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二千百余里经呜阁衍那国(今印度中央邦乌买因地区),又东北行千余里经掷枳陀(今印度彭德尔甘特地区)等国,从此西行三千余里至狼揭罗国(在今巴基斯坦俾路东南部;马克兰东部沿海一带地方,为五印极西之地)。,
从此折回,过臂多势罗(约在今巴斯坦的信德省海德巴拉地区)等国,渡信度河,至北印钵伐多国,于此停两年,学正量部《根本阿毗达摩》及《摄正法沦》、《教实论》等沦。从此东南行,仍还那烂陀寺。又至寺西低罗择迦寺,从般若跋陀罗就萨婆多部三藏及《声明》、《因明>>等论,咨决所疑。
八.拳拳之心,不忘祖国
贞观十三年(六三九年)春末,奘师至杖林山,从胜军居土就学。居士“博通古代印度宗教、哲学、天文、地理、医方、术数,为七世纪时与戒贤齐名的学者”,;承受难陀之学,对于因明学造诣甚深。据《因明入正理论疏》,胜军论师声名独擅五天,学艺超群,四方学者闻风来学。《慈恩传》卷四:“军本苏刺佗国人,刹帝利种也。幼而好学。先于贤爱论师所学因明,又从安慧菩萨学声明、大小乘论,又从戒贤法师学《瑜伽沦》。援至外籍群言、四《吠陀》典、天文、地理、医方、术数,无不究览根源,穷尽枝叶。既学该内外,德为时尊。……法师就之,首末二年,学《唯识决择论》、《意义理论》、《成无畏论》、《不住涅槃论》、《十二因缘论》、《庄严经论》,及问瑜伽、因明等疑义”。【一六】
“因思念故国,形诸梦寐,乃决意东归”(《续侩传》)。次年正月初,奘师随胜军居士参观菩提寺舍利,并巡礼菩提树等遗迹,然后辞别居士,还那烂陀寺。回寺后,应戒贤三藏之嘱,为寺僧讲《摄论》与《唯识决择论》。作《会宗论》以折服师子光,据大乘正义以破顺世婆罗门,以梵文著《三身论》以酬答鸠摩罗王(童子王)有关佛德之问,著《制恶见论》,在戒日王所主持的曲女城无遮大会上破正量部之说。
奘师在赴曲女城无遮大会前,已辞别那烂陀寺诸师友,决定回国。会后次日,即向戒日王辞行。戒日王坚请奘师参与其六次的七十五天“无遮大施”后启程。奘师无奈,只得偕戒日王往钵罗耶伽国参与大施会。会后奘师又辞行,戒日王又坚请奘师再留十三日之后,奘师再辞行,戒日王不便再留,决定遣使送奘师从海道回国。奘师为了不负与高昌王曲文泰的前约,宁舍近就远,取道北路,访问高昌,以谢当年一路相送的盛情。临行,奘师对戒日王所送珍宝财物一概辞谢,仅接受途中实际需要的曷刺鳌帔,金钱三千,银钱一万。别三日,王更与鸠摩罗王、跋吒王等各将轻骑数百又来相送。戒日王又以素毡作书,红泥封印,使达官数人奉书送奘师所经诸国,令送至汉境。【一七】
贞观十五年(六四一年)孟夏,奘师自钵罗耶伽国启程返国,在西南大林野中行七日经侨赏弥国,转向西北行一月余,历经数国至毗罗那拿国,遇那烂陀寺同学师子光,被邀在该地讲《瑜伽决择》及《对法论》等二月。复西北行一月,经数国至阁兰达那国,停留一月,乌地王遣人引送西行二十余日至僧诃.仆罗国,时已岁暮。
贞观十六年(六四二年),奘师四十三岁,从侩诃仆罗国启程,山涧中行二十余日,又历二十余日至咀叉尸较国停七日,又西北行三日,渡信度河时,因风浪骤起,船倾欲覆,遂失五十夹经本及花种等。迦毕试王闻讯,亲自到河边迎接,奘师遂往乌铎迦汉荼城,暂寓寺内。因派人到乌仗那国补抄渡河失落的迦叶臂耶部三藏,停留五十余日。经文补抄齐全,偕迦毕试国王继续向西北进发,一月余至蓝波国境,在道俗数千人前后围绕赞咏下,与国王徐徐进城,寓大乘寺。迦毕试国仿效戒日王之举,为奘师举行七十五日的无遮大会,以示敬意。会毕,奘师偕迦毕试国王由此正南行十 五日经伐刺拿国,巡礼佛教遗迹。从此西北行经阿薄健国,行二千余里,出印度境,至漕矩吒国(今阿富汗Chazni)。又北行五百余里经佛粟恃傥那国,从此始东出迦毕试国境。国王又为之举行七天大施会,会毕至惟庐萨谤城,才与奘师告别,另派一大臣率领百余人,护送奘师过艰险的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塔瓦克山口)。逾岭至安阻罗缚国(今阿富汗安多罗卜地区),逗留五天,后进入西突厥势力范围。
贞观十七(六三四年),奘师四十四岁,从安呾罗缚西北下山行四百余里经阔悉多国,西北山行三百余里至活国。停一月,东行二日经瞢健国,再向东行,进入帕米尔高原外围。又山行三百余里经咽摩怛。罗国,东行二百余里至钵铎创那国。因大雪,被阻月余,俟雪稍停,继续进发。东南山行二百余里经浮薄健国,东南险行三百余里至屈浪拿国。从此又东北山行五百余里至达摩悉铁帝国.,参观石佛像后,又北行逾尸弃尼国,越商弥国,帕米尔高原向东溯峡谷上行七百余里,至波迷罗川(帕米尔河),行五百余里至揭槃陀国(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专区的塔什库尔罕一带),参观访问佛教遗迹,逗留二十余日。从此东行五日,遇群贼,商侣惊怖登山,象被驱逐溺死。乃冒寒履险,东行八百余里,出葱岭经乌锻国,北行五百余里经法沙国,东南行五百余里渡徙多河,逾大岭至斫句迦国,向东逾昤越谷,行八百余里,抵瞿萨旦那国(以上诸国均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
贞观十八年(六四四年),奘师四十五岁,年初到于阗国境之勃伽夷,停七日,于阗王闻奘师至其境,躬亲来迎,延入城中,安置于小乘萨婆多寺。于阗王请奘师留住说法,遂为之开讲《瑜伽》、《对法》、《俱舍》、《摄大乘论》,一月四遍,听者千余人。时高昌人马玄智来。因知曲文泰已死,遂中止去高昌;从天山南路直接回国。奘师因渡河失落经书,再派人去屈支、疏勒一带访求。因系违禁出国,先遣马玄智随商队前往长安上表,陈述私往天竺,历览周游一十七载,还达于阗,听候发落。奘师在于阗待命约七、八月之久,始接到敕命,即辞别子阗国王出发,东行三百余里经古战地,东行三十余里至媲摩城,从此向东进入戈壁大沙漠,望人畜遗骸骨为标帜,行二百余里,经泥壤城,又行四百余里经睹货罗故国,又行六百余里经折摩驮那故国,又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楼兰(以上诸地均在今新疆境内),展转以达沙州(今甘肃敦煌西)。奘师又上表报告行踪,听候发落。这时,唐太宗在洛阳,表至,知奘师渐近。敕西京留守房玄龄使有司迎待。奘师闻太宗将出征,遂倍途前进,将近长安,已后年终。奘师自贞观二年(六二八年)首途西行,往返五万公里,途经一百一十国,千难万险,百折不挠,只身奋斗十七载,终于达到了他的志愿,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国人民!
九.回国组织译场
贞观十九年(六四五年)正月,奘师倍途而进,二十四日行抵长安西郊漕上,虽官司不知,民众闻讯去“自然奔凑,观礼盈衢,更相登践,欲进不得,乃留宿于漕上”。房玄龄遣右武候大将军侯莫陈实、雍州司马李叔慎,长安县令李乾佑前往欢迎。奘师从上“入舍于都亭驿”。二十五日进入长安。
奘师携回从中亚、印巴次大陆所得的佛经、佛像有:
大乘经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论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经、律、论一十四部(据《西域记》),大众部经沦一十五部(《慈恩传》失载,此据《西域记》补入),三弥底部经、律、论一十五部,弥沙塞部经、律、论一十五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一十七部,法密部(即法藏部)经、律、论六十七部,说一切有部(即萨婆多部)经、律、论六十七部,因明论三十六部,声明论一十三部,共五百二十箧;六百五十七部,如来肉舍利二百五十粒,摩揭陀国前正觉山龙窟留影金佛像一躯,拟侨弥国出爱王思慕如来刻松写真像刻耘佛一躯,拟婆罗痆斯国鹿野苑初转*轮像刻檀佛像一躯,拟劫比他国如来自天宫下降宝阶像银佛像一躯,拟摩揭陀国鹫峰山说法华等经像金佛像一躯,拟那揭罗曷国伏毒龙所留影像刻檀佛像一躯,拟吠舍鳖国巡城行化刻檀像等。宾主大会于朱雀街,止于弘福寺,合城百姓聞声奔集,“始自朱雀街,终至弘福寺门,数十里间都人士子,内外官僚,列道两旁,瞻仰而立”,“所司恐相践,各令当处烧香、散华,无得移动,而烟云赞晌,处处连合”,盛况空前,而奘师“虽逢荣问,独守馆宇,坐镇清闻,恐陷物议,故不临对”。
经像安置就绪,奘师兼程赶赴洛阳;二月一日谒唐太宗于洛阳宫,后复见于仪鸾殿。太宗殷勤尉问,广询中亚、五印情况。奘师一一酬答。太宗因此说:“佛国遐远,灵迹法教,前史不能委详,师宜修一传,以示未闻,”并力劝奘师还俗辅政,固辞乃止。的太宗因率军征伐,邀师同行,师以律制不得观看兵戎战斗辞谢,惟求敕许入嵩山少林寺翻译经论;太宗不许奘师入山,乃命在长安弘福掸院译经,“诸有所须,一共房玄昤平章。
三月,奘师自洛阳返长安入弘福寺,决心献身子沟通中印文化的翻译事业,请选派谙解经义、富有学识的佛教徒组织一空前完备的译场,以收集中人力、分工合作之效。
据《开元释教录》所载,由奘师推荐当时参加他的译场并跟他学习的高侩大德(《续侩传》所载略有出入。汤用彤先生《汉魏两晋南北佛教史)谓:。盖古人之译经也,译出其文,即讲其义。”所谓译场之助手,均实听受义理之弟子)有:证义的十二人:京师弘福寺沙门灵润沙门文备、京师罗汉寺沙门慧贵、京师实际寺沙门明琰、京师宝昌寺沙门法祥、京师静法寺沙门普贤、京师海法寺沙门神防、廓州法讲寺沙门道深、汴州演觉寺沙门玄忠、蒲州普救寺沙门神泰、绵州振音寺沙门敬明、益州多宝寺沙门道因;缀文的九人:京师普光寺沙门栖玄、京师弘福寺沙门明璇、京师会昌寺沙门弁机、终南山丰德寺沙门道宣、简州福聚寺沙门静迈、蒲州普救寺沙“门行友、蒲州栖岩寺沙门道卓、幽州照仁寺沙门慧立、洛州天宫寺沙门玄则;定字的一…
《玄奘大师与世间净化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