至,知奘師漸近。敕西京留守房玄齡使有司迎待。奘師聞太宗將出征,遂倍途前進,將近長安,已後年終。奘師自貞觀二年(六二八年)首途西行,往返五萬公裏,途經一百一十國,千難萬險,百折不撓,只身奮鬥十七載,終于達到了他的志願,這種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國人民!

  九.回國組織譯場

  貞觀十九年(六四五年)正月,奘師倍途而進,二十四日行抵長安西郊漕上,雖官司不知,民衆聞訊去“自然奔湊,觀禮盈衢,更相登踐,欲進不得,乃留宿于漕上”。房玄齡遣右武候大將軍侯莫陳實、雍州司馬李叔慎,長安縣令李乾佑前往歡迎。奘師從上“入舍于都亭驿”。二十五日進入長安。

  奘師攜回從中亞、印巴次大陸所得的佛經、佛像有:

  大乘經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論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經、律、論一十四部(據《西域記》),大衆部經淪一十五部(《慈恩傳》失載,此據《西域記》補入),叁彌底部經、律、論一十五部,彌沙塞部經、律、論一十五部,迦葉臂耶部經、律、論一十七部,法密部(即法藏部)經、律、論六十七部,說一切有部(即薩婆多部)經、律、論六十七部,因明論叁十六部,聲明論一十叁部,共五百二十箧;六百五十七部,如來肉舍利二百五十粒,摩揭陀國前正覺山龍窟留影金佛像一軀,擬僑彌國出愛王思慕如來刻松寫真像刻耘佛一軀,擬婆羅痆斯國鹿野苑初轉*輪像刻檀佛像一軀,擬劫比他國如來自天宮下降寶階像銀佛像一軀,擬摩揭陀國鹫峰山說法華等經像金佛像一軀,擬那揭羅曷國伏毒龍所留影像刻檀佛像一軀,擬吠舍鼈國巡城行化刻檀像等。賓主大會于朱雀街,止于弘福寺,合城百姓聞聲奔集,“始自朱雀街,終至弘福寺門,數十裏間都人士子,內外官僚,列道兩旁,瞻仰而立”,“所司恐相踐,各令當處燒香、散華,無得移動,而煙雲贊晌,處處連合”,盛況空前,而奘師“雖逢榮問,獨守館宇,坐鎮清聞,恐陷物議,故不臨對”。

  經像安置就緒,奘師兼程趕赴洛陽;二月一日谒唐太宗于洛陽宮,後複見于儀鸾殿。太宗殷勤尉問,廣詢中亞、五印情況。奘師一一酬答。太宗因此說:“佛國遐遠,靈迹法教,前史不能委詳,師宜修一傳,以示未聞,”並力勸奘師還俗輔政,固辭乃止。的太宗因率軍征伐,邀師同行,師以律製不得觀看兵戎戰鬥辭謝,惟求敕許入嵩山少林寺翻譯經論;太宗不許奘師入山,乃命在長安弘福撣院譯經,“諸有所須,一共房玄昤平章。

  叁月,奘師自洛陽返長安入弘福寺,決心獻身子溝通中印文化的翻譯事業,請選派谙解經義、富有學識的佛教徒組織一空前完備的譯場,以收集中人力、分工合作之效。

  據《開元釋教錄》所載,由奘師推薦當時參加他的譯場並跟他學習的高儈大德(《續儈傳》所載略有出入。湯用彤先生《漢魏兩晉南北佛教史)謂:。蓋古人之譯經也,譯出其文,即講其義。”所謂譯場之助手,均實聽受義理之弟子)有:證義的十二人:京師弘福寺沙門靈潤沙門文備、京師羅漢寺沙門慧貴、京師實際寺沙門明琰、京師寶昌寺沙門法祥、京師靜法寺沙門普賢、京師海法寺沙門神防、廓州法講寺沙門道深、汴州演覺寺沙門玄忠、蒲州普救寺沙門神泰、綿州振音寺沙門敬明、益州多寶寺沙門道因;綴文的九人:京師普光寺沙門棲玄、京師弘福寺沙門明璇、京師會昌寺沙門弁機、終南山豐德寺沙門道宣、簡州福聚寺沙門靜邁、蒲州普救寺沙“門行友、蒲州棲岩寺沙門道卓、幽州照仁寺沙門慧立、洛州天宮寺沙門玄則;定字的一…

《玄奘大師與世間淨化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