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但主管的官员不许,只好留京遍学梵书梵语,等待机会。
五.九死一生,为法西行
唐太宗贞观元年(六二七年),奘师二十八岁,佛教大小乘的钦理都给他弄通了。奘师不满意当时非常紊乱的中国佛学;同时又受了印度那烂陀寺来华传译的高僧明友的影响,知道那烂陀寺的学术研究盛况,知道戒贤是瑜伽学的权威,瑜伽学的的大本《瑜伽师地论》广博精深总赅了三乘学说而为佛家哲学之总汇,于是,奘师决心往印直探佛学的堂奥,取《瑜伽师地论》回国。贞观二年(六二八年),他趁北方霜灾(“因关东、河南、陇右沿边诸州霜害秋稼”),唐统治者准允道俗四出就食的机会,偕秦州侩孝达,同至秦州(又名天水)。停一宿,结;伴去兰州。次日起程赴凉州(在今甘肃),停留月余,探询西域路径,并为道俗讲《涅槃》、《摄论》、《般若》等。玄奘往西求法之愿为西域各国来往的商人所传扬,“以是,西域诸城无不预发欢心,严洒以待”。事为新任都督李大亮所闻,逼令还京,幸赖当地慧威法师赞助,密派二弟子“窃送向西”,昼伏夜行,遂至瓜州(甘肃安西县双塔堡附近)。瓜州刺吏独孤达尊信佛教,严闻法师到,甚欢喜,供事殷厚”,因访西行路程。
淹留月余,凉州追捕牒文到,幸得州吏李昌曲法成全,嘱速离境。奘师苦于无人向导,正忧惘忙之际,得胡人石槃陀的受戒,愿送过五峰,又经老翁赠识途老马,遂准备偷渡瓠萨河,越玉门关。石槃陀惧前途险远,又无水草,惟五峰下有水,须黑夜偷水而过。但一被发觉,即是死人,不愿前往,奘师乃纵之还。“自是孑然孤游沙漠矣,惟望骨聚马粪等渐进。,行八十里经第一峰,幸得校尉王祥的支持,并将其介绍于第四峰校尉王伯陇,得侥幸而过,九死一生,以达伊吾(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专区哈密县)。
奘师在伊吾停留十余日,本拟逾天山循道西行,经可汗浮图(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直奔突厥王庭,请得统叶护可汗的保护,以达印度北境,但为高昌王曲文泰所闻,遣使请至其国,“不获免,于是遂行涉南碛,经六日到高昌国境白力城”(即唐之薄昌县,今之辟展)。连夜数换良马,夜半赶到高昌王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东南六十里的火焰山公社所在地东二里)。
文泰列烛出迎,拜问甚厚,备极优礼。停十余日,奘师欲辞去,文泰誓不放行,奘师绝食文泰见不可强留,乃“对母张太妃共法师约为兄弟,任师求法,还日,请住此国三年,受弟子供养”。奘师允许,停留一月,开讲《仁王般若经》。文泰为师准备西行所需物品,极为丰.厚,又作二十四封书通屈支等二十四国。奘师。惭其优饯之厚”,乃上《启》谢王。离高昌行数百里,入用支(今新疆阿克苏专区库车县),折服小乘一切有部的高僧不叉曲多。因。凌山(冰山)雪路未开,不得进发,停留六十余日。。
起程西行二日,又前行六百里,渡小碛,到跋禄迦国(今新疆阿克苏专区间克苏至拜城一带),停一宿,又西行三百余里,渡一碛,至凌山。山行七日,历尽艰辛,出山后,经大清池(又名热海,一作咸海,今独联体吉尔吉斯共和国的伊塞克库尔湖),西北行五百余里,至素叶城,遇西空厥统叶护可汗。可汗“令达官答摩支引送安置”。款待数日,送奘师到迦毕试国。
奘师从素叶城西行四百余里,经屏聿,又西行百四、五十里至咀逻私城,又西南行二百里至白水城,又西南行二百里至恭御城,又南行五十里至奴赤建国,又西行二百里,经赭时国,又西行千余里,经窜堵利瑟那国,西北进入大碛,无水草,寻遗骨进五百余里,至飒秣建国,以佛法化度国王。又西南行三百余里至羯霜那国。从此西南行二百里入山(帕米尔高原的西部边缘),山行三百里,逾铁门(以上城国均在今独联体国家),到达睹货罗国境(今阿富汗北部)。晤西突厥统叶护长子,高昌王妹婿咀度设。咀度设旋为其子所药死,奘师因留月余,并折服小乘达摩僧伽。南下到缚喝国都城西南的纳缚侩伽蓝,瞻礼佛教遗迹。遇磔迦国小乘三藏般若羯罗(慧性),相见甚欢,共研究《毗婆沙论》。
月余,奘师接受.锐秣陀、胡实建两国王的邀请,至其国槃桓数日,即同慧性自缚喝国南行,入揭职国(均在今阿富汗),东南进入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的伊拉克斯奇山),行六百里,倍极艰险,出睹货罗境,入梵行那国(在兴都库什山麓),为其国摩诃侩抵学僧阿梨耶驮婆(圣使)、阿利期那(圣军)所叹服。同往巡礼佛教遗迹,经十五日,出梵衍那二日,逢雪迷路,至一沙岭,遇猎人示道,度黑山,至迦异试国境(仍在阿富汗),又为国王所邀请,到大乘寺说法五天,当时名僧秣奴若量沙(如意声)、阿梨耶伐摩(圣胃)、求那跋陀(德贤)。咸皆惬服。。安居讫,慧性为睹货罗王请回,奘师乃东进六百余里,越黑岭,进入当时北印度境。
入印度后,奘师先到滥波国(今阿富汗东境的拉格曼)停留三日,下岭渡河至那揭罗喝国(今阿富汁的贾拉拉巴德)的都城,观礼佛教遗迹。都城东南二里许相传为阿育壬所造的窜堵波和佛陀“敷鹿皮衣及布发掩泥得受记处。,西南十余里为“佛买花处。遗迹。又东南度沙岭十余里到醯罗城(即佛顶骨城)。礼拜佛骨,又到灯光城西南二十余卷里塑波罗龙王窟,参观“佛影。
东南山行五百里到健陀罗国(包括旁遮普以北的今巴基斯坦共和国白沙瓦市和拉瓦尔晶第地区)的都城布路沙布罗(巴基斯坦白沙瓦西北)。健陀罗佛教属于一切有部的势力范围,在迎腻色迦王时代极为兴盛,流传到中亚和中国,是为北传佛教。其都城为当时东西文化交流的要冲,亦为北传佛教东传的重镇。古代印巴次大陆的佛教著名论师罗延天、无著、世亲、法救、世友、如意、胁尊者都生于此地。同时,健陀罗又是佛教艺术发源地之一。
奘师在此参观雀离浮图之后,东行百余里,渡大河,至布色羯逻伐底城城东参观阿育王所造“过去四佛说法处”的窜堵波,城北观礼佛陀为菩萨时的千生舍眼窜堵波,并将高昌壬所赠金银绫绢衣服等分留各处供养。
奘师又从此东南行二百余里至跋虏沙城,巡游苏达拿(善兴)以白象施与敌国的窜堵波,东南行经乌铎迦汉城荼城,北逾山涉川,行六百余里到乌仗那国(今巴基斯坦斯瓦特那)国都参观佛教遗迹,东行二百五十里,入大山,到苏婆伐窜堵河的上源阿波逻罗龙泉,巡礼佛陀行化的遗迹。再溯印度河而上,到乌仗那旧都达丽罗川,睹末田底迦木刻的弥勒佛造像。
巡礼毕,还归乌铎迦汉荼城,又南渡印度河,至咀叉始罗国(约在今巴基斯坦伊斯兰堡西部拉瓦尔晶第附近),参观阿育王所建的释迦舍头窜堵波,从此北界渡信度河,东南行二百余里,经大石门,游览舍身饲饿虎的遗迹。东南山行五百余里至乌刺尸国(今克什米尔的哈查拉)。东南登山履险,度铁桥;行千余里至迦湿弥罗(旧称厕宾)的西门户——石门,国王拨逻勿罗孙拉二世遣母弟将车马;来:迎;投宿于大月氏国王胡聿斯所建的护瑟迦罗寺。行数日,渐:近王城,抵达摩舍罗【一一】国王率群臣及沙门千余人,持幢盖烟华;来迎,请奘师乘大象入城,住于阁耶因陀罗寺。次日,国王请奘入宫供食,与名僧数十人讨论教义
并命二十人助奘师写经;五人供承驱使。奘师亦事.此国中第——大德僧称(亦云僧胜)听受《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声明,并与其中毗戌陀侩诃(净师子)、辰.那饭茶(最胜晾);苏伽密多罗(如来友)、婆苏密多罗(世友);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咀逻多(最.胜;救)等论难。
迦湿弥罗之迦腻色迦王刍力弘扬佛法;,与印度阿育王并称。·他组织五百名佛教徒整理佛教典籍,举行《大毗婆沙论》结集(即第四次结集),集一切有部宗义之大成。奘师得国王之助,在此停留,钻研经藏,从僧称受学,为日后周游五印和回国翻译佛经奠定基础。
公元六二九年,奘师三十岁。是年秋,他从迦湿弥罗启程,西南逾山涧,行七百里,经半奴嗟国,东行四百”余里,经、曷逻仆:罗国阁(均在今克什米尔),东南下山渡水七百.余里,抵磔迦国(指整个旁遮普平原),停留一月,就一老婆罗门(龙猛弟子)学《经百论》和《广百论》;学毕;,又东行五百余里到至那仆底国的突舍萨那寺(乐授寺),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北印度王子)学;《对法论》(《阿毗达摩杂论集》)及显宗论(《阿毗达摩显宗论》)。
停留四月,又到阁烂达那;国(在印巴二国)的那迦罗驮那寺,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学《众事分毗婆沙》。停留四月,复行二千余里,出北印度,至中印度境,抵窜禄勤那国,从阁耶毯多受《经部毗婆沙》。
公元六三一年春,奘师又渡河东进,至秣底补罗国,巡礼德光伽蓝、众贤论师窣堵波以及毗末罗密多罗遗身处,从密多斯那学《旧捶三第泺论》(《辨真沦》)、《随发智论》-学毕,奘师北行三百余里经婆罗吸摩补罗国东南行四百余里至瞿毗霜那国,东南行四百余里经尘醯制怛罗国,又南行二百余里渡殑伽河,西南经毗罗删拿;向东南二百余里至劫比他国(以上诸国均在印度),观礼佛陀上天为其母摩耶,夫人说法的“三宝阶”遗迹。又从此东南行二百里抵达当时称霸五印的戒日王统治的羯若鞠阁国(国都恒河西岸的曲女城,即今印度北方邦的卡诺吉),在跋达罗毗诃罗寺住三月,从毗离耶犀那三藏就学佛使《毗婆沙》和月胃《毗婆沙》之后,东南行六百余里渡号伽河,南经阿逾陀国(为印度佛教七大圣地之一),巡礼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伟大导师无著、世亲的遗迹和佛陀行化的遗迹;之后,奘师再从此順恒河东下,中途遇险,以镇定、机智得死里逃生。:,
奘师又向东行三百余里,渡恒河;,经阿耶穆迭国,东南行七百余里,再渡恒河、南阄牟那河,北至钵逻耶伽国(二国均在今印度北方邦),参观戒日王;每五年举行…
《玄奘大师与世间净化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