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师与世间净化论
弁言
流光如矢,岁月蹉跎。当我提笔写弁言之际,不禁思绪万端。半世纪以声之事,一幕幕出现于脑海里。
四十年代初期,我在国事、家事、身事异常艰难、资料奇缺的情况下,为了达到进支那内学院蜀院(在四川江津)的目的,写《唯识纲要》数万言,寄呈先大师欧阳竞无先生请益,遂入内学院学习,攻读玄奘哲学。四九年开始,任教于云南大学文史系,不能研究佛书,随后在极左思想影响下,写了《玄奘及其哲学思想中之辨证法因素》一书【一】率多谬误之言。十年浩劫,且因是书而下放十载。八十年代中期,代南京大学辅导留学生和国外进修学者,讲法相唯识学。应他们的请求。遂将书修订,更名为《玄奘哲学研究》,由国际友人资助,在上海出版,迄今又一纪矣。多年来,在边教边学的过程中,“学然后知不足”,故对《研究》仍不满意,然因资料缺乏,也无心重写。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全国著名专家学者十一位聚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倡议“开展玄奘研究和修复玄奘故里与玄奘纪念馆。,得到各方积极响应。一九九四年四月,我应邀参加在洛阳、西安两地举行的首次中国国际玄奘学术研究会。与会的中外著名学者百余人一致认为,开展玄奘学术研究有极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这给我很大的鼓励,遂在百忙中又将原书增订一次,作为近年研究玄奘学术的汇报。
先大师吕澄先生有云:“佛家的好处正在深入人生,凡佛所说,无不从人生发端,又无不示人生归趣,出世云者,谓超越世俗,更深进真实也,岂即离世绝世哉!。【二】为了体现内学院欧阳、吕二师人生佛教的宗旨,又将原书更名为《玄奘大师与世间净化论》。
书中谈到佛家辩证法时,常引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之说,以资佐证;谈到种子功能时,又间以气功师之说为例,盖取于文益禅师所谓“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三),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意。
原书附录九篇,其中《灯录》已载于拙作·《论掸学》中,《度牒在来代社会经济中之地位》已载于台湾张曼涛先生主编之《现代佛教学丛刊》中,兹不赘录。其余七篇,因与本书关系密切,仍然保留。另僧附录二,乃从未刊载理论精僻之《先大师吕澄先生与人论学书》二十二篇,其中梅撷芸(字光曦,乃黄念社居士之舅父)等诸先生之书,已不可见。惟熊十力先生与吕先生说辩论之书共一十七篇,妙义横生。今人百读不厌。录之以饷读者。
第一章 玄奘大师生平事略
一.三朝古都,孕育哲人
在今河南省九朝古都洛阳市东南四十公里的偃师县,有一个缑氏镇陈家村。公兀六零二年(即隋文帝仁寿二年),我国唐代伟大的佛学学、旅行家、翻译家和文学家——玄奘三藏大师就出生在这里。偃师之名,源于殷周之际。公元前一零二七年,周武壬率兵车二百辆,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联合其他部落、方国,从孟津渡黄河,与殷军战于牧野。攻入朝歌后,殷纣王子鹿台自焚,商亡。“武王伐纣之后,在今偃师筑城以息偃戎师,因名其城为偃师。明代偃师县城(今老城),城周六里八十步,东南西北四面有门,东日朝阳门,南日伊洛门,西日接洛门,北日邙山门,即当年武壬息兵之地”【四】
早在原始社时期,偃师大地已经显爪出它的先进性和重要性。黄帝是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相传黄帝曾祭于洛水,又游于洛水之上,过伊洛交汇处,由洛水入洞,。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赤文篆字”。可见黄帝曾在偃师一带活动。《史记》说:“帝喾高辛氏,黄帝之曾孙也。”有关史籍还说,“亳本帝喾之墟,在禹贡豫州河洛之间”。亳邑故城,在洛州偃师县西十四里,本帝喾之墟,在禹贡豫州河洛之间。”毫邑故城,在洛州偃师县西十四里,本帝喾之墟,商汤之都也。可见县城南面、西南面一带曾是帝喾活动的中心地区。据卜辞证明,商认帝喾为高祖,祭祀十分隆重。还传说,尧帝曾游子洛水和首阳山…:,带,首曲山在县城西北七公里处,大禹曾治理过伊、洛二水,并开凿轩辕山。禹建立夏王朝,父子相传,“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他的孙子太康居于斟寻,有穷后羿与夏桀王也居于此。经考古发掘和不少学者的研究,这个斟寻就在今偃师翟镇乡二里头村,也即驰名中外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可见偃师曾是夏王朝的国都所在地。“伊洛竭而夏亡”,由成汤建立的商王朝,其都城西亳即在偃师城(指老城)西二十里的尸乡亭,史有明文。这一带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尸乡和亳邑的传说,保存着伊尹墓,汤王陵、汤王池也距此不远。
周武王灭殷商,武王死。其子成王继位,周公辅政,遵从武王遗志,决定兴建洛邑。在洛水北岸筑了二城:一日王城,一日成周城。成周城东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其城大部分都在今偃师县境。后至东周,大约二百余年,国都即设在成周城。
总之,“自原始公社解体,夏代立国开始,就在偃师大地升起了中国文明的第一线曙光。国都是一个国家文明文化发展的标志。位于偃师境内的夏都斟寻,商都西亳,以及周代的成周城,都是国家文化的伟大中心和伟大代表!由偃师建都之早,建都王朝之多(其后东汉刘秀建都洛阳、曹魏、西晋、北魏皆都于此,故有“九朝古都多在偃”之说),建都时间之久,足以说明:自古以来,偃师大地就是经济、文化最发达昌盛的地区,而玄奘正是在这样丰腴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来的伟大文化名人”【五】。
二.中国第一次国际玄奘学术讨论会与玄奘节
为了研究学习和纪念这位蜚声中外的伟大哲学家、因明家、翻译家、旅行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世界文化的巨人,一九九四年四月十六至二十二日,由北京玄奘研究中心与洛阳和西安的有关单位联合组织在洛阳偃师和西安两处召开中国国际首次玄奘学术讨论会,中外学者数百人参加。会议期间,与会者一对致倡议,以每年四月十六日为“玄奘节”,在每年节日期间,都必须举行活动,纪念这位伟人。
三.幼年之玄奘
玄奘生于隋开皇二十年(公元六零零年,以下括号内的数字均系公元时间),卒于唐麟德元年(六六四年),享年六十五岁。他的学术活动时间,在七世纪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当隋末唐初之际。【六】他的出:身,据慧立本彦除笺的硅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说:“法师讳玄奘,俗姓陈,陈留人也。汉太丘长仲弓之后,曾相钦,后魏上党太守。相康,以学优仕齐,任国子博士,食邑周南,子孙因家,又为缑氏人也(今河南偃师县境内)。父慧……早通经术,……好儒者之容,时人方之郭有道。性恬简,无务荣进。加属肩政衰微,遂潜心坟典。州郡频贡孝廉及司隶辟命,并辞疾不就,识者佳焉。有四男,法师即第四子也。幼而珪璋特达,聪悟不群。年八岁,父坐于几侧,口授《孝经》,至“曾子避席”,忽整襟而起。问其故,对日:“曾子闻师命避席,玄奘今奉慈训,岂取安坐。”父甚悦,知其必成。召宗人语之,皆贺日:“此公之扬鸟也”。其早慧如此。”【七】
据此,奘师是世家出身的一个非常聪俊、坐言立行的翩翩公子,从小就受到他父亲的伦理教育。他的二兄素,法名长捷,出家较他还早,也是一个大名鼎鼎的和尚,。风神朗俊”,不但精通内典,而且“兼通书传,尤善老庄”。这样的父兄对少年时代的玄奘自然有很大的影响,他的出家也是由他的二兄长捷直接导致的。
四.少年出家,游方参学
隋炀帝大业五年(六零九年),奘师年十岁,父·卒,二兄长捷将他携往东都(洛阳)净土寺为少年行者(童行),开始学习佛教经典,先读《维摩》、《法华》等经。十三岁时,隋炀帝在东都度侩,师因年少,不在录取范围,但由于大理寺卿郑善果“有知士之鉴,不次录取。,始得出家子净土寺,法名玄奘。出家后,从景法师学《涅架经》,从严法师学《摄大乘论》。公兀六一八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奘师十九岁,因瓦岗起义军攻洛阳,中原兵乱,遂与兄长捷遂投奔长安,展转入蜀。到成都后,听宝暹讲《摄论》,向道基学《毗昙》【八】,道基赞叹他平生“未见少年神悟若此。。向道振学《迦旃延阿毗昙》(即《阿毗昙八犍度论》,奘师重译为《阿毗达磨发智论》),。敬惜寸阴,励精无怠,二三年间,究通诸部”,始受具足戒,并坐夏学律。【九】
奘师在蜀四、五年间,研究大小乘经论与南北地论、摄论各派各家学说,与兄长捷同为蜀人所钦仰,时人为之语日:“昔闻荀氏八龙,今见陈门双骥。”名声传扬于吴、蜀、荆、楚间。“益州(四川)经沦,研综既穷,更思入京,询问殊旨。。他听说道深(《成实》学者)在赵地讲学,乃计划从巴蜀沿江东下,然后北上相州(河南临漳县)、赵州(河北赵县),达于京师,为长捷所阻。
唐高祖武德六年(六二三年),奘师二十四岁,私与商人结伴,沿江而下,达荆州天皇寺。在寺讲《摄论》、《毗昙》各三遍,深得汉阳壬李镶的赞赏,是年冬末,奘师沿江东下,经扬州、吴郡【一零】等地,与成实学派名僧智琰晤面。智琰以六十之年,执礼甚恭。
北上相州,从名侩慧休学《杂阿毗县心论》,从道深学《成实论》。武德八年(六二五年)秋,西赴长安,住大觉寺,从道岳、僧辨学《俱舍论》,从法常学《摄论》,从僧会学《涅槃》,由是“擅声日下”,。誉满京邑”。仆射肖瑀钦佩他的智慧超群,奏请令他住在庄严寺(大概是备当时十大德之选),但这不是奘师的素志,因为奘师从武德以来,历游吴、赵、魏各地,终达周、秦,凡有讲筵,都曾参加。当时诸家之学,虽然各有专精,可是意见纷歧,还很难融贯。这时恰逢印度佛教学者波颇密多罗(明友)东来,—启示了当时那烂陀寺戒贤所授的《瑜伽师地论》才可总赅三乘学说这一个途径,于是,发心前往印度寻觅《瑜伽》论书的全文,以便穷其究竟。奘师上表,请求西行,…
《玄奘大师与世间净化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