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發現的唐玄奘遺骨
張恒
唐代高僧玄奘去印度、尼泊爾等佛教聖地,帶回梵經六百五十七部,又花了二十多年辛勤勞動,陸續譯出佛經七十五部,凡一千叁百叁十五卷,爲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作出了很大貢獻。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圓寂于長安玉華宮,初葬于白鹿原,後遷終南山的紫閣寺。唐末之亂,紫閣寺毀于兵火,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一個名叫可政的和尚,背著玄奘的頂骨來到南京,安葬在武定門外土城頭高地上(即現在晨光機械廠所在地),那時稱爲叁藏堂。辛亥革命後,軍閥孫傳芳在這個地方建造了金陵兵工廠,汪僞時日本占領軍又改爲修械所。日本風俗習慣,喜歡到處建立神社,又在這裏建造一所稻荷神社。1943年破土動工時,挖出一個叁尺許帶蓋的石函,石函兩面刻有文字,記載唐玄奘頂骨遷葬經過;石函裏還裝有一個銅盒,盒內就盛著玄奘法師的頭頂骨和一小包帶土的骨灰。銅盒上镌有“唐叁藏”叁字還依稀可以辨認。此外還挖得金佛像、琉璃香爐、古錢等隨葬物品多件。
這一重大文物的發現,轟動一時,當時即由日本大使重光鄭重移交給汪僞外交部長兼文保委員會主任褚民誼。當時汪僞政府經研究決定:把石函、銅盒、佛像、古錢等隨葬物品都放在雞鳴寺山下文保會長期保存;至于唐玄奘的“佛骨”則分五份處理:一份送洛陽白馬寺;一份送廣東,合葬在七十二烈士墓內;一份由日本大使館送去東京;一份留在南京,安置在九華寺裏面。最後一份送往北京,那是1943年春天,在明故宮機場隆重地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儀式。
當時汪僞的外交部長是褚民誼,他笃信佛教,也善打太極拳,會趕馬車和好放風筝,處置玄奘的怫骨,當然要當作一件大事來抓。北京僞組織王克敏專從五臺山調了一位爽癡大師來南京迎骨灰。南京從寶華寺調了一位妙原和尚代表南京佛教會,另外派了一位白堅居士代表南京居民,就是缺少一位官府代表,我正好來到南京,褚民誼就臨時給了我一個中將參贊武官的名義,代表政府專差專機護送玄奘佛骨去北平。在明故宮舉行迎送骨灰儀式時,南京城內外以及上海、杭州、蘇州、揚州各地來參加的僧侶和居士們以及日本佛教徒達叁千多人,都是新袈裟,新念珠,伏地叁叩,遙空叁拜,平地佛號聲震雲霄。飛機離開南京後,妙原和尚建議說:“爽癡大師,你是北京佛教會派來的專使,你義不容辭地捧著骨灰盒坐在中央,代表當年取經時代的沙僧;白堅居士,你也許是白馬的化身,那你坐在爽癡的前一座上,代表他(玄奘)騎著你的象征,參贊武官張恒,既是武官職又是中央欽派的官府專使,那你坐在右邊負責保衛玄奘,無疑的就是齊天大聖孫悟空,我是小廟裏的和尚,造詣也淺,只能取豬八戒這個角色了。”我當時表示:實不敢當,如果我有悟空禅師本領的萬分之一的話,我們也不用這架日本飛機,就用騰雲駕霧的風,“阿彌陀佛”,豈不快哉!
機到徐州,大風頓起,機身搖擺得厲害,機上接到北平的電報說:因天氣突變,迎機的僧侶大衆,已專車趕到北平機場了,到天津機場,不要繞機場低飛叁周了。飛機到濟南上空時,風力大減,和尚居士雙手合十,又同聲唱了聲“阿彌陀佛”。約十時到達北平南苑機場,在機場低飛叁周,徐徐降落。從機上下望,紅袈裟如一片汪洋,佛號聲蓋住了機聲,蔚爲壯觀。下機後,王克敏捧接玄奘骨灰盒去,乘專車開到中南海團城,安放妥當後,文武官員輪流參拜,工商學界休假一天,輪流參拜,(後來聽說弄到日本的一份,抗戰勝利後又追回北平合並在團城這一份裏了)。翌日,天晴無風,我帶著叁個和尚,回到南京複命。至于玄奘佛骨留在南京的一份就埋在九華寺裏七層寶塔中央叁米深以下,所用青磚都是汪僞政府文武職員每人捐助一塊集成的,磚上刻著每個施主的名字。由褚民誼撰文立碑,豎在九華寺左右兩邊,左碑是詳述玄奘法師取經的偉大功績,右碑是記載玄奘法師在西方取經經過的路線。記載非常詳實。遺憾的是“文革”時期被紅衛兵將圖、字磨去,而今只剩下空白的無字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