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與成都大慈寺
9月20日至22日,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中國玄奘研究中心、四川省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四川省佛教協會、成都市佛教協會主辦的第叁屆玄奘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舉行。來自印度、尼泊爾、美國、泰國、韓國、日本、比利時、越南等國家及中國內地、香港、臺灣地區的宗教界人士及專家學者200余人濟濟一堂,以“玄奘與當代社會”爲會議主題,全面深入地探討玄奘的學術成果,揭示玄奘的時代意義。
玄奘法師是舉世公認的佛學家、哲學家、旅行家和翻譯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和世界文化名人,是佛教法相唯識宗的創始人。玄奘法師在去天竺取經之前曾在成都居住五年之久,奠定了他遠赴天竺取經、完成馳名中外偉大壯舉的思想基礎。據史載,“隋炀帝大業末年,兵亂饑荒,15歲的玄奘和他的二兄前往長安後,得知當時名僧已多聚在蜀地,因又同往成都。在那裏聽寶暹講《攝論》、道基講《雜心》、惠振講《八犍度論》。叁、五年間,玄奘究通諸部,聲譽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武德七年(624)離開成都,沿江東下參學。”
玄奘法師受具足戒的寺院叫大慈寺,是此次研討會的承辦單位。該寺位于成都市中心地帶,坐北朝南,創建于公元叁世紀至四世紀之間,距今已有1600多年,古稱“震旦第一叢林”,爲成都市著名古寺。當年玄奘法師在此講經,聽衆數百人,甚至武昌、漢口、南京等地都有佛教信徒前往。唐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安祿山攻陷長安,逃到成都的唐玄宗賜匾“敕建大聖慈寺”。唐代鼎盛時期,寺內有96院,樓、閣、殿、堂等8524間,壁上有各種如來佛像1215幅,天王、明王、大神將像262幅,佛經變像114幅。相傳唐代大師吳道子、前蜀畫家李升、後蜀畫家黃荃父子都曾在此創作大量的壁畫,所有畫像“皆一時絕藝”。是一座極其珍貴的藝術寶庫。宋蘇轼譽爲“精妙冠世”。宋李之純《大聖慈寺畫記》稱:“舉天下之言唐畫者,莫如大聖慈寺之盛。”
大慈寺曆經興廢,多次毀于兵火。現存建築有天王殿、觀音殿、大雄殿、說法堂、藏經樓等,系清代中葉重建。1962年,四川省佛教協會在大慈寺成立,之後,大慈寺供奉玄奘頂骨舍利一直到1965年大慈寺被移作他用。1981年,大慈寺被列爲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改建大慈寺爲成都市博物館。2003年底,經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大慈寺恢複開放籌備小組。2004年4月8日,大慈寺正式對外開放。2005年6月25日,現擔任中國佛協理事、四川省佛協副會長、成都市佛協副會長和四川省人大代表的大恩法師榮膺大慈寺中興第一代方丈。
步入大慈寺,殿宇宏麗,院庭幽深,古木參天。山門殿、天王殿、觀音殿、玄奘行迹陳列室和大雄寶殿,莊嚴肅穆。在第叁屆玄奘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的當天上午,大慈寺請全國十多位高僧爲“鎮寺之寶”——烏木觀音開光並舉行了隆重的祈福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