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玄奘大师与世间净化论▪P6

  ..续本文上一页请高宗撰慈恩寺碑文。二十日,因二人奏请,朝廷敕左仆射于志宁、中书令来济、礼部尚书许敬宗、黄门侍朗薛元超、中书侍朗李义府、杜正伦为看阅,润色译文,同时又准允御制慈恩寺碑。奘师因率徒众诣朝堂奉表陈谢。

  三月二十八日,译大乘《十一面神咒经》一卷,玄则笔受。

  五月,奘师因旧病复发,“机将不济”,高宗遣太医院御医蒋孝璋、上官琮悉心治疗。病愈后,高宗遣使迎奘师入宫,安置于凝阴殿之西供养,任彼翻译,或经二旬、三旬,方乃一出。

  七月二十七日,创泽《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至四年七月始毕,嘉尚、大乘光笔受,神察、辨道执笔,栖玄、靖迈、慧立、玄则缀文,明珠、慧贵、法祥、慧景、神泰、普乐、善乐证义,义褒、玄应正字。

  十二月五日,武则天生男满月,敕奘师进宫为佛光王(皇子)剃度。

  唐高宗显庆二年(六五七年)正月二十六日,泽迦多衍尼子《阿毗达磨发智论》二十卷,至五年五月七日毕,玄则等笔受。

  闰正月十三日,唐高宗至洛阳,敕奘师陪从,随带译侩五人,弟子各一人,住翠微宫,继续译经。

  五月九日,又陪从高宗避暑子明德宫,住飞华殿翻译,又敕奘师还积翠宫翻译,命“其所欲翻论无者先翻,有者在后”,奘师根据实情进表说明重译原因。

  十二月二十九日,译陈那《观所缘缘论》一卷,大乘光笔受。

  唐高宗显庆三年(六五八年)二月四日,奘师又随高宗返回长安。

  六月十二日,西明寺建造完成。高宗为优礼奘师,于七月敕徙居西明寺,又令沙弥海会等十人充弟子,不久又还居慈恩寺。

  十月八日至十三日,译塞建地罗(悟入)《入阿毗达磨沦》二卷,释诠、嘉尚笔受。

  是岁,奘师曾参与史官编撰《西域图志)。

  唐高宗显庆四年(六五九年)四月十九日,在西明.寺译《不空羂索神咒心经》一卷,大乘光笔受。

  七月二十七日,译大目犍连《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十二卷,九月十四日毕,大乘光笔受,靖迈序。

  七月三日,译《大毗婆沙论》毕。

  奘师认为,前代所译大乘佛教中观宗(空宗)的根本经典《大般若经》零星不全,且多错误。从众人请求,决心重泽此经,藉以从瑜伽上通般若。惟以此经卷帙浩繁,每苦事务纷紜,不能专注,仍请求到玉华寺译经。

  十月,玄奘率翻译诸侩与弟子等至坊州玉华寺,居肃成院,将从事于《大般若经》的翻译。

  闰十月,编译糅合护法等十大论师(亲胜、火辨、难陀、德慧、安慧、净月、护法及其弟子胜友、胜子、智月)集注世亲《唯识三十沦》本而成《成唯识论》,大乘基笔受,沈玄明作序。

  唐高宗显庆五年(六六零年),奘师六十一岁,住玉华寺。正月一日起,首译《大般若经》大乘钦、嘉尚笔受。此经梵本共有二十万颂,学徒每请删节译之,而奘师坚持一如梵本,不删一字。此经共有四本,奘师在印度已得其三,“翻译之日,文有疑错,即校三本以定立,殷勤省复,方乃著文,审慎之心,自古无比”。

  九月一日,译筏苏密多罗(世友)《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十八卷,至十月二十三日毕,大乘光等笔受。

  十一月二十六日,译舍利子《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二十卷,至龙朔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毕,弘彦、释诠等笔受。

  唐高宗龙朔元年(六六一年),奘师在玉华寺主要译《大般若经》。

  同时子五月一日,译弥勒《辩中边论颂》一卷,大乘基笔受。

  五月十日至三十日,译世亲《辩中边沦》三卷,大乘基笔受。

  六月一日,译世亲《唯识论》一卷,大乘甚笔受。 七月九日,译小乘《缘起论》一卷,神防笔受。

  龙朔三年(六六三年),奘师在玉华寺继续翻译《大般若经》,同时于六月四日译筏苏密多罗《阿毗达磨界身足论》三卷,大乘基笔受。

  龙朔二年(六六二年),奘师在玉华寺继续翻译《大般若经》,同时于七月十四日译世友《异部宗轮论》一卷,大乘基笔受。

  十月二十三日,六百卷《大般若经》译成,喜告徒众:“此经于此有缘,玄奘来此玉华寺者,经之力也。向在京师,诸缘牵乱,岂有了时

  今得终讫,并是诸佛冥加,龙天护佑。此乃镇国之大典,人天大宝,徒从宜各踊跃欣庆!”并命窥基上表,请高宗作序。

  奘师由于多年劳瘁,疾病缠绵,至玉华后,常发愿生睹史多天见弥勒佛。《大般若经》译完后,惟自策励,行道礼忏。

  十二月三日至八日,译法救论师解释世友《五事论》的《五事毗婆沙论》二卷,释诠笔受。

  十二月二十九日,译《寂照神变三摩地经》一卷,大乘光笔受。

  唐高宗麟德元年(六六四年),奘师六十五岁。正月一日,译《咒五首经》一卷,大乘光笔受。

  正月三日,玉华寺译经诸僧殷勤启请翻译《大宝积经》。奘师见众情专一,遂勉强翻译数行,踌躇一会,收起梵本向众侩道:“此经部轴与《大般若经》同,玄奘自量气力,不复办此,死期已近,势非赊远。”从此绝译,并对徒众预嘱后事。三日,弟子等随奘师往芝兰寺谷,礼辞俱胝佛像。

  初九日暮间,于后房度渠跌倒,胫上有少皮破,病势沉重。至十七日,命弟子嘉尚具录所翻经论合七十五部,总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别撰《西域记》十二卷,录造俱胝画像、弥勒像各、一千帧,造素像十俱胝,写《能断般若》、《药师六门陀罗尼》等经各一千部。

  至二十三日,设斋瀙施。命塑工来法智于嘉寿殿竖菩提像已,从寺众及翻译大德并门徒等乞欢喜辞别,云:“玄奘以毒身深可厌患,所作事毕,无宜久住,愿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睹史多天弥勒内眷属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提。”辞讫,口中默诵:“色蕴不可得,受想行识亦不可得;眼界不可得。乃至意界不可得;眼识界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并说谒云:“南无弥勒如来应正等觉,愿与含识速奉慈颜,南无弥勒如来所居内众,愿舍命已,必生其中。

  据载,慈恩寺高侩明慧于二月初五子夜见北方天空闪出四道白虹,从北至南,异常皎洁,他忽惊悟:昔佛涅槃时有白虹十二,自西而来,贯穿太微星,如今天空瑞相呈现,可能是玉华寺玄奘大师圆寂之兆。

  二月五日夜半,奘师果然与世长辞。

  奘师逝世消息传到长安,文武百官以及僧俗人等莫大哀悼,高宗为之罢朝数日。二十六日,敕奘师葬事所须并令官给,三月六日,又敕翻译事且停,已翻成者,准旧例,官为抄写,自余未翻者,总付慈恩寺守,勿令损失,三月十五日,又敕“玄奘法师葬日,宜听京城僧尼造幢盖送至墓所”,玄奘灵柩还京,“安置慈恩寺翻经堂内,京城道俗奔赴哭逾者,每日数千人”。

  四月十四日,遵照奘师遗嘱葬于沪水之滨白鹿原。总章二年(六六九年),有敕徙葬奘师于樊川北原,营建塔宇。

  神龙元年(七零五年),敕两京各建一佛光寺,追谥奘师为。大遍觉法师”。

  十一.翻译的质量与范围

  奘师的翻译事业就数量来说,多得可惊,前无古人。据《开元释教录》,唐代大约有译者四十六人左右,译经四百三十五部,二千四百七十六卷左右,而奘师自贞观十九年(六五四年)开始创译至龙朔三年(六六三年)绝笔,孜孜不倦地努力了一十九年,共译出佛典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一千三百多万言。约占唐人泽经的一半以上。与奘师并称中国佛经翻译四大家的鸠摩罗什、真谛、不空,再加上竺法护、义净诸家。合计也不过译了一千二百多卷,不如奘师所译之多。其所译书目及年代,梁任公在《佛典之翻译》一文中【二四】参合《三藏法师传》、《内典录》、《开元录》三书校定而成一详表,可以参看,兹不赘录。唯原表中沿道宣《大唐内典录》的错误【二五】,把嚷大唐西域记》也列入了。其实,《大唐西域记》是一部价值很高的旅行记,是创作而不是翻译【二六】。其次,奘师不但泽梵文典籍为中文,而且还译中文经籍为梵文。他曾应东印度童子王的请求,把《老子》译成梵文,介绍给印度,流传迦摩缕波国(印度阿萨密),对后来的印度学说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二七】。对玄奘的整个翻译来说,这部书应该特别重视,因为这部书的翻译具有沟通中印文化的伟大意义。

  就质量而论,《佑录》谓:“自前汉之末,经法始通,译音胥讹,未能明练,……是以义之得失由乎译人,辞之质文系子执笔。或善明义而不了汉旨,或明汉文而不了胡意,虽有偏解,终隔圆通。”起初用旧有的哲学名词、概念去比附和解释佛家哲学名词的格义方法既不忠实于原文,译文也木糙拙劣。汉末开始,历三国、西晋所译,大都限于零星小品。从东晋到隋末,开始有组织的大量泽经,如道安、赵整主持译场,分工周密,考校认真,为鸠摩罗什的大规模译场打下了基础。其间译师辈出,著名的如鸠摩罗什、求那跋陀罗、法显、宝云、真谛、阁那堀多等还不能精娴双方语文,通过助手,才以畅达的文字传达原作的精神,初步建立了我国翻译文学的基础,但这还是翻译史上的旧译时代。

  到了唐初,才开始了翻译史的新译时期,玄奘即新译的创始人。故《来僧传》三《满月传·后论》云:“初则梵客华僧,听言揣意,方圆共凿,金石难和,咫尺千里,觌面难通:次则彼晓汉谈,我知梵说,十得八九,时有差违;次则猛、显亲往,奘、空两通,器请师子之膏,鹅得水中之乳,印印皆同,声声不别,斯谓之大备矣。”《续传》、《开元录》均谓:自前代已来所译经教,初从梵语倒写本文,次乃回之,顺同此俗,然后笔人乱理文句,中间增损,多堕全言。今所翻传,都由奘肯,意思独断,出语成章,词人随写,即可披玩,译出中国前所未有的新经典,或舍旧译本,重出新译文,开创了新译时期。《行状》亦称:“译经之事,其来自汉摩腾,迄今三藏,前后道俗百余人。先代翻译,多是婆罗门法师,为初至东夏,方言未融,承受之者…

《玄奘大师与世间净化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