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领会难阻,每传一句,必洋审疑问,是以倒多说毗。今日法师,唐梵二方,言词明达,传译便巧,如擎一物,掌上示人,了然无殊,所以岁月未多而功倍前哲。至如罗什称善秦言,译经十有余年,唯得二百余卷,以此校量,难易见矣。”
奘师在旧译长期积累的经验之上改进翻译的程式和方法,关于音和义的问题,提出五不翻沦。这是玄奘在道安“论五失三不易”和彦除。明八备。的基础上所提出的经验之谈,希望“既求真实,又须喻俗”的标准作为楷式。玄奘精娴梵、汉语文,深究原典,开始自任译主,不再依靠外人。他的翻译实践在他的翻译理论指导下进行,态度谨严,译文精美,迥出乎前代译师之上。
章太炎先生说:“佛典自东汉初有译录,自晋、来渐彰,犹多皮传,留支、真谛,术语稍密。及唐玄奘、义净诸师,所述始严栗合其本书,盖定文若斯之难也。”【二八】欧阳竟无先生说:“奘师以九死一生,探五分秘要,回环师授,盖亦有年,足以一语之安,坚如磐石,一义之出,壮若星辰。”【二九】熊十力先生说:“佛法东来,在奘师未出世以前,所有经论,总称旧译(亦云旧学)。奘师主译之一切理论,是谓新译(亦称新学)。旧学自后汉至唐初,代有翻译,而罕能达旨。惟罗什介绍般若宗大典;,足资研讨。真谛传入唯识宗,颇有端绪,而苦其不完整。总之,旧译自罗什以外,都不曾作有计划与有体系的介绍,而大典复太少,偶有大典,其能达原著义旨者,盖不多见。奘师以旧译多阙多误为恨,而远走天竺,……回国……以馈国人。【三零】三位先生的说法,决非溢美。的确奘.师翻译的精美在中国翻译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玄奘以前的翻译为旧译,玄奘以后的翻译为新译。新译质量高出于旧译之上的原因,是由于两者的原本传承、翻译制度以及先后学说有异【三一】。
奘师翻译的精美,就连今天的印度学者也称赞不已。如印度柏乐天教授对手奘师沟通中、印文化的翻译事业除了五体投地钦佩而外,还指出他的翻泽质量所以很高,是在于“他是把原文读熟了、嚼烂了,然后用适当的汉文表达出来。还有原文比较晦涩的词句,奘师也适当地加上几个字……从许多增益的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奘师如何透彻明了象梵文这样难懂的语言,而用正确和明白的字句翻译出来。他的增益的字句并不是没有意义,;或者没有根据的,而适足以表示学识的渊博精湛”。他还说:“玄奘无论如何,是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他的业绩,将永远被全世界的人们记忆着。我感觉很荣幸的,是这位伟大的翻译家曾经践履过我自己的乡土。这位伟大的中国人值得咱们歌颂,值得咱们表扬。他的翻译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印两国是兄弟之邦,假如不嫌冒昧的话,我想说它是中、印两民族的共同遗产。”【三二】
玄奘的翻译在中国文学革命中也有很大的影响。“当时一般所流行的骈文体非常晦涩呆板,他的翻译却用一种特殊的文体——近乎白话的文体,一点都不带骈文的气息,在文字上起了革命的作用,因此他所译的一千多卷经典,不仅丰富了中国佛教的内容,并增加了许多的新的辞汇。给中国文学很大的影响。”【三三】这只是一方面,其实奘师的翻译,是应用六朝以来那种字句“偶正奇变。的文体,再参酌梵文“钩锁连环”的方式融合为一种。整严凝重”的风格,用以表达特别注重结构的瑜伽原典,非常调和。【三四】因此,他的泽籍是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艺术表现。
就其内容来说,这一千三百余卷的佛典并不单是属于某一派或某一家之言,而是完完整整地把全部有关佛家哲学与逻辑的各方面都次第传入了。如前所述,奘师去印留学,主要是在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省之巴特那以南的伽耶城以及联合省的贝拿勒斯等地)的那烂陀寺学习。那时那烂陀寺的全部佛学约分为毗县、因明、戒律、中观、瑜伽等五科。毗昙,新云阿毗达磨,译日无比法,新翻对法,论藏之总名,智慧之名也(智慧为无比之胜法,故无比法,又以智慧对观法,故名对法)。论藏为诠显学者之智慧故也。毗昙通大小乘。声闻方面,以《俱舍论》为中心。在他以前有“一身六足”(一身谓;迦多衍尼子之《发智论》。六足谓:舍利弗之《集异门论》、大目犍连之《法蕴足论》、大迦多衍那之《施设足论》、提婆设摩之《设身足论》、筏苏密金多罗之《品类足论》和《界身足论》),均为说一切有部之根本论典。它们和《婆沙》及其后的《顺正理》、《显宗》等论,奘师都全部译出。大乘方面,泽出了《集论》和它的注书《杂集论》,显示毗昙不同手瑜伽论的特点,并反映大小乘毗昙相通的途径。于因明科,译出了《理门》和《入正理论》,树立了在议论基础上的佛家逻辑规范。于戒律科,译传大乘唯一的《瑜伽菩萨戒》,并辑出《受戒羯磨》,作为实践受戒的轨则。手中观科,特别译出护法的《广百论释》,以见瑜伽系贯通中观之一斑。于瑜伽科,则一本(《瑜伽》)、十支(《显扬》、《庄严》、《中边》、《五蕴》、《百法》、《摄论》等)差不多全部译出,最后糅译《成唯识论》以极其奥。那烂陀寺最盛时期传习的五处佛学精华,基本上都由奘师译传到中土了。
五科可概佛家哲学的全部,而奘师都有极深的研究,特别是因明与瑜伽,为奘师独传之学。欧阳竟无先生说:““相宗真传”,在中国而不在印度。相宗至护法而后完备,护法之学,奘师实受之(按《唯识枢要》卷一,谓玄鉴居士为护法菩萨之檀越。护法没后,护持其所著唯识之释论授于奘师)印土则未尝流传也。奘师在印,立“真唯识量”,标不离之义,而后,唯识安立,坚固不摇。此不过出护法学之一端(按唯识学在印度有古学与今学,古今唯识学观点不尽相同,护法之学为唯识今学。其所说真相,于藏要本《成唯识宝法论》卷一篇首标目中可以参看。吕先生《唯识古今学》云:实则无著,世亲唯识之学,先后一贯,后人有扑助述二家学说而推阐之者,是为古学;有演变二家学说而推阐之者,是为今学。古谓顺从旧说,今谓推衍新说,此其大校也。于印度十大论师求之,亲胜、火辨、难陀三家,古学也;护法,今学也。安慧则折衷二者之间。于东土之唯识译家求之,则真谛,古学也;玄奘,今学也。”【三五】而陈那、安惠诸师,立说未精,已可概见,至发挥护法而光大之,更非印土学者之事矣。【三六】
自唐中叶以后,禅宗继起,学风丕变,人皆避繁难之思辩而趋简易之实践。奘师之学,复因古藉佚亡而失传。一九二二年,欧阳竟无先生在南京创办支那内学院,大宏法相唯识之学、继起者有吕澄、汤用彤、熊十力、王恩洋、黄忏华诸先生。使奘师之学,薪火相传,绝而复续者,实欧阳先生之力也。【三七】先生尝云:“奘师门下,传护法学者三大家:窥基、圆测、太贤。元明以来,古籍佚亡,此学失传者千载,今幸诸家著述,次第重刊(圆测著书散失特多,慧沼《了义灯》一书系驳圆测等说而作,从反面推论,亦可见圆测解释护法立义一斑),研学有资,重明绝学,正吾侪之责也。”【三八】
奘师不仅继承了印度古典哲学思想,而且还创造性地发展和光大了印度古典哲学。同时,奘师在翻译过程中还培养出一大批青年学者,影响海外。
其中窥基、圆测最为杰出。窥基或作灵基、大乘基,《开元录》始称窥基,字洪道。其先与拓拔氏同出鲜卑族,号尉迟部。后以部为姓。父名宗德,以功封江由县开国公,官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鄂国公敬德,其伯父也。十七岁出家,奉敕入慈恩寺侍玄奘三藏法师学五竺语。显庆元年,二十五岁参与译经,间为玄奘司翰牍。二十八岁笔受《成唯识论》,并遵师嘱,撰《述记》及《枢要》,阐扬玄旨。生平撰述极多,现存约十四部,百数十卷,号百部疏主,世称慈恩大师。
弟子慧沼,深通唯识因明,撰《成唯识了义灯论》,“此书原意,不过自固其家,观兵列敌,折冲御侮,披拓见真。而诸家学说,如圆测、普光、慧观、玄范、胜庄、义寂、道证、憬兴,本籍已亡,悼难知概,反复因兹旁引,略见其涯。”世称淄州大师。
圆测名文雅,新罗王族,姓金氏。十五岁游学上国,历事京师法常、僧辩等。通毗县、成实、俱舍、毗婆沙等。贞观间,住京师西明寺,奉旨参邓预奘师译场,与基、光并肩齐辔信。《成唯识论》出,测即宣讲于西明寺,多取护法之说,基师深赞扬之。(世传其窃奘师授,与基师争胜等节,事属乌有,于理不合),武后礼之为师,尊崇逾恒。新罗遣使请归,后不许。历参日照、提云二师之译场,任证义。以万岁通天元年(六九六年)寂,世寿八十三。著有《成唯识论疏》、《理门论疏》、《仁王经疏》、《解深密经疏》等。
奘师弟子,除基师、园测而外,普光、神防、辨机、法宝、神泰、靖迈、怀素、顺璟、道世、慧立、彦琮、宗哲、嘉尚、利涉、日本人道昭、智通,均有建树,名震当世。道昭最初传慈恩之学入日本,在日本名法相宗,以地域分,这一系为南寺传。在智周门下,还有日本人玄防,玄防再传法相宗入日本,此为北寺传。
此外,奘师翻译《俱舍论丑,他的门下普光、神泰、法宝以及后来的园晖等,均深入研究,盛行一时;当时注疏和有关著作有好几家。并同真谛以来的的俱舍师结合后,打开了这方面的学问。日本随法相宗也有《俱舍》的传入,日本至今讲法相的还同时讲《俱舍》。
十二.千古不朽的著述
奘师的著作最重要的首先是《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亦称《西域传》、《西域行传》、《玄奘行传》、《玄奘别传》,贞观廿年(六四六年)由玄奘口授、辨机写出。它是历史上一部世界闻名的伟大著作,是关手中亚、巴基斯坦和印度古代历史地理记载得最可靠的一部书。一百多年来,研究中亚、巴基斯坦和印度古代史地的人,都把它当作圣经一般看待,对它进行研究。一…
《玄奘大师与世间净化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