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玄奘大師與世間淨化論▪P5

  ..續本文上一頁人:京師大總持寺沙門玄應;證梵語梵文的一人:京師大興善寺沙門玄谟;其余筆受等甚多,名無可考。奘師將如此衆多的高僧大德,組織成一個規模宏偉的超越前代的譯場。它的工作程序足:(一)譯主,是主譯人,譯場的總負責人,須精通梵、漢語文,徹底理解所譯大小乘經典,爲全場人所信服,遇有疑義,負決擇判斷的責任;(二)證義,是譯主的輔助者,凡是已譯成的文字,審查其與梵本有無出入或錯誤,和譯主斟酌決定;(叁)證文,在譯主宣讀梵本時,注意他所宣讀的和原文有無出入;(四)書手,一稱度語,把梵文的字音寫成中文;(五)筆受,把梵文的字義翻譯成中文字義;(六)綴文,因梵漢文字的結構不同,由他加以整理,以符合漢文結構;(七)參譯,校勘原文是否有誤,同時再將譯文回證與原文是否有岐異之處;(八)刊定,由于梵文和漢文體製不同,刊定所譯的每句、每節、每章須去蕪存菁,使其簡要明確;(九)潤文,對已經澤好的文字,加以潤色,使它流暢優美;(十)梵呗,經過以上九道工序,翻譯完畢,還須用念梵音的方法唱念一遍,修正音節不夠諧和的地方,使便-于傳誦。【一八】

  這種集體合作的工作程序是吸收自東漢以來多次翻譯佛經所積沈的經驗而成的,達到了翻譯製度的最高階段,與前蘇聯的翻譯經驗也有相通的地方。【一九】不僅如此,奘師還建立了五不譯的翻譯理論,即“一,秘密故,如陀羅尼。二,含多義故,如薄伽梵具六義。叁,此無故,如閣浮樹,中夏實無此木。四,順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騰以來,常存梵音。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輕淺【二零】。他的翻譯實踐又確能遵循他自己的翻譯理論,這些都爲祖國翻譯事業提供了一個偉大的範例。

  唐太宗對玄奘的翻譯事業大力支持,親自替新譯的經論作序(即有名的《大唐叁藏聖教序》),令書手寫新譯經淪爲九部,發給雍、洛等九州展轉流通。太宗死後,又得高宗的大力支持。到了奘譯末期,高宗還答應玄奘的請求,派于志甯、許敬宗、薛元超等去潤色譯文,範義碩、郭渝、高若思等去幫助翻譯。

  十.開始中印典籍翻譯事業

  奘師將譯場組織就緒之後,于貞觀十九年(六四五年)五月二日開始譯《大菩薩藏經》二十卷,智證筆受,道宣證文,九月二日譯畢(此經爲其後菩提流支收入《大寶積經》中)。

  六月十日,譯無著《顯揚聖教論頌》一卷,辨機筆受。十月一日,譯無著《顯揚聖教論》二十卷,智證等受筆,至二十年正月十五日畢。

  七月十四日,譯成《六門陀羅尼經》一卷,辨機筆受。十五日,譯《佛地經》一卷,辨機筆受。

  貞觀廿年正月十七日至閏叁月二十九日,譯成安慧釋無著撰《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十六卷,玄赜筆受。

  五月十五日起,奘師集中精力翻譯彌勒菩薩所說的《瑜伽師地論》。譯此論時,幾乎動員了當時全國著名的義學沙門,全力以赴,審慎再叁。直至貞觀廿二年譯畢,共一百卷。論的第一部原文殘卷,不久以前在西藏發現,其中有歌訣、說明,也有議論,目前尚未刊行。近人將《瑜伽師地論》的梵文殘本對勘奘師所譯,“就五體投地地佩服奘譯本是那麼謹嚴,近代翻譯少有趕得上的”(二一)。

  七月,完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此書爲奘師奉诏撰述,由奘師口述,辨機筆錄,後由奘師修飾潤色、審定而成。

  七月十叁日,奘師將譯成的佛經五部和《大唐西域記》上表于唐太宗,並請爲所譯經論作序。

  貞觀廿一年(六四七年)二月二十四,澤世親《大乘五蘊論》一卷,大乘光等筆受。

  叁月一日起,譯無性的《攝大乘論釋》十卷;大乘巍、大乘林等筆受,至廿叁年六月十七日譯畢。

  五月十八日,譯《解深密經》五卷,大乘光筆受。七月十叁日譯畢。

  八月六日,譯陳那弟子商羯羅主《因明入正理論》一卷,知仁筆受。又奉敕將《老子》譯爲梵語,交流于印度。奘師與道徒蔡晃、成玄英往複參議,窮其義類,得其旨理,方爲譯之。又將《大乘起信論》從漢語還譯爲梵語。

  貞觀廿二年(六四八年)叁月廿日,譯《天請問經》一卷,辨機筆受。

  五月十五日,譯畢《助伽師地論》一百卷。

  五月十五日,譯慧月《勝宗十句義論》一卷,靈隽筆受。

  二月廿九日譯世親《唯識叁十論頌》一卷,大乘光筆受。

  六月十一日,奘師原在弘福寺譯經,唐太宗敕奘師至坊州宜君縣鳳凰谷玉華宮。“既至,又勸逼還俗”,“翊贊功業”,奘師“掬誠堅辭”。太宗敕所司簡秘書省書手寫新翻譯經論爲九本與雍、洛、並、兖、相、荊、揚、涼、益等九州,展轉流通。八月,唐太宗撰《大唐叁藏聖教序》成,敕冠群經之首。皇太子李治又作《述聖記》(儲遂良書寫的序和記的碑,今仍保存在河南偃師縣缑氏陳河村的奘師誕生地),奘師均上表啓謝。

  十月一日,奘師在玉華宮弘法臺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一卷,直中書杜行額筆受。奏上,並論舊譯之失。

  十月十六日,奘師隨唐太宗返長安,居紫微殿弘法院,“晝則帝留談說,夜乃還院譯經”。

  十一月十七日,譯世親《大乘百法明門論》一卷,玄忠筆受。

  十二月十八日,譯世親《攝大乘論釋》十卷,至廿叁年六月十七日澤成,大乘巍等筆受。

  慈恩寺落成,令奘師充上座,進啓辭之。

  十二月,敕太常寺卿江夏王道宗等將九部樂及京城諸寺幡蓋聲樂送奘師及所譯經像與衆僧入住慈恩寺。唐太宗和皇太妃等在安福門樓執香爐臨送,路旁觀衆達數萬人,典禮極爲隆重。

  閏十二月廿六日,譯無著《攝大乘論》叁卷,二十叁年六月十七日澤成,大乘巍筆受。

  是年,窺基大師十七歲,奉敕出家爲奘師弟子,先任廣福寺,不久又奉敕選入大慈恩寺,從奘師受學經義並五印度語文,“識解大進”。

  貞觀二十叁年(六四九年)正月初一,譯《佛說緣起聖道經》一卷,大乘光筆受。

  正月十五日至八月八日,譯成小乘一切有部六足論之一的提婆設摩《阿毗達磨識身足論》十六卷,大乘光筆受。

  一月六日,譯小乘經嚷如來示教勝軍王經》一卷,大乘光筆受。

  四月二十五日,奘師陪唐太宗至翠微宮,爲說佛法及五印度見聞。至五月,太宗疾笃,猶留奘師于宮中。

  五月十八日,譯大乘《甚希有經》一卷,大乘欽筆受。

  五月二十四日,澤出《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一卷,知仁筆受。

  五月廿六日,太宗卒于含風殿。太宗卒後,奘師還居慈恩寺,專務翻譯。

  七月十五日,譯大乘《菩薩戒羯磨文》一

  卷,大乘光筆受。【二二】

  七月十八日,譯彌勒《王法正理論》一卷,大乘林筆受。

  七月十九日,譯《最無比經》一卷,大乘光筆受。

  七月二十日,譯《菩薩戒本》一卷,大乘光筆受,十叁日譯畢。

  九月八日,譯清辨《大乘掌珍論》二卷,大乘晖筆受,十叁日譯畢。【二叁】

  十月叁日,譯親光《佛地經淪》七卷,至十一月二十四日譯畢,大乘光筆受。

  十二月二十五日,譯陳那《因明正理門論》一卷,知仁筆受。

  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六五零年)正月初一,譯屯稱贊淨土佛攝受經》一卷,大乘光筆受。

  二月一日,澤最勝子《瑜伽師地論釋》一卷,大乘晖筆受。

  二月叁日至八日,譯《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二卷,大乘詢筆受。

  二月八日,譯《說無垢稱經》六卷,八月一日畢,大乘光筆受。

  五月五日,譯《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一卷,慧立筆受。

  六月十日,譯聖天(提婆)《廣百淪本》一卷,大乘谌筆受。

  六月十七日,譯護法《大乘廣百論釋注》十卷,十二月二十叁日譯畢,敬明等筆受。

  九月十日,譯小乘《本事經》七卷,十一月八日畢,靜邁、神防筆受。

  九月廿六日,譯大乘《諸佛心陀羅尼經》一卷,大乘雲筆受。

  永徽二年(公元六五一年)正月九日,澤《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一卷,大乘光筆受。

  正月二十叁日,譯《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十卷,六月二十九日畢,大乘光等筆受。

  四月五日,譯衆賢《阿毗達磨顯宗論》四十卷,至叁年十二月二十日畢,慧朗、嘉尚等

  五月十日,譯世親《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一卷,元瑜等筆受。同時又譯《阿毗達磨俱舍論》叁十卷,于五年七月廿七日畢,元殉筆受。

  閏九月五日,譯世親《大乘成業論》一卷,大乘光筆受。

  永徽叁年(六二五年)正月十六日,譯無著《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七卷,叁月二十八日畢,大乘光筆受。

  叁月,奘師奏請造塔,以安置經、像及舍利,兼防火災,經高宗許可,就在慈恩寺西院營建。

  四月四日,譯《佛臨涅槃記法仁經》一卷,大乘光筆受。

  永徽四年(六五叁年)正月初一日,譯衆賢《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八十卷,五年七月十日畢,元瑜筆受。

  永徽五年閏五月十八日,譯《大阿羅漢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一卷,大乘光筆受。

  六月五日,澤《稱贊大乘功德經》一卷,大乘光筆受。

  九月十日,澤《拔濟苦難陀羅尼經》一卷,大乘光筆受。

  九月二十七日,譯《八名普密陀羅尼經》一卷,大乘雲筆受。

  九月二十八日,譯《顯無邊佛土功德經》一卷,大乘雲筆受。

  九月二十九日,澤《勝幢臂印陀羅尼經》一卷,大乘雲筆受。

  十月十日,譯《持世陀羅尼經》一卷,神察筆受。

  永徽六年(六五五年)五月,呂才著《因明注解立破義圖》叁卷,對奘師門徒神泰、靖邁、明覺等人著作提出四十余條不同意見,展開學術爭論,曆時半載,高宗請奘師出面與呂才對定,呂才辭屈告退。

  唐高宗顯慶元年(六五六年)正月六日,唐高宗立代王弘爲皇太子。二月十叁日,高宗就慈恩寺爲皇太子設五千僧齋,敕遣朝臣行香。黃門侍朗薛元超、中書侍朗李義府來谒,因問弘法與譯經事。奘師請他們轉奏高宗,援以往成例,由朝廷簡派人員監閱、襄理譯經之事,並…

《玄奘大師與世間淨化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