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但主管的官員不許,只好留京遍學梵書梵語,等待機會。
五.九死一生,爲法西行
唐太宗貞觀元年(六二七年),奘師二十八歲,佛教大小乘的欽理都給他弄通了。奘師不滿意當時非常紊亂的中國佛學;同時又受了印度那爛陀寺來華傳譯的高僧明友的影響,知道那爛陀寺的學術研究盛況,知道戒賢是瑜伽學的權威,瑜伽學的的大本《瑜伽師地論》廣博精深總赅了叁乘學說而爲佛家哲學之總彙,于是,奘師決心往印直探佛學的堂奧,取《瑜伽師地論》回國。貞觀二年(六二八年),他趁北方霜災(“因關東、河南、隴右沿邊諸州霜害秋稼”),唐統治者准允道俗四出就食的機會,偕秦州儈孝達,同至秦州(又名天水)。停一宿,結;伴去蘭州。次日起程赴涼州(在今甘肅),停留月余,探詢西域路徑,並爲道俗講《涅槃》、《攝論》、《般若》等。玄奘往西求法之願爲西域各國來往的商人所傳揚,“以是,西域諸城無不預發歡心,嚴灑以待”。事爲新任都督李大亮所聞,逼令還京,幸賴當地慧威法師贊助,密派二弟子“竊送向西”,晝伏夜行,遂至瓜州(甘肅安西縣雙塔堡附近)。瓜州刺吏獨孤達尊信佛教,嚴聞法師到,甚歡喜,供事殷厚”,因訪西行路程。
淹留月余,涼州追捕牒文到,幸得州吏李昌曲法成全,囑速離境。奘師苦于無人向導,正憂惘忙之際,得胡人石槃陀的受戒,願送過五峰,又經老翁贈識途老馬,遂准備偷渡瓠薩河,越玉門關。石槃陀懼前途險遠,又無水草,惟五峰下有水,須黑夜偷水而過。但一被發覺,即是死人,不願前往,奘師乃縱之還。“自是孑然孤遊沙漠矣,惟望骨聚馬糞等漸進。,行八十裏經第一峰,幸得校尉王祥的支持,並將其介紹于第四峰校尉王伯隴,得僥幸而過,九死一生,以達伊吾(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專區哈密縣)。
奘師在伊吾停留十余日,本擬逾天山循道西行,經可汗浮圖(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直奔突厥王庭,請得統葉護可汗的保護,以達印度北境,但爲高昌王曲文泰所聞,遣使請至其國,“不獲免,于是遂行涉南碛,經六日到高昌國境白力城”(即唐之薄昌縣,今之辟展)。連夜數換良馬,夜半趕到高昌王城(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縣東南六十裏的火焰山公社所在地東二裏)。
文泰列燭出迎,拜問甚厚,備極優禮。停十余日,奘師欲辭去,文泰誓不放行,奘師絕食文泰見不可強留,乃“對母張太妃共法師約爲兄弟,任師求法,還日,請住此國叁年,受弟子供養”。奘師允許,停留一月,開講《仁王般若經》。文泰爲師准備西行所需物品,極爲豐.厚,又作二十四封書通屈支等二十四國。奘師。慚其優餞之厚”,乃上《啓》謝王。離高昌行數百裏,入用支(今新疆阿克蘇專區庫車縣),折服小乘一切有部的高僧不叉曲多。因。淩山(冰山)雪路未開,不得進發,停留六十余日。。
起程西行二日,又前行六百裏,渡小碛,到跋祿迦國(今新疆阿克蘇專區間克蘇至拜城一帶),停一宿,又西行叁百余裏,渡一碛,至淩山。山行七日,曆盡艱辛,出山後,經大清池(又名熱海,一作鹹海,今獨聯體吉爾吉斯共和國的伊塞克庫爾湖),西北行五百余裏,至素葉城,遇西空厥統葉護可汗。可汗“令達官答摩支引送安置”。款待數日,送奘師到迦畢試國。
奘師從素葉城西行四百余裏,經屏聿,又西行百四、五十裏至咀邏私城,又西南行二百裏至白水城,又西南行二百裏至恭禦城,又南行五十裏至奴赤建國,又西行二百裏,經赭時國,又西行千余裏,經竄堵利瑟那國,西北進入大碛,無水草,尋遺骨進五百余裏,至飒秣建國,以佛法化度國王。又西南行叁百余裏至羯霜那國。從此西南行二百裏入山(帕米爾高原的西部邊緣),山行叁百裏,逾鐵門(以上城國均在今獨聯體國家),到達睹貨羅國境(今阿富汗北部)。晤西突厥統葉護長子,高昌王妹婿咀度設。咀度設旋爲其子所藥死,奘師因留月余,並折服小乘達摩僧伽。南下到縛喝國都城西南的納縛儈伽藍,瞻禮佛教遺迹。遇磔迦國小乘叁藏般若羯羅(慧性),相見甚歡,共研究《毗婆沙論》。
月余,奘師接受.銳秣陀、胡實建兩國王的邀請,至其國槃桓數日,即同慧性自縛喝國南行,入揭職國(均在今阿富汗),東南進入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的伊拉克斯奇山),行六百裏,倍極艱險,出睹貨羅境,入梵行那國(在興都庫什山麓),爲其國摩诃儈抵學僧阿梨耶馱婆(聖使)、阿利期那(聖軍)所歎服。同往巡禮佛教遺迹,經十五日,出梵衍那二日,逢雪迷路,至一沙嶺,遇獵人示道,度黑山,至迦異試國境(仍在阿富汗),又爲國王所邀請,到大乘寺說法五天,當時名僧秣奴若量沙(如意聲)、阿梨耶伐摩(聖胃)、求那跋陀(德賢)。鹹皆惬服。。安居訖,慧性爲睹貨羅王請回,奘師乃東進六百余裏,越黑嶺,進入當時北印度境。
入印度後,奘師先到濫波國(今阿富汗東境的拉格曼)停留叁日,下嶺渡河至那揭羅喝國(今阿富汁的賈拉拉巴德)的都城,觀禮佛教遺迹。都城東南二裏許相傳爲阿育壬所造的竄堵波和佛陀“敷鹿皮衣及布發掩泥得受記處。,西南十余裏爲“佛買花處。遺迹。又東南度沙嶺十余裏到醯羅城(即佛頂骨城)。禮拜佛骨,又到燈光城西南二十余卷裏塑波羅龍王窟,參觀“佛影。
東南山行五百裏到健陀羅國(包括旁遮普以北的今巴基斯坦共和國白沙瓦市和拉瓦爾晶第地區)的都城布路沙布羅(巴基斯坦白沙瓦西北)。健陀羅佛教屬于一切有部的勢力範圍,在迎膩色迦王時代極爲興盛,流傳到中亞和中國,是爲北傳佛教。其都城爲當時東西文化交流的要沖,亦爲北傳佛教東傳的重鎮。古代印巴次大陸的佛教著名論師羅延天、無著、世親、法救、世友、如意、脅尊者都生于此地。同時,健陀羅又是佛教藝術發源地之一。
奘師在此參觀雀離浮圖之後,東行百余裏,渡大河,至布色羯邏伐底城城東參觀阿育王所造“過去四佛說法處”的竄堵波,城北觀禮佛陀爲菩薩時的千生舍眼竄堵波,並將高昌壬所贈金銀绫絹衣服等分留各處供養。
奘師又從此東南行二百余裏至跋虜沙城,巡遊蘇達拿(善興)以白象施與敵國的竄堵波,東南行經烏铎迦漢城荼城,北逾山涉川,行六百余裏到烏仗那國(今巴基斯坦斯瓦特那)國都參觀佛教遺迹,東行二百五十裏,入大山,到蘇婆伐竄堵河的上源阿波邏羅龍泉,巡禮佛陀行化的遺迹。再溯印度河而上,到烏仗那舊都達麗羅川,睹末田底迦木刻的彌勒佛造像。
巡禮畢,還歸烏铎迦漢荼城,又南渡印度河,至咀叉始羅國(約在今巴基斯坦伊斯蘭堡西部拉瓦爾晶第附近),參觀阿育王所建的釋迦舍頭竄堵波,從此北界渡信度河,東南行二百余裏,經大石門,遊覽舍身飼餓虎的遺迹。東南山行五百余裏至烏刺屍國(今克什米爾的哈查拉)。東南登山履險,度鐵橋;行千余裏至迦濕彌羅(舊稱廁賓)的西門戶——石門,國王撥邏勿羅孫拉二世遣母弟將車馬;來:迎;投宿于大月氏國王胡聿斯所建的護瑟迦羅寺。行數日,漸:近王城,抵達摩舍羅【一一】國王率群臣及沙門千余人,持幢蓋煙華;來迎,請奘師乘大象入城,住于閣耶因陀羅寺。次日,國王請奘入宮供食,與名僧數十人討論教義
並命二十人助奘師寫經;五人供承驅使。奘師亦事.此國中第——大德僧稱(亦雲僧勝)聽受《俱舍論》、《順正理論》及聲明,並與其中毗戌陀儈诃(淨師子)、辰.那飯茶(最勝晾);蘇伽密多羅(如來友)、婆蘇密多羅(世友);蘇利耶提婆(日天)、辰那咀邏多(最.勝;救)等論難。
迦濕彌羅之迦膩色迦王刍力弘揚佛法;,與印度阿育王並稱。·他組織五百名佛教徒整理佛教典籍,舉行《大毗婆沙論》結集(即第四次結集),集一切有部宗義之大成。奘師得國王之助,在此停留,鑽研經藏,從僧稱受學,爲日後周遊五印和回國翻譯佛經奠定基礎。
公元六二九年,奘師叁十歲。是年秋,他從迦濕彌羅啓程,西南逾山澗,行七百裏,經半奴嗟國,東行四百”余裏,經、曷邏仆:羅國閣(均在今克什米爾),東南下山渡水七百.余裏,抵磔迦國(指整個旁遮普平原),停留一月,就一老婆羅門(龍猛弟子)學《經百論》和《廣百論》;學畢;,又東行五百余裏到至那仆底國的突舍薩那寺(樂授寺),從毗膩多缽臘婆(調伏光,北印度王子)學;《對法論》(《阿毗達摩雜論集》)及顯宗論(《阿毗達摩顯宗論》)。
停留四月,又到閣爛達那;國(在印巴二國)的那迦羅馱那寺,從旃達羅伐摩(月胄)受學《衆事分毗婆沙》。停留四月,複行二千余裏,出北印度,至中印度境,抵竄祿勤那國,從閣耶毯多受《經部毗婆沙》。
公元六叁一年春,奘師又渡河東進,至秣底補羅國,巡禮德光伽藍、衆賢論師窣堵波以及毗末羅密多羅遺身處,從密多斯那學《舊捶叁第泺論》(《辨真淪》)、《隨發智論》-學畢,奘師北行叁百余裏經婆羅吸摩補羅國東南行四百余裏至瞿毗霜那國,東南行四百余裏經塵醯製怛羅國,又南行二百余裏渡殑伽河,西南經毗羅刪拿;向東南二百余裏至劫比他國(以上諸國均在印度),觀禮佛陀上天爲其母摩耶,夫人說法的“叁寶階”遺迹。又從此東南行二百裏抵達當時稱霸五印的戒日王統治的羯若鞠閣國(國都恒河西岸的曲女城,即今印度北方邦的卡諾吉),在跋達羅毗诃羅寺住叁月,從毗離耶犀那叁藏就學佛使《毗婆沙》和月胃《毗婆沙》之後,東南行六百余裏渡號伽河,南經阿逾陀國(爲印度佛教七大聖地之一),巡禮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偉大導師無著、世親的遺迹和佛陀行化的遺迹;之後,奘師再從此順恒河東下,中途遇險,以鎮定、機智得死裏逃生。:,
奘師又向東行叁百余裏,渡恒河;,經阿耶穆疊國,東南行七百余裏,再渡恒河、南阄牟那河,北至缽邏耶伽國(二國均在今印度北方邦),參觀戒日王;每五年舉行…
《玄奘大師與世間淨化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