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玄奘大师与世间净化论▪P5

  ..续本文上一页人:京师大总持寺沙门玄应;证梵语梵文的一人:京师大兴善寺沙门玄谟;其余笔受等甚多,名无可考。奘师将如此众多的高僧大德,组织成一个规模宏伟的超越前代的译场。它的工作程序足:(一)译主,是主译人,译场的总负责人,须精通梵、汉语文,彻底理解所译大小乘经典,为全场人所信服,遇有疑义,负决择判断的责任;(二)证义,是译主的辅助者,凡是已译成的文字,审查其与梵本有无出入或错误,和译主斟酌决定;(三)证文,在译主宣读梵本时,注意他所宣读的和原文有无出入;(四)书手,一称度语,把梵文的字音写成中文;(五)笔受,把梵文的字义翻译成中文字义;(六)缀文,因梵汉文字的结构不同,由他加以整理,以符合汉文结构;(七)参译,校勘原文是否有误,同时再将译文回证与原文是否有岐异之处;(八)刊定,由于梵文和汉文体制不同,刊定所译的每句、每节、每章须去芜存菁,使其简要明确;(九)润文,对已经泽好的文字,加以润色,使它流畅优美;(十)梵呗,经过以上九道工序,翻译完毕,还须用念梵音的方法唱念一遍,修正音节不够谐和的地方,使便-于传诵。【一八】

  这种集体合作的工作程序是吸收自东汉以来多次翻译佛经所积沉的经验而成的,达到了翻译制度的最高阶段,与前苏联的翻译经验也有相通的地方。【一九】不仅如此,奘师还建立了五不译的翻译理论,即“一,秘密故,如陀罗尼。二,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三,此无故,如阁浮树,中夏实无此木。四,顺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二零】。他的翻译实践又确能遵循他自己的翻译理论,这些都为祖国翻译事业提供了一个伟大的范例。

  唐太宗对玄奘的翻译事业大力支持,亲自替新译的经论作序(即有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令书手写新译经沦为九部,发给雍、洛等九州展转流通。太宗死后,又得高宗的大力支持。到了奘译末期,高宗还答应玄奘的请求,派于志宁、许敬宗、薛元超等去润色译文,范义硕、郭渝、高若思等去帮助翻译。

  十.开始中印典籍翻译事业

  奘师将译场组织就绪之后,于贞观十九年(六四五年)五月二日开始译《大菩萨藏经》二十卷,智证笔受,道宣证文,九月二日译毕(此经为其后菩提流支收入《大宝积经》中)。

  六月十日,译无著《显扬圣教论颂》一卷,辨机笔受。十月一日,译无著《显扬圣教论》二十卷,智证等受笔,至二十年正月十五日毕。

  七月十四日,译成《六门陀罗尼经》一卷,辨机笔受。十五日,译《佛地经》一卷,辨机笔受。

  贞观廿年正月十七日至闰三月二十九日,译成安慧释无著撰《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玄赜笔受。

  五月十五日起,奘师集中精力翻译弥勒菩萨所说的《瑜伽师地论》。译此论时,几乎动员了当时全国著名的义学沙门,全力以赴,审慎再三。直至贞观廿二年译毕,共一百卷。论的第一部原文残卷,不久以前在西藏发现,其中有歌诀、说明,也有议论,目前尚未刊行。近人将《瑜伽师地论》的梵文残本对勘奘师所译,“就五体投地地佩服奘译本是那么谨严,近代翻译少有赶得上的”(二一)。

  七月,完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此书为奘师奉诏撰述,由奘师口述,辨机笔录,后由奘师修饰润色、审定而成。

  七月十三日,奘师将译成的佛经五部和《大唐西域记》上表于唐太宗,并请为所译经论作序。

  贞观廿一年(六四七年)二月二十四,泽世亲《大乘五蕴论》一卷,大乘光等笔受。

  三月一日起,译无性的《摄大乘论释》十卷;大乘巍、大乘林等笔受,至廿三年六月十七日译毕。

  五月十八日,译《解深密经》五卷,大乘光笔受。七月十三日译毕。

  八月六日,译陈那弟子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一卷,知仁笔受。又奉敕将《老子》译为梵语,交流于印度。奘师与道徒蔡晃、成玄英往复参议,穷其义类,得其旨理,方为译之。又将《大乘起信论》从汉语还译为梵语。

  贞观廿二年(六四八年)三月廿日,译《天请问经》一卷,辨机笔受。

  五月十五日,译毕《助伽师地论》一百卷。

  五月十五日,译慧月《胜宗十句义论》一卷,灵隽笔受。

  二月廿九日译世亲《唯识三十论颂》一卷,大乘光笔受。

  六月十一日,奘师原在弘福寺译经,唐太宗敕奘师至坊州宜君县凤凰谷玉华宫。“既至,又劝逼还俗”,“翊赞功业”,奘师“掬诚坚辞”。太宗敕所司简秘书省书手写新翻译经论为九本与雍、洛、并、兖、相、荆、扬、凉、益等九州,展转流通。八月,唐太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成,敕冠群经之首。皇太子李治又作《述圣记》(储遂良书写的序和记的碑,今仍保存在河南偃师县缑氏陈河村的奘师诞生地),奘师均上表启谢。

  十月一日,奘师在玉华宫弘法台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一卷,直中书杜行额笔受。奏上,并论旧译之失。

  十月十六日,奘师随唐太宗返长安,居紫微殿弘法院,“昼则帝留谈说,夜乃还院译经”。

  十一月十七日,译世亲《大乘百法明门论》一卷,玄忠笔受。

  十二月十八日,译世亲《摄大乘论释》十卷,至廿三年六月十七日泽成,大乘巍等笔受。

  慈恩寺落成,令奘师充上座,进启辞之。

  十二月,敕太常寺卿江夏王道宗等将九部乐及京城诸寺幡盖声乐送奘师及所译经像与众僧入住慈恩寺。唐太宗和皇太妃等在安福门楼执香炉临送,路旁观众达数万人,典礼极为隆重。

  闰十二月廿六日,译无著《摄大乘论》三卷,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泽成,大乘巍笔受。

  是年,窥基大师十七岁,奉敕出家为奘师弟子,先任广福寺,不久又奉敕选入大慈恩寺,从奘师受学经义并五印度语文,“识解大进”。

  贞观二十三年(六四九年)正月初一,译《佛说缘起圣道经》一卷,大乘光笔受。

  正月十五日至八月八日,译成小乘一切有部六足论之一的提婆设摩《阿毗达磨识身足论》十六卷,大乘光笔受。

  一月六日,译小乘经嚷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一卷,大乘光笔受。

  四月二十五日,奘师陪唐太宗至翠微宫,为说佛法及五印度见闻。至五月,太宗疾笃,犹留奘师于宫中。

  五月十八日,译大乘《甚希有经》一卷,大乘钦笔受。

  五月二十四日,泽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一卷,知仁笔受。

  五月廿六日,太宗卒于含风殿。太宗卒后,奘师还居慈恩寺,专务翻译。

  七月十五日,译大乘《菩萨戒羯磨文》一

  卷,大乘光笔受。【二二】

  七月十八日,译弥勒《王法正理论》一卷,大乘林笔受。

  七月十九日,译《最无比经》一卷,大乘光笔受。

  七月二十日,译《菩萨戒本》一卷,大乘光笔受,十三日译毕。

  九月八日,译清辨《大乘掌珍论》二卷,大乘晖笔受,十三日译毕。【二三】

  十月三日,译亲光《佛地经沦》七卷,至十一月二十四日译毕,大乘光笔受。

  十二月二十五日,译陈那《因明正理门论》一卷,知仁笔受。

  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六五零年)正月初一,译屯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大乘光笔受。

  二月一日,泽最胜子《瑜伽师地论释》一卷,大乘晖笔受。

  二月三日至八日,译《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卷,大乘询笔受。

  二月八日,译《说无垢称经》六卷,八月一日毕,大乘光笔受。

  五月五日,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慧立笔受。

  六月十日,译圣天(提婆)《广百沦本》一卷,大乘谌笔受。

  六月十七日,译护法《大乘广百论释注》十卷,十二月二十三日译毕,敬明等笔受。

  九月十日,译小乘《本事经》七卷,十一月八日毕,静迈、神防笔受。

  九月廿六日,译大乘《诸佛心陀罗尼经》一卷,大乘云笔受。

  永徽二年(公元六五一年)正月九日,泽《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一卷,大乘光笔受。

  正月二十三日,译《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六月二十九日毕,大乘光等笔受。

  四月五日,译众贤《阿毗达磨显宗论》四十卷,至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毕,慧朗、嘉尚等

  五月十日,译世亲《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一卷,元瑜等笔受。同时又译《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卷,于五年七月廿七日毕,元殉笔受。

  闰九月五日,译世亲《大乘成业论》一卷,大乘光笔受。

  永徽三年(六二五年)正月十六日,译无著《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七卷,三月二十八日毕,大乘光笔受。

  三月,奘师奏请造塔,以安置经、像及舍利,兼防火灾,经高宗许可,就在慈恩寺西院营建。

  四月四日,译《佛临涅槃记法仁经》一卷,大乘光笔受。

  永徽四年(六五三年)正月初一日,译众贤《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八十卷,五年七月十日毕,元瑜笔受。

  永徽五年闰五月十八日,译《大阿罗汉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一卷,大乘光笔受。

  六月五日,泽《称赞大乘功德经》一卷,大乘光笔受。

  九月十日,泽《拔济苦难陀罗尼经》一卷,大乘光笔受。

  九月二十七日,译《八名普密陀罗尼经》一卷,大乘云笔受。

  九月二十八日,译《显无边佛土功德经》一卷,大乘云笔受。

  九月二十九日,泽《胜幢臂印陀罗尼经》一卷,大乘云笔受。

  十月十日,译《持世陀罗尼经》一卷,神察笔受。

  永徽六年(六五五年)五月,吕才著《因明注解立破义图》三卷,对奘师门徒神泰、靖迈、明觉等人著作提出四十余条不同意见,展开学术争论,历时半载,高宗请奘师出面与吕才对定,吕才辞屈告退。

  唐高宗显庆元年(六五六年)正月六日,唐高宗立代王弘为皇太子。二月十三日,高宗就慈恩寺为皇太子设五千僧斋,敕遣朝臣行香。黄门侍朗薛元超、中书侍朗李义府来谒,因问弘法与译经事。奘师请他们转奏高宗,援以往成例,由朝廷简派人员监阅、襄理译经之事,并…

《玄奘大师与世间净化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