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玄奘研究尤有必要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院長 馮其庸
欣悉第叁屆玄奘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成都隆重舉行,欣喜無量。我得到大會的邀請,引以爲榮。無奈我從今春起一直患病,無力行動,有負盛意,不勝歉疚。
2005年8月15日,我與中央電視臺及喀什市政府的同志第叁次上帕米爾高原,在4700米的明鐵蓋達坂山口,樹立了玄奘東歸古道碑記,已見電視報導。2005年9月25日,我與中央電視臺的同志,又從米蘭進入羅布泊,到達樓蘭,然後又從樓蘭再穿越羅布泊到達龍城,經白龍堆、叁隴沙人玉門關到敦煌。此行在沙漠中共17天,在羅布泊、樓蘭、龍城宿營7天。我們此行的目的,是爲考查玄奘大師東歸的路程。《大唐西域記》“尼壤城”說: “媲摩川東入沙碛,行二百余裏,至尼壤城。”按“尼壤”即漢代的精絕國,其遺址在民豐縣北的大沙漠中,即現在的尼雅。《大唐西域記》又說“從此(尼壤)東行,入大流沙。沙則流漫,聚散隨風,人行無迹,遂多迷路,四遠茫茫,莫知所指,是以往來者聚遺骸以記之。乏水草,多熱風。風起則人畜昏迷。……”然後接下去說“行四百余裏,至靓貨邏故國。”據斯坦因考證,即現在的安得悅。然後《西域記》又說“從此東行六百余裏,至折摩馱那故國,即沮末地也。”“複此東北行千余裏,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從以上的記載,我體會玄奘是經尼壤(已北人大沙漠甚深)東北行經樓蘭人玉門關至沙洲(敦煌)的。這一路線與《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的敘述:“從媲摩城東人流沙碛,行二百余裏至尼壤城,又從此東人流沙,風動沙流,地無水草,多熱毒鬼魅之患。”最後說“又東北行千余裏,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展轉達于自境”是一致的。所以我體會玄奘是人大沙漠經樓蘭、龍城等地東歸的。他所記載的流沙、熱風等,也只有大沙漠裏才有。去年樓蘭之行,加深了我的這一認識,但還須進一步地調查考證才能確定。
我謹以去年我們的調查向諸位尊敬的代表報告,敬請指教。
預祝大會圓滿成功,並深謝籌備大會的各位領導、各有關單位的操勞,衷心祝願你們一切順利,一切圓滿!
(本文爲作者爲會議撰寫的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