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玄奘思想溯源及其影響

  玄奘思想溯源及其影響

   中國最著名的和尚是誰?不論是否看過《西遊記》的人都會脫口而出:唐僧!確實,吳承恩作《西遊記》,使得“唐僧”二字家喻戶曉。

   可是,知道“唐僧”二字卻不等于就知道玄奘,更不等于知道他的經曆、學識、修爲和他所創立的法相唯識宗,《西遊記》中的唐僧與曆史上的玄奘畢竟不能等同起來。

   玄奘,本姓陳,名祎,年少聰慧,家境貧寒,隨兄長捷法師居住在洛陽的淨土寺,耳濡目染,奠定了深厚的佛學根基,並于15歲在淨土寺出家,因遭遇隋末戰亂,他西去長安,輾轉成都、荊州、相州、趙州等地參學了當時有名的學者十叁人,學習了《涅槃》、《攝論》、《毗昙》、《成實》、《俱舍》等經論,對南北方所流行的各種佛學流派均有所研究,同時也感到這些流派在學術上的差異,認爲“法師遍谒衆師,食餐其說,詳考其義,各擅宗途,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知適從,乃誓訪西方以問所惑。”[1]因受到來我國講學的印度學者明友(波頻蜜多羅)的啓發,于是,下決心去印度這個佛教中心尋本求源。他在途中寫了一篇《啓謝高昌王表》,提到了國內的義學狀況“遂使雙林一味之旨,分成當、現二常,大乘不二宗,折爲南北二道,紛纭诤論,凡數百年,率土懷疑,莫有匠決。”他西行的目的就是要解決這些疑案。

   貞觀叁年(公元629年),玄奘上書唐太宗李世民,請求去印度求學,但並未得到許可。于是,他偷出玉門關,抵達高昌,在高昌王和突厥葉護可汗的大力贊助下,玄奘艱難地通過了中亞地區。此後,他進入印度境內,渡印度河,經咺叉屍羅,至迦濕彌羅,在這裏參學兩年,聽老師講授《俱舍》、《順正理》、《因明》、《聲明》諸論,隨後至磔迦國、那仆底國、阇爛達國,分別學習了《經百論》、《對法論》、《衆事分毗婆沙》等重要經論,然後進入中印度境內,在祿勒那國學習了《經部毗婆沙》等,在秣底補羅國學習了《辯真論》等、在曲女城學習了《佛使毗婆沙》等,于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到達王舍城,入那爛陀寺,師從戒賢,聽習《瑜伽師地論》以及瑜伽行派的其它論著和有部、中觀諸派的經論,前後曆時五年。

   自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玄奘在那爛陀寺和東印、南印、西印諸國以及枝林山等地往返兩次,曆經四年,先後學習了《毗婆沙》、《順正理》、《集量論》、《大衆部根本阿毗達磨》、《瑜伽要文》、《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攝正法》、《成實》、《聲明》、《因明》、《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不住涅槃》、《十二因緣》、《莊嚴經》等大量的重要經典。當玄奘于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再回那爛陀寺的時候,已經是聲望出衆的一位高僧了,其師戒賢請他爲寺衆主講《攝大乘》、《唯識抉擇》。此間,玄奘還寫下了《會宗論》叁千頌、《製惡見論》一千六百頌,充分展示了他的學術造詣,他在五印學界的聲譽日高,戒日王和拘摩羅王還爲玄奘召開了五印論師大會,他還參加了五年一度的無遮大會。他在印度贏得了極高的聲譽。

   貞觀十九年初,玄奘回到長安,受到唐太宗的隆重接見,按照其意願,安排到長安弘福寺譯經,並爲其譯籍作了《大唐叁藏聖教序》。

   玄奘平生共譯梵經1335部,但只占其帶回總數的八分之一,他重點譯介的是瑜伽行學派和說一切有部,並對般若經類作了系統的編纂,這與他創立的法相唯識宗是密切相關的。

   進駐弘福寺後,玄奘潛心于譯經工作,並根據當時流行于印度的主要著作編纂成《成唯識論》,這是他長期在印度學習的成果,並企圖以此解決當時中國佛學中爭論的一些問題。主要參與譯經者,有他的弟子圓測、窺基等。由于玄奘的主要工作放在譯經上,法相唯識宗的創立實際是由窺基所完成的。

   窺基對玄奘學說的闡發十分努力,且極有才華,不論在翻譯還是學術傳承方面堪稱玄奘嫡傳,後他又將學說傳給弟子慧沼(公元650-714年),慧沼更是在前人的基礎上作了廓清異說的工作,對攻擊法相唯識論的各家進行了駁斥,此後,由慧沼再傳給弟子智周,但智周僅能使其守成,在學說的發揚光大上已無建樹。不久,法相唯識宗即由顯學變爲了末學,鼎盛期約四十年。從這一演變中可以勾勒出這樣一個線索:由玄奘建立法相唯識宗、窺基盡力弘揚師說、慧沼廓清異說到智周衰微。這樣整個法相唯識宗的演變即告一段落。

   辛亥革命以後,至抗日戰爭以前,唯識學說一度流行,近代著名佛教學者和僧人對唯識學說也有基礎和發揚。歐陽競無、韓清淨、太虛對法相唯識之學競相學習,撰有不少著作。曾經擔任中國佛學院院長的法尊法師1923年入武昌佛學院,受教與太虛,學法相、因明及顯宗各教義。

   唐永徽四年(653)日本僧人道昭從玄奘學法相宗義,回國後以元興寺爲中心傳法。開元四年(716)又有日本僧人玄昉從智周學法相宗義,回國後以興福寺爲中心傳法。此外新羅(今朝鮮)僧人智風、智鸾、智雄亦從智周法相而弘傳于日本。在日本奈良、平安時代,法相宗是最有影響的宗派之一。法相唯識宗在中國沒有得到興旺,而在日本卻得到了光大,至今仍有傳承。

   那麼,法相唯識宗的基本要義在哪裏呢?

   法相唯識宗基本是繼承印度瑜伽行學派,其主導思想是,宇宙萬有唯識所變。是把瑜伽行學派是唯識學說經過重新提煉所生成的新系統,將其“唯識無境”的理論進一步表達成爲“無境有識”,就是說一切事物都是由“識”所變,識是“能變”,作爲識的對象的“境”是所變,把一切事物,包括一切客觀存在的現象都看作是依存于“識”的東西,亦既“唯識”。

   法相唯識宗不滿足于把人的主觀認識能力局限于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識上,開始建立八種識,第七識叫“末那”,第八識叫“阿賴耶”,由這八識分成“叁能變”,第一能變是“阿賴耶識”,又叫“異熟能變”;第二能變是“末那識”,又叫“思量能變”;前六識爲第叁能變,又叫“了境能變”。在這八識中最重要的第八識,它是前七識的根本和依據,因此又叫“根本依”,只有第八識,其它七識才能起到各自作用,第八識有主宰一切的作用,所以又稱之爲“心”,而第七識的主要任務是聯系前六識和第八識,是爲第八識服務的,它的存在是以第八識的存在爲前提的。

   在法相唯識宗的認識理論上,任何實在的境(即對象)都不能離開“識”,境是由八個識先分別由自己變現出所認識的,然後才起認識作用。因此,一切認識都不是主觀與客觀之間發生的關系,而首先是自己的心自己認識自己的過程。這個由自己的識所變現的叫“相分”,而每一識中都有自己的相分,其中第八識的“相分”又分爲叁部分,一是種子,二是根身,叁是器界。由此可以看出,在法相唯識宗中的外部客觀世界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是“識”(心)而沒有物(境)。這是法相唯識宗認識世界的方式。

   那麼,在法相唯識宗的理論裏,世界又是由什麼構成的呢?在法相唯識宗看來,世界最本質的構成是“種子”,種子是構成世界的原因,是各自獨立、最小單位的精神實體,它藏在第八識裏面,與阿賴耶識是相互依存的,這個精神性的種子,正外部物質的成因,即因緣。由于種子是經常處于染汙狀態下,這種被染汙的種子被稱爲“有漏種子”,正是這種有漏種子,才是人類陷于苦海的根本原因,只有根除有漏種子,才能使人免于輪回之苦,消滅了有漏種子,使阿賴耶識不再起作用,爲了開辟這樣一條通往真如世界的道路,法相唯識宗提出了“叁性”、“叁無性”。“叁性”是一遍計所執性,二依他起性,叁圓成實性。相對于“叁性”的“叁無性”是一相無性,二生無性,叁勝義無性。主要理論是,其一,打破有客觀實物的偏見,否認外部世界的客觀實在性,而接受沒有實體的“相無性”;其二,接受緣生的觀點,就不致以幻爲真,從而取消事物存在的物質基礎,而“生無性”才是事物産生的因素,不是事物的實在。其叁,就是真如世界,進而達到“勝義無性”,進入佛的境界。

   此外,玄奘還對印度佛學中的量論和因明學做了闡發,特別是因明學,玄奘還做了特別的介紹,並將因明學的形式嚴密化,以此作爲論戰的工具。但總的來講,對當時思想界的影響不理論上講,法相唯識宗屬于主觀唯心主義的思想,它基本上是對印度佛學的繼承,論證上繁瑣複雜,與中國文化中缺乏嚴格的邏輯論證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很快走上了衰微的道路。

   法相宗所傳因明之學則對後世影響甚大。律宗道宣專事四分律宣揚,在理論上吸收了玄奘新譯唯識學的觀點。晚清思想家王夫之著有《相宗絡索》,也引用了唯識思想。龔自珍曾在著作中運用因明叁支比量,譚嗣同在其所著《仁學》一書中,也引用了唯識思想。資産階級革命家章炳麟,曾用因明與西方邏輯、中國墨經做比較研究。[2]

   近現代只有少數學者研究法相唯識學,熊十力先生,寫下了《新唯識論》、《破破新唯識論》,沈劍英先生著有《因明學研究》,也是對玄奘思想的現代繼承。

  [注釋]

   [1][唐]慧立、彥悰著,孫毓棠、謝芳校點:《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一,中華書局,1983年版。

   [2]虞愚:《法相宗》,羅竹風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年1月版。

✿ 继续阅读 ▪ 玄奘大師的弟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