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玄奘大師的弟子

  玄奘大師的弟子

   作爲一代佛學大師,追隨玄奘法師的弟子非常多,其門徒中可以說人才濟濟,著名者有叁十二人,高足中有神昉、嘉尚、普光、窺基,號稱“四哲”,此外,新羅的圓測、道證、太賢、慧景、道倫和日本等國學人也都慕名前來求學,一時門徒雲集。

   在南京九華山玄奘寺的玄奘殿,供奉著玄奘法師的金身銅像,追隨其旁的是他的兩位弟子窺基和圓測。下面我們就來主要介紹一下玄奘兩位高徒的生平。

   窺基(632-682),中國佛教唯識宗創始人之一。俗姓尉遲,字洪道,京兆長安人。其父是唐左金吾將軍、松州都督,開國公尉遲宗。17歲時奉聖旨出家,爲玄奘弟子,因其著述常題名基,或大乘基,後人稱爲窺基。從玄奘學習梵文和佛教經綸,25歲時參與玄奘譯事,有“百部疏主”之稱。精通佛家邏輯“因明”學,其《因明大疏》爲研究“因明”學的基本著作。

   他根據印度《唯識叁十頌》十家之一的護法觀點爲主,糅譯其余九家,著十卷本《成唯識論》,作《成唯識論述證》20卷和《成認識論掌中樞要》4卷,加以注釋和發揮。所撰《成唯識論述記》,爲後世治此學者所奉圭臬。[1]

   窺基組織師說,廣製諸疏,加以發揚,對于法相唯識之學,尤其精辟獨到。玄奘逝世後,學人多以窺基爲玄奘的繼承者,成爲玄奘門的權威,爲國內外同行景仰,遂成爲慈恩一宗。[2]

   窺基有著作43種,現存31種。他的著作善于提綱挈領,建立體系。要了解玄奘的學說,現在可以依據的主要就是窺基的著作。

   窺基之說,一傳弟子慧沼,再傳智周。智周有弟子新羅智風、日本玄昉等,八世紀將窺基著述傳導日本,成爲日本法相宗。

   圓測(613-696),新羅僧人,本名文雅,字圓測。原是新羅國王孫,3歲受戒,唐初來到中國,15歲在長安從法常、僧辯學佛教經論。[3]後住長安元法寺,埋頭經案,縱橫叁藏,並精研毗昙、成實、俱舍、婆沙諸論疏,圓測精通梵語、藏語等多種語言,一時頗負盛名。

   玄奘歸國後,顯慶(656~660)間玄奘徙居西明寺,敕選50人同往,圓測即在其列。玄奘逝世後,他在西明寺弘傳證識教義。新羅的神文王曾數次敦促圓測回國,但都爲武則天所阻。有人根據朝鮮《叁國遺事》卷二材料,認爲圓測隨玄奘學習唯識之學後,曾一度歸國。

   圓測早年得法常、僧辨之教,皆重真谛之說。真谛之學接近清辨,與護法自然對立。他在《解深密經疏》中頻頻引用真谛之說,又多引用真谛所譯《攝大乘論》,爲圖調和新舊唯識,融通唯識與中觀論旨。著作甚豐,但多數均已佚失,現僅存叁種,《解深密經疏》十卷、《仁王經疏》叁卷、《般苦心經贊》一卷。

   公元696年,圓測圓寂,葬于洛陽龍門香山寺北谷,後弟子慈善、勝莊分得部分遺骨葬于終南山。北宋政和五年(1115)同州龍興寺廣越又由終南山分得遺骨,葬于西安興教寺玄奘塔左,與窺基塔相對。宋複爲作《塔銘》,今皆存。

   除這兩位高徒深得玄奘賞識,另外還有普光等僧人也得到玄奘的真傳。

   普光,又稱大乘光。于《俱舍》造詣最深,撰《俱舍論記》叁十卷,爲學者所宗。還有《俱舍論法宗原》一卷、《百法明門論疏》一卷。

   神昉,又稱大乘昉,新羅人,他是最初證義之一人。撰有《十論經抄》叁卷,《成唯識論義記》十卷,《種姓差別集》叁卷。

   嘉尚,撰有《雜集論疏》。玄奘臨終前,特命他具錄譯經卷及造像。

   法寶,撰有《俱舍論疏》五卷,與普光《俱舍論記》並稱,見解有出入。

  [注釋]

   [1]遊俠:《玄奘》,收入中國佛教協會主編《中國佛教》第二輯,紅旗出版社,電子版。

   [2]隆蓮:《窺基》,收入中國佛教協會主編《中國佛教》第二輯,同上。

   [3]隆蓮:《圓測》,收入中國佛教協會主編《中國佛教》第二輯,同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