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玄奘大師與世間淨化論▪P6

  ..續本文上一頁請高宗撰慈恩寺碑文。二十日,因二人奏請,朝廷敕左仆射于志甯、中書令來濟、禮部尚書許敬宗、黃門侍朗薛元超、中書侍朗李義府、杜正倫爲看閱,潤色譯文,同時又准允禦製慈恩寺碑。奘師因率徒衆詣朝堂奉表陳謝。

  叁月二十八日,譯大乘《十一面神咒經》一卷,玄則筆受。

  五月,奘師因舊病複發,“機將不濟”,高宗遣太醫院禦醫蔣孝璋、上官琮悉心治療。病愈後,高宗遣使迎奘師入宮,安置于凝陰殿之西供養,任彼翻譯,或經二旬、叁旬,方乃一出。

  七月二十七日,創澤《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二百卷,至四年七月始畢,嘉尚、大乘光筆受,神察、辨道執筆,棲玄、靖邁、慧立、玄則綴文,明珠、慧貴、法祥、慧景、神泰、普樂、善樂證義,義褒、玄應正字。

  十二月五日,武則天生男滿月,敕奘師進宮爲佛光王(皇子)剃度。

  唐高宗顯慶二年(六五七年)正月二十六日,澤迦多衍尼子《阿毗達磨發智論》二十卷,至五年五月七日畢,玄則等筆受。

  閏正月十叁日,唐高宗至洛陽,敕奘師陪從,隨帶譯儈五人,弟子各一人,住翠微宮,繼續譯經。

  五月九日,又陪從高宗避暑子明德宮,住飛華殿翻譯,又敕奘師還積翠宮翻譯,命“其所欲翻論無者先翻,有者在後”,奘師根據實情進表說明重譯原因。

  十二月二十九日,譯陳那《觀所緣緣論》一卷,大乘光筆受。

  唐高宗顯慶叁年(六五八年)二月四日,奘師又隨高宗返回長安。

  六月十二日,西明寺建造完成。高宗爲優禮奘師,于七月敕徙居西明寺,又令沙彌海會等十人充弟子,不久又還居慈恩寺。

  十月八日至十叁日,譯塞建地羅(悟入)《入阿毗達磨淪》二卷,釋诠、嘉尚筆受。

  是歲,奘師曾參與史官編撰《西域圖志)。

  唐高宗顯慶四年(六五九年)四月十九日,在西明.寺譯《不空羂索神咒心經》一卷,大乘光筆受。

  七月二十七日,譯大目犍連《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十二卷,九月十四日畢,大乘光筆受,靖邁序。

  七月叁日,譯《大毗婆沙論》畢。

  奘師認爲,前代所譯大乘佛教中觀宗(空宗)的根本經典《大般若經》零星不全,且多錯誤。從衆人請求,決心重澤此經,藉以從瑜伽上通般若。惟以此經卷帙浩繁,每苦事務紛紜,不能專注,仍請求到玉華寺譯經。

  十月,玄奘率翻譯諸儈與弟子等至坊州玉華寺,居肅成院,將從事于《大般若經》的翻譯。

  閏十月,編譯糅合護法等十大論師(親勝、火辨、難陀、德慧、安慧、淨月、護法及其弟子勝友、勝子、智月)集注世親《唯識叁十淪》本而成《成唯識論》,大乘基筆受,沈玄明作序。

  唐高宗顯慶五年(六六零年),奘師六十一歲,住玉華寺。正月一日起,首譯《大般若經》大乘欽、嘉尚筆受。此經梵本共有二十萬頌,學徒每請刪節譯之,而奘師堅持一如梵本,不刪一字。此經共有四本,奘師在印度已得其叁,“翻譯之日,文有疑錯,即校叁本以定立,殷勤省複,方乃著文,審慎之心,自古無比”。

  九月一日,譯筏蘇密多羅(世友)《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十八卷,至十月二十叁日畢,大乘光等筆受。

  十一月二十六日,譯舍利子《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二十卷,至龍朔叁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畢,弘彥、釋诠等筆受。

  唐高宗龍朔元年(六六一年),奘師在玉華寺主要譯《大般若經》。

  同時子五月一日,譯彌勒《辯中邊論頌》一卷,大乘基筆受。

  五月十日至叁十日,譯世親《辯中邊淪》叁卷,大乘基筆受。

  六月一日,譯世親《唯識論》一卷,大乘甚筆受。 七月九日,譯小乘《緣起論》一卷,神防筆受。

  龍朔叁年(六六叁年),奘師在玉華寺繼續翻譯《大般若經》,同時于六月四日譯筏蘇密多羅《阿毗達磨界身足論》叁卷,大乘基筆受。

  龍朔二年(六六二年),奘師在玉華寺繼續翻譯《大般若經》,同時于七月十四日譯世友《異部宗輪論》一卷,大乘基筆受。

  十月二十叁日,六百卷《大般若經》譯成,喜告徒衆:“此經于此有緣,玄奘來此玉華寺者,經之力也。向在京師,諸緣牽亂,豈有了時

  今得終訖,並是諸佛冥加,龍天護佑。此乃鎮國之大典,人天大寶,徒從宜各踴躍欣慶!”並命窺基上表,請高宗作序。

  奘師由于多年勞瘁,疾病纏綿,至玉華後,常發願生睹史多天見彌勒佛。《大般若經》譯完後,惟自策勵,行道禮忏。

  十二月叁日至八日,譯法救論師解釋世友《五事論》的《五事毗婆沙論》二卷,釋诠筆受。

  十二月二十九日,譯《寂照神變叁摩地經》一卷,大乘光筆受。

  唐高宗麟德元年(六六四年),奘師六十五歲。正月一日,譯《咒五首經》一卷,大乘光筆受。

  正月叁日,玉華寺譯經諸僧殷勤啓請翻譯《大寶積經》。奘師見衆情專一,遂勉強翻譯數行,躊躇一會,收起梵本向衆儈道:“此經部軸與《大般若經》同,玄奘自量氣力,不複辦此,死期已近,勢非賒遠。”從此絕譯,並對徒衆預囑後事。叁日,弟子等隨奘師往芝蘭寺谷,禮辭俱胝佛像。

  初九日暮間,于後房度渠跌倒,胫上有少皮破,病勢沈重。至十七日,命弟子嘉尚具錄所翻經論合七十五部,總一千叁百叁十五卷,又別撰《西域記》十二卷,錄造俱胝畫像、彌勒像各、一千幀,造素像十俱胝,寫《能斷般若》、《藥師六門陀羅尼》等經各一千部。

  至二十叁日,設齋瀙施。命塑工來法智于嘉壽殿豎菩提像已,從寺衆及翻譯大德並門徒等乞歡喜辭別,雲:“玄奘以毒身深可厭患,所作事畢,無宜久住,願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諸有情,同生睹史多天彌勒內眷屬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時,亦願隨下,廣作佛事,乃至無上菩提。”辭訖,口中默誦:“色蘊不可得,受想行識亦不可得;眼界不可得。乃至意界不可得;眼識界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並說谒雲:“南無彌勒如來應正等覺,願與含識速奉慈顔,南無彌勒如來所居內衆,願舍命已,必生其中。

  據載,慈恩寺高儈明慧于二月初五子夜見北方天空閃出四道白虹,從北至南,異常皎潔,他忽驚悟:昔佛涅槃時有白虹十二,自西而來,貫穿太微星,如今天空瑞相呈現,可能是玉華寺玄奘大師圓寂之兆。

  二月五日夜半,奘師果然與世長辭。

  奘師逝世消息傳到長安,文武百官以及僧俗人等莫大哀悼,高宗爲之罷朝數日。二十六日,敕奘師葬事所須並令官給,叁月六日,又敕翻譯事且停,已翻成者,准舊例,官爲抄寫,自余未翻者,總付慈恩寺守,勿令損失,叁月十五日,又敕“玄奘法師葬日,宜聽京城僧尼造幢蓋送至墓所”,玄奘靈柩還京,“安置慈恩寺翻經堂內,京城道俗奔赴哭逾者,每日數千人”。

  四月十四日,遵照奘師遺囑葬于滬水之濱白鹿原。總章二年(六六九年),有敕徙葬奘師于樊川北原,營建塔宇。

  神龍元年(七零五年),敕兩京各建一佛光寺,追谥奘師爲。大遍覺法師”。

  十一.翻譯的質量與範圍

  奘師的翻譯事業就數量來說,多得可驚,前無古人。據《開元釋教錄》,唐代大約有譯者四十六人左右,譯經四百叁十五部,二千四百七十六卷左右,而奘師自貞觀十九年(六五四年)開始創譯至龍朔叁年(六六叁年)絕筆,孜孜不倦地努力了一十九年,共譯出佛典七十五部,一千叁百叁十五卷,一千叁百多萬言。約占唐人澤經的一半以上。與奘師並稱中國佛經翻譯四大家的鸠摩羅什、真谛、不空,再加上竺法護、義淨諸家。合計也不過譯了一千二百多卷,不如奘師所譯之多。其所譯書目及年代,梁任公在《佛典之翻譯》一文中【二四】參合《叁藏法師傳》、《內典錄》、《開元錄》叁書校定而成一詳表,可以參看,茲不贅錄。唯原表中沿道宣《大唐內典錄》的錯誤【二五】,把嚷大唐西域記》也列入了。其實,《大唐西域記》是一部價值很高的旅行記,是創作而不是翻譯【二六】。其次,奘師不但澤梵文典籍爲中文,而且還譯中文經籍爲梵文。他曾應東印度童子王的請求,把《老子》譯成梵文,介紹給印度,流傳迦摩縷波國(印度阿薩密),對後來的印度學說産生了相當的影響【二七】。對玄奘的整個翻譯來說,這部書應該特別重視,因爲這部書的翻譯具有溝通中印文化的偉大意義。

  就質量而論,《佑錄》謂:“自前漢之末,經法始通,譯音胥訛,未能明練,……是以義之得失由乎譯人,辭之質文系子執筆。或善明義而不了漢旨,或明漢文而不了胡意,雖有偏解,終隔圓通。”起初用舊有的哲學名詞、概念去比附和解釋佛家哲學名詞的格義方法既不忠實于原文,譯文也木糙拙劣。漢末開始,曆叁國、西晉所譯,大都限于零星小品。從東晉到隋末,開始有組織的大量澤經,如道安、趙整主持譯場,分工周密,考校認真,爲鸠摩羅什的大規模譯場打下了基礎。其間譯師輩出,著名的如鸠摩羅什、求那跋陀羅、法顯、寶雲、真谛、閣那堀多等還不能精娴雙方語文,通過助手,才以暢達的文字傳達原作的精神,初步建立了我國翻譯文學的基礎,但這還是翻譯史上的舊譯時代。

  到了唐初,才開始了翻譯史的新譯時期,玄奘即新譯的創始人。故《來僧傳》叁《滿月傳·後論》雲:“初則梵客華僧,聽言揣意,方圓共鑿,金石難和,咫尺千裏,觌面難通:次則彼曉漢談,我知梵說,十得八九,時有差違;次則猛、顯親往,奘、空兩通,器請師子之膏,鵝得水中之乳,印印皆同,聲聲不別,斯謂之大備矣。”《續傳》、《開元錄》均謂:自前代已來所譯經教,初從梵語倒寫本文,次乃回之,順同此俗,然後筆人亂理文句,中間增損,多墮全言。今所翻傳,都由奘肯,意思獨斷,出語成章,詞人隨寫,即可披玩,譯出中國前所未有的新經典,或舍舊譯本,重出新譯文,開創了新譯時期。《行狀》亦稱:“譯經之事,其來自漢摩騰,迄今叁藏,前後道俗百余人。先代翻譯,多是婆羅門法師,爲初至東夏,方言未融,承受之者…

《玄奘大師與世間淨化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