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致公认它是一部有价值的旅行记。近代的考古学者更依靠它作考古发掘的指南,进行对古代印度和中亚历史文化遗址的发掘工作。考古学者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已经把王舍城的旧址、鹿野苑的古刹,阿旃陀的石窟、那烂陀寺的遗迹都勘察发掘了出来,这就是铁一般的例证。【三九】
其次是《会宗论》三千颂(失传),它是融会中观实相论或唯智沦与瑜伽缘起论或唯识论两派学说的著作。中观瑜伽两派在印度一向是对立的,两派争辩的焦点,在对真理的相对看法的二谛(真谛与俗谛,真谛犹云本质界的实在,俗谛犹云现象界的实在)有无问题上,中观从孤立的一重二谛上来看问题,以为瑜伽派主张现象界的实在(俗谛)是无,本质界的实在(真谛)是有,而中观派自己则主张本质界的实在(真谛)是无,现象界的实在(俗谛)是有,所以互不相容。殊不知对真理二谛的理解是有层次的,到了认识真理(见道
)的阶段以后,在面对真理(实证)的过程中,所谓现象界的实在(俗谛)是方便施设的,随顺本质界的实在(真谛)也是本质界的实在(真谛)的具体显现,它同本质的实在(真谛)一样足有,一样是无,不可拘于有无,这就是中观与瑜伽两派的共处。
同—实证—真俗亦有亦无
中观与瑜伽—— 瑜伽—俗无真有
异—
中观—俗有真无
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云:印度“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俗无)内有(真有),事皆唯识。斯并咸遵圣教,孰是孰非,同契涅槃,何真何伪“意在断除烦惑,拔济众生,岂欲广至纷纭,重增沈结
依行,则俱升彼岸;弃背,则并溺生津。西国双行。理无乖竟。。梁任公说:“会通般若(即中观)瑜伽,实奘师毕生大愿,观其归后所译经论,知其尽力于般若,不在罗什下也,惜梵本《会宗论》未经自译耳。”【四零】因此,奘师之学识不能局限于法相唯识学。缘起论或唯识论是无著瑜伽学的中心思想,实相论、唯智论是龙树中观学的中心思想,二家之学相即相贯,殊途同归。故先大师吕先生曾云:“龙树、无著均通《般若》《华严》,皆对一切有而明空,皆对方广道,而明中道。二家之学,先后融贯,不过一相三相立说方式不同。龙树兼主《华严》,故罗什传习,亦以《十住婆沙》与《智论》并宏,并非单宗《般若》信无著造《金刚经论》,通宗《般若》、《宝积》、《瑜伽·抉择》解整部《迦叶品》以见大乘宗要;《中边》亦有遵依《般若》、《宝积》明文,世亲继之造《金刚经论释》,无著世亲兄弟,并非专主六经。六经自是《成唯识》一论所依;且《如来出现》,即是《华严经》一晶,何得并称为六;【四一】而清辨强分空有,此乃人为的畛域,奘师的《会宗论》所以弥缝其间,而其学则不局限于中观或瑜伽也。
奘师回那烂陀寺时,中观学派清辩的弟子师子光也在寺中为四众弟子讲《中沦》、《百论》,以破斥《瑜伽》。因戒贤为护法弟子,两人师承不同,互相是非。奘师既通《中论》、《百论》,又阐《瑜伽》。认为文殊、弥勒之散,龙树、无著之学,先后融贯,并不矛盾,学者是不能会通,“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争论不休。奘师几次访问师子光,当面辩论,师子光往往词屈理穷。奘师乃为和会中观、瑜伽二派学说,又以梵文著《会宗论》三千颂,得到戒贤和诸大德的赞许。因此,奘师之学识不能局限手法相唯识。
再其次,是《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奘师在印时,大乘瑜伽行派正盛行,小乘正量部亦盛。他们不服瑜伽行派,攻击唯识学的“带相说。而主张心外有实境。心对它的认识了解,可以直接发生关系,不需。带相。而多一中间环节。在凡夫境界,“带相说”还勉强说得过去;佛的无分别智亲证真如,不会有所变“行相。,这时就不能说是带相了。因此,正量部说,唯识理论只限于根本无分别智以外的部分。这种非难正中唯识学的要害,弄得瑜伽行派十二年不能开口。奘师回国前,正量部南部的般若曲多作七百颂《破大乘论》,重新提出上述问题。奘师前去辩论,写了一千六百颂的《制恶见论》,彻底反对正量部之说,戒日王在曲女城主持的无遮大会上宣读了奘师的论文,大会开了十八日,无人敢破,终以奘师获胜而结束。佛教徒争着为奘师进尊号,大乘人尊他为“大乘天。,小乘人尊他为。解脱天”。玄奘的名字晌彻五印,公认他是当时最有学问的人。
在无遮大会上,奘师提出的新理论究竟是什么
吕澄先生认为新理论有两条;一是唯识比量;二是挟带说。
唯识比量也叫真唯识量,是奘师在因明推理的具体运用中所作的贡献。它是针对正量部提出的。正量部说,唯识宗说色有时离眼识,有的又不离眼识,岂不是自相矛盾
奘师认为他们用我宗矛盾出过,我宗就可用自宗学说做解释。我宗的色有二种;相分色和本质色。本质色定离眼识,相分色不离眼识。奘师在唯识比量里加了。自许。,即特指相分色。这样就使所谓“自相矛盾”化为乌有。奘师给因明加了“自许”,即加了“简别。,这就丰富了因明学。真唯识量创造了因明极峰的纪录。
唯识的带相说,正量部认为不适用手无分别智亲证真如。奘师在《制恶见论》中对此做了创造性的解释。可惜此书已佚,由窥基转述:我之大师(指玄奘),戒日大王为设十八日无遮会时,造《制恶见论》,遂破彼(指正量部)云:“汝不解我意,带者是挟带意。相者体相,非相状义。谓正智等生时,挟带真如之体相起,与真如不一不异,非相非非相”。【四二】
奘师对带相说的“带”和。相”都做了新的解释,带有两重意义:一是变带,二是挟带。正量部攻击的是变带,至于挟带,他们根本不知道。挟带是行相(无相之相)一道起来【四三】是亲证,心、境之间并无中间环节。相亦有两重意义,一是相状,二是体相。正量部也不解体相,体相与正智足一体的,并无中间环节。正智在认识事物时是见、相二分并起的,亦即见分挟带事物之体相而起。如缘真如正智与真如,便不一不异。不一,是说正智与真如不完全是一个东西。正智是能证,真如是所证。不异,是说正智与真如完全冥合一体,并无任何东西在其间,这就是亲证。非相,是真如无相。非非相,是说真如还有个无相之相。智、如一体,这就是亲证。
吕先生说:“奘师的带相说就是挟带说,挟带说为瑜伽行派解了围,堵住了正量部的口,又在无遮大会上取得胜利,足见奘师的这套理论是被偷伽行派所承认的。所以完全可断言,正是中国人玄奘把唯识学说提到最高峰。唯识学说是印度正统佛学的最高学说。那么玄奘便当之无愧地成为印度佛学的最高代表人。”【四四】
《制恶见治》一面在破斥正量部(小乘学派之一)的异说,一面阐明唯识论的真理,可惜此书不传。
最后是《三身论》三百颂。这是应东印度童子王的请求,赞佛功德启发信仰的,也没有传译。此外散见手《成唯识论掌中抠要)卷三中有《三类境》二颂,《法苑珠林》卷十中有《赞弥勒四礼文》一篇,据说也是奘师作的。
总之,奘师不但精通当时印度各家学说,而且能融会大乘佛学诸说,自成一家之言。他不仅是伟大的翻译家,旅行家,同时也是伟大的创作家。他不仅是一个虔城的宗教家,同时也是一个卓越的哲学家,一个伟大精深的立子古代世界学术之林的毫无愧色的极有辨证法思想的学者。
注释;
【一】云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
【二】附录二《复张生德均书》
【三】转引自上海书画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黄庭坚诸上座贴》
【四】【五】徐金星等编著《洛阳玄奖旅游区》,中州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
【六)】陈垣先生以为,玄奖卒年,其说不一,以内学院六十三岁说为精(陈垣书《内学院新校慈恩传书后》,《东方杂志》21卷2号),然据内学院刻本原来的校勘者吕秋逸先生近年意见仍以六十五岁说为是,见现行印本校记
【七】内学院精校本第一卷第四页
【八】即阿毗昙,奘师译为阿毗达磨,翻为对法。论藏的总称,凡北传教说一切有部之一身六足与南传佛典之上座七论《法聚论》等,以及部派不明之《舍利弗毗昙》,均属之
【九】佛陀遗教:每年两期三个月禅定静坐,中日两国僧尼定于四月十六日入安居,七月十五日解安居。谓之“坐夏”
【一零】吴郡与会稽郡,泛指今江苏长江三角洲一带
【一一】原注:“此言福舍,王教所立,使招延行旅给赡贫乏”
【一二】以上焚师行程与地域多根据一九八八中华书局版杨廷福《玄奘年谱》所述
【一三】一九八五年二月中华书局出版,七五零页
【一四】转引自杨廷福《玄焚年谱》一六二一二六三页
【一五】贞观八至十二年,即六三四一六三八年,参考《中国佛教·玄奘》
【一六】《大唐西域记校注》七一三页
【一七】杨廷福《玄奖年谱》一九八页
【一八】同上第二一九页【一九】《翻译通报》二卷四期董秋斯《论翻译理论的建设》及二卷五期黄俊贤《谈玄焚与佛教译场》
【二零】四部从刊本,《翻译名义集序》,周敦义述
【二一】张建木《论吸收古代的翻译经验》;《翻译通报》第二卷五期五四页,转引自杨廷福《玄奘年谱》二二三页
【二二】此文出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内分受戒、忤罪、得舍差别
【二三】清辨既承龙树的“无相皆空”学说,又杂以唯识之学。此论阐明诸法无相之义,以反对护法的诸法有相,为非难法相宗的根本论典
【二四】《梁任公近著第一辑》,商务版中卷
【二五】贺昌群《大唐西域记之译与撰》,载今本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的《大唐西域记》附录
【二六】梁任公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第一一六页也说它是焚师亲手著的地理书
【二七】吕澄《玄焚法师略传》,《现代佛学》一九五六年第三期
【二八】浙江图书馆校刊《章氏丛书·初步梵文典序》
【二九】瑜伽法相辞典叙》,商务版【三零】《中国哲学史论文初集》一零一页)
【三一】吕澄《佛典泛论》,商务版十三一十六页
【三二】《翻译通报》二卷五期、六期《伟大的翻译家玄奖》
【三三】同前,二卷五期,《谈玄奖与佛经译场》
【三四】一九五三年第九期《现代佛学》吕澄《慈恩宗上》
【三五《吕澄佛学论著选集》七三页,齐鲁书社出版,一九九一年
【三六】《唯识讲义》附笔记,二卷三九页
【三七】【三八】附录《杨仁山》、《欧阳渐》
【三九】季羡林《玄焚与<大唐西域记)》,载于(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四零】《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一十五册《支那内学院精校本玄焚传书后》
【四一】附录二《复熊十力先生书七》
【四二】《成唯识论述记》卷四十四
【四三】《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二三六页
【四四】张春波《吕澄大师论玄奖在佛学史上的地位》,《玄奖研究》一九九四年首刊号二五一二七页
《玄奘大师与世间净化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