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領會難阻,每傳一句,必洋審疑問,是以倒多說毗。今日法師,唐梵二方,言詞明達,傳譯便巧,如擎一物,掌上示人,了然無殊,所以歲月未多而功倍前哲。至如羅什稱善秦言,譯經十有余年,唯得二百余卷,以此校量,難易見矣。”
奘師在舊譯長期積累的經驗之上改進翻譯的程式和方法,關于音和義的問題,提出五不翻淪。這是玄奘在道安“論五失叁不易”和彥除。明八備。的基礎上所提出的經驗之談,希望“既求真實,又須喻俗”的標准作爲楷式。玄奘精娴梵、漢語文,深究原典,開始自任譯主,不再依靠外人。他的翻譯實踐在他的翻譯理論指導下進行,態度謹嚴,譯文精美,迥出乎前代譯師之上。
章太炎先生說:“佛典自東漢初有譯錄,自晉、來漸彰,猶多皮傳,留支、真谛,術語稍密。及唐玄奘、義淨諸師,所述始嚴栗合其本書,蓋定文若斯之難也。”【二八】歐陽竟無先生說:“奘師以九死一生,探五分秘要,回環師授,蓋亦有年,足以一語之安,堅如磐石,一義之出,壯若星辰。”【二九】熊十力先生說:“佛法東來,在奘師未出世以前,所有經論,總稱舊譯(亦雲舊學)。奘師主譯之一切理論,是謂新譯(亦稱新學)。舊學自後漢至唐初,代有翻譯,而罕能達旨。惟羅什介紹般若宗大典;,足資研討。真谛傳入唯識宗,頗有端緒,而苦其不完整。總之,舊譯自羅什以外,都不曾作有計劃與有體系的介紹,而大典複太少,偶有大典,其能達原著義旨者,蓋不多見。奘師以舊譯多阙多誤爲恨,而遠走天竺,……回國……以饋國人。【叁零】叁位先生的說法,決非溢美。的確奘.師翻譯的精美在中國翻譯史上有劃時代的意義。玄奘以前的翻譯爲舊譯,玄奘以後的翻譯爲新譯。新譯質量高出于舊譯之上的原因,是由于兩者的原本傳承、翻譯製度以及先後學說有異【叁一】。
奘師翻譯的精美,就連今天的印度學者也稱贊不已。如印度柏樂天教授對手奘師溝通中、印文化的翻譯事業除了五體投地欽佩而外,還指出他的翻澤質量所以很高,是在于“他是把原文讀熟了、嚼爛了,然後用適當的漢文表達出來。還有原文比較晦澀的詞句,奘師也適當地加上幾個字……從許多增益的字句中,我們可以看出,奘師如何透徹明了象梵文這樣難懂的語言,而用正確和明白的字句翻譯出來。他的增益的字句並不是沒有意義,;或者沒有根據的,而適足以表示學識的淵博精湛”。他還說:“玄奘無論如何,是有史以來翻譯家中的第一人,他的業績,將永遠被全世界的人們記憶著。我感覺很榮幸的,是這位偉大的翻譯家曾經踐履過我自己的鄉土。這位偉大的中國人值得咱們歌頌,值得咱們表揚。他的翻譯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文化遺産之一。中、印兩國是兄弟之邦,假如不嫌冒昧的話,我想說它是中、印兩民族的共同遺産。”【叁二】
玄奘的翻譯在中國文學革命中也有很大的影響。“當時一般所流行的骈文體非常晦澀呆板,他的翻譯卻用一種特殊的文體——近乎白話的文體,一點都不帶骈文的氣息,在文字上起了革命的作用,因此他所譯的一千多卷經典,不僅豐富了中國佛教的內容,並增加了許多的新的辭彙。給中國文學很大的影響。”【叁叁】這只是一方面,其實奘師的翻譯,是應用六朝以來那種字句“偶正奇變。的文體,再參酌梵文“鈎鎖連環”的方式融合爲一種。整嚴凝重”的風格,用以表達特別注重結構的瑜伽原典,非常調和。【叁四】因此,他的澤籍是形式與內容高度統一的藝術表現。
就其內容來說,這一千叁百余卷的佛典並不單是屬于某一派或某一家之言,而是完完整整地把全部有關佛家哲學與邏輯的各方面都次第傳入了。如前所述,奘師去印留學,主要是在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省之巴特那以南的伽耶城以及聯合省的貝拿勒斯等地)的那爛陀寺學習。那時那爛陀寺的全部佛學約分爲毗縣、因明、戒律、中觀、瑜伽等五科。毗昙,新雲阿毗達磨,譯日無比法,新翻對法,論藏之總名,智慧之名也(智慧爲無比之勝法,故無比法,又以智慧對觀法,故名對法)。論藏爲诠顯學者之智慧故也。毗昙通大小乘。聲聞方面,以《俱舍論》爲中心。在他以前有“一身六足”(一身謂;迦多衍尼子之《發智論》。六足謂:舍利弗之《集異門論》、大目犍連之《法蘊足論》、大迦多衍那之《施設足論》、提婆設摩之《設身足論》、筏蘇密金多羅之《品類足論》和《界身足論》),均爲說一切有部之根本論典。它們和《婆沙》及其後的《順正理》、《顯宗》等論,奘師都全部譯出。大乘方面,澤出了《集論》和它的注書《雜集論》,顯示毗昙不同手瑜伽論的特點,並反映大小乘毗昙相通的途徑。于因明科,譯出了《理門》和《入正理論》,樹立了在議論基礎上的佛家邏輯規範。于戒律科,譯傳大乘唯一的《瑜伽菩薩戒》,並輯出《受戒羯磨》,作爲實踐受戒的軌則。手中觀科,特別譯出護法的《廣百論釋》,以見瑜伽系貫通中觀之一斑。于瑜伽科,則一本(《瑜伽》)、十支(《顯揚》、《莊嚴》、《中邊》、《五蘊》、《百法》、《攝論》等)差不多全部譯出,最後糅譯《成唯識論》以極其奧。那爛陀寺最盛時期傳習的五處佛學精華,基本上都由奘師譯傳到中土了。
五科可概佛家哲學的全部,而奘師都有極深的研究,特別是因明與瑜伽,爲奘師獨傳之學。歐陽竟無先生說:““相宗真傳”,在中國而不在印度。相宗至護法而後完備,護法之學,奘師實受之(按《唯識樞要》卷一,謂玄鑒居士爲護法菩薩之檀越。護法沒後,護持其所著唯識之釋論授于奘師)印土則未嘗流傳也。奘師在印,立“真唯識量”,標不離之義,而後,唯識安立,堅固不搖。此不過出護法學之一端(按唯識學在印度有古學與今學,古今唯識學觀點不盡相同,護法之學爲唯識今學。其所說真相,于藏要本《成唯識寶法論》卷一篇首標目中可以參看。呂先生《唯識古今學》雲:實則無著,世親唯識之學,先後一貫,後人有撲助述二家學說而推闡之者,是爲古學;有演變二家學說而推闡之者,是爲今學。古謂順從舊說,今謂推衍新說,此其大校也。于印度十大論師求之,親勝、火辨、難陀叁家,古學也;護法,今學也。安慧則折衷二者之間。于東土之唯識譯家求之,則真谛,古學也;玄奘,今學也。”【叁五】而陳那、安惠諸師,立說未精,已可概見,至發揮護法而光大之,更非印土學者之事矣。【叁六】
自唐中葉以後,禅宗繼起,學風丕變,人皆避繁難之思辯而趨簡易之實踐。奘師之學,複因古藉佚亡而失傳。一九二二年,歐陽竟無先生在南京創辦支那內學院,大宏法相唯識之學、繼起者有呂澄、湯用彤、熊十力、王恩洋、黃忏華諸先生。使奘師之學,薪火相傳,絕而複續者,實歐陽先生之力也。【叁七】先生嘗雲:“奘師門下,傳護法學者叁大家:窺基、圓測、太賢。元明以來,古籍佚亡,此學失傳者千載,今幸諸家著述,次第重刊(圓測著書散失特多,慧沼《了義燈》一書系駁圓測等說而作,從反面推論,亦可見圓測解釋護法立義一斑),研學有資,重明絕學,正吾侪之責也。”【叁八】
奘師不僅繼承了印度古典哲學思想,而且還創造性地發展和光大了印度古典哲學。同時,奘師在翻譯過程中還培養出一大批青年學者,影響海外。
其中窺基、圓測最爲傑出。窺基或作靈基、大乘基,《開元錄》始稱窺基,字洪道。其先與拓拔氏同出鮮卑族,號尉遲部。後以部爲姓。父名宗德,以功封江由縣開國公,官左金吾將軍松州都督。鄂國公敬德,其伯父也。十七歲出家,奉敕入慈恩寺侍玄奘叁藏法師學五竺語。顯慶元年,二十五歲參與譯經,間爲玄奘司翰牍。二十八歲筆受《成唯識論》,並遵師囑,撰《述記》及《樞要》,闡揚玄旨。生平撰述極多,現存約十四部,百數十卷,號百部疏主,世稱慈恩大師。
弟子慧沼,深通唯識因明,撰《成唯識了義燈論》,“此書原意,不過自固其家,觀兵列敵,折沖禦侮,披拓見真。而諸家學說,如圓測、普光、慧觀、玄範、勝莊、義寂、道證、憬興,本籍已亡,悼難知概,反複因茲旁引,略見其涯。”世稱淄州大師。
圓測名文雅,新羅王族,姓金氏。十五歲遊學上國,曆事京師法常、僧辯等。通毗縣、成實、俱舍、毗婆沙等。貞觀間,住京師西明寺,奉旨參鄧預奘師譯場,與基、光並肩齊辔信。《成唯識論》出,測即宣講于西明寺,多取護法之說,基師深贊揚之。(世傳其竊奘師授,與基師爭勝等節,事屬烏有,于理不合),武後禮之爲師,尊崇逾恒。新羅遣使請歸,後不許。曆參日照、提雲二師之譯場,任證義。以萬歲通天元年(六九六年)寂,世壽八十叁。著有《成唯識論疏》、《理門論疏》、《仁王經疏》、《解深密經疏》等。
奘師弟子,除基師、園測而外,普光、神防、辨機、法寶、神泰、靖邁、懷素、順璟、道世、慧立、彥琮、宗哲、嘉尚、利涉、日本人道昭、智通,均有建樹,名震當世。道昭最初傳慈恩之學入日本,在日本名法相宗,以地域分,這一系爲南寺傳。在智周門下,還有日本人玄防,玄防再傳法相宗入日本,此爲北寺傳。
此外,奘師翻譯《俱舍論醜,他的門下普光、神泰、法寶以及後來的園晖等,均深入研究,盛行一時;當時注疏和有關著作有好幾家。並同真谛以來的的俱舍師結合後,打開了這方面的學問。日本隨法相宗也有《俱舍》的傳入,日本至今講法相的還同時講《俱舍》。
十二.千古不朽的著述
奘師的著作最重要的首先是《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亦稱《西域傳》、《西域行傳》、《玄奘行傳》、《玄奘別傳》,貞觀廿年(六四六年)由玄奘口授、辨機寫出。它是曆史上一部世界聞名的偉大著作,是關手中亞、巴基斯坦和印度古代曆史地理記載得最可靠的一部書。一百多年來,研究中亞、巴基斯坦和印度古代史地的人,都把它當作聖經一般看待,對它進行研究。一…
《玄奘大師與世間淨化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