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玄奘:一個真理的朝聖者 爲孤身求法而西行

  玄奘:一個真理的朝聖者 爲孤身求法而西行

  《西遊記》中的唐僧,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他虔誠、善良,但優柔寡斷,甚至是非不分。在神通廣大的孫悟空、滑稽懶惰的豬八戒、憨厚樸實的沙和尚的保護下,他曆經八十一難,最終西天取經成功。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是一個白白胖胖細皮嫩肉、離了徒弟的保護就寸步難行的柔弱和尚。然而,小說裏的唐僧與曆史上的玄奘有本質的差別。我們只知道那個讓人哭笑不得的僧人形象和一段段充滿诙諧戲谑、結局溫馨圓滿的傳奇故事,但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過塵封于漫天風沙、茫茫戈壁中的真實背影?對這樣一個被魯迅稱爲“中華民族脊梁”的偉大人物,我們爲什麼會如此無知?今天,在這個物欲橫流、充滿誘惑、急功近利的社會裏,我們應當重看玄奘當年的心路曆程,挖掘隱藏在曆史背後的震撼。我們也許不能了解全部,但我們可以在曆史長河中拾揀零星碎片,讓那不朽的精神超越時空的羁絆,長久地照耀著我們。

  我們從《西遊記》裏了解到,唐僧是受唐太宗之命,西天取經,以求大唐帝國平安。他手持皇帝昭書,浩浩蕩蕩出長安,唐太宗十裏相送,揮淚話別。其場面之宏大,情誼之真切,使人印象深刻。然而事實上,太宗初年,“儒道釋”的綜合排名是道教第一,其次是儒教,再次才輪到佛教。推崇道教,李世民自己承認那是看著同姓先祖老子的面子。儒教在中國紮根千年,在民衆中有廣泛基礎,自然不會落後,于是只能由佛教屈身于末。因此,佛教在當時並不受到重視,甚至常常受到排擠,而玄奘取經更是違背朝廷禁止國民出關的敕令,黑夜中溜出長安城,到處都有追捕他的通緝令,並非受到如上所述的禮遇。

  公元627年秋,唐貞觀元年,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于是,27歲的玄奘法師混雜在逃難的災民中間,悄悄的離開了長安,開始了孤身求法的西行曆程。十七年中,玄奘備曆艱辛,忍饑挨餓,越沙漠,度雪嶺,頂風暴,鬥盜賊,九死一生,從未考慮過回頭。是什麼給了他如此強大的動力堅持下去,創造了人類的奇迹?是那個永遠萦繞在腦中的信念:“去僞經,求真經,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  

  玄奘取經路上最艱苦的路段是從瓜州(今安西)到伊吾(今哈密)的莫賀延碛,那是他西行路上唯一一段獨行路段。在這條路上,他經曆了五天四夜滴水未進的艱苦曆程,幾乎殒身戈壁,但也正是在這段路上,玄奘立下“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甯可就西而死,豈能東歸而生”的誓言,終于成就了玄奘畢生的偉業。玄奘在到達玉門關之前,就已經在露營時有了一次險些喪命的經曆。一天半夜時分,玄奘睡著不久他便被一陣響動吵醒,睜眼一看,槃陀手提腰刀蹑手蹑腳地朝他而來,猶豫了一下,轉身又回去了。天亮,槃陀懇求玄奘不要再走,路途遙遠,充滿危險,只能晚上偷偷摸摸靠近烽火臺。萬一被發現,就是死路一條。玄奘沒有答應。最後槃陀說了實話:他後悔給玄奘帶路觸犯了王法,擔心被抓起來,可能難以脫身。他請求玄奘,萬一被邊境上的衛兵捉住,不要供出他的姓名。玄奘現在明白了他昨天夜裏的舉動:如果槃陀在大漠之中殺了他,只有天知地知,幸虧此人最終還有一點虔誠仁義之心,改變了念頭,不然自己就真成了冤鬼。槃陀走了,他給玄奘只留下了一匹曾多次走過這條路的識途老馬。沒有了向導,玄奘孤身一人在戈壁裏步履維艱,緩緩前行。他不辨東西,惟一的路標是一堆堆的白骨和駱駝糞。岑參的詩描繪了當年玄奘身處的艱難境地:“黃沙碛裏客行迷,四望雲天直下低。爲言地盡天還盡,行到安西更向西。”玄奘的當務之急是繞過烽火臺。待夜幕降臨,他找到了槃陀所說的泉水。這一汪泉水澄淨清涼,環繞著烽火臺的廢墟。他俯身飲水洗手,可是正當他往水袋裏灌水時,卻聽到有箭呼嘯而過,幾乎射中他的膝蓋,隨即第二只箭射來,他知道自己被發現了,便大聲喊道:“我是長安來的僧人,請不要放箭!”玄奘被帶到校尉面前。校尉本人是佛教徒,聽了他的計劃,並不想加害于他,但是勸他回頭。路途如此艱險,他根本不信這位文弱書生能夠到達印度。玄奘向他致謝,但陳說自己深爲佛經疑義所苦,不能不西行求法的決心:“檀越不相勵勉,專勸退還,豈謂同厭塵勞,共樹涅槃之因也?必欲拘留,任即刑罰,玄奘終不東移一步以負先心。”校尉深爲玄奘的堅毅無畏打動,決定幫助他。于是留他住了一宿,又爲他備上一路用的食物、水、飼料,他指點他過了第四座烽火臺後,要當心第五座烽火臺, 因爲那位校尉不敬佛。他最好繞道西面二百裏處的野馬泉,過了那野馬泉就一路清明了。由于從來沒有涉足過沙漠,走了不遠玄奘就迷失了方向。更讓他懊惱的是,他取水時一個失手,水袋落到了地上,所有儲存的水轉眼都滲入黃沙之中。在迷茫絕望中,他轉過身,原路往回走。但走了十多裏,他想起了曾發過的誓:“不到印度,決不東移一步。” 他毅然回轉。這是玄奘整個西行中最艱難的時刻。他還年輕,才27歲,從未面臨真正的生死考驗。他決心堅定,自認爲准備充足,但沒想到國門未出,就無力無助,瀕臨死亡。他記起了佛經中一個故事: 一個商人沈船在海上飄蕩了7天,後來爲觀音菩薩所救。但他最鍾愛的觀音菩薩似乎對他的祈求充耳不聞。爲什麼她不來解救自己?向觀音菩薩祈禱後,玄奘開始背誦《心經》。這是他多年前從一個受他護理的病人那裏學到的。《心經》是佛經中最短小的經,卻是中國佛教的精髓。他一遍又一遍地念,尤其是最後幾句:“是諸法空相。菩薩依般若波羅蜜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他又走了大約十裏路,老馬突然掉轉了方向,不論怎麼拽,就是不回頭。玄奘只得信馬由缰。很快,他看到前方有一片綠草和一汪泉水,他得救了:老馬果真識途!玄奘和他的馬在野馬泉痛痛快快飲了個飽,剩下的路就好走多了。兩天後,他走出了戈壁,走出了唐朝的邊境,來到了西域。

  玄奘除了要經受外界惡劣的自然環境的考驗,更要抵製各種誘惑,與人爲製造的艱險作巧妙周旋。他不得不用絕食的方法說服高昌王允許他繼續西行,強盜要把他作爲祭祀品獻給河神,國王想把公主嫁給他,皇帝要爲他修建一百座寺廟來留住他……西行路上存在著太多的變數,太多的不確定。每當這個時候,他的心靈都要經曆一次考驗。信念是否堅定,意志是否頑強,都決定了取經能否最終完成。玄奘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能應變各種情況,在外界變幻中始終恪守他的信念。正是他的“不變”,才應對了“萬變”。在沙漠上,他能經曆孤獨的考驗,在荒涼靜寂中克服來自心底的恐懼,與心靈深處的神靈對話;在舒適優渥的時候,他能經受花花綠綠百態誘惑的考驗,在紛繁複雜中撥開重重紛擾,用雙手只攫住唯一的目標,思想如巡航導彈一樣直直地追隨著它。他把所有艱難困苦,一切功名利祿都看成是他修行成道的過程。

  “曆天險而志愈慷慨,遭凶賊而神彌厲勇”,憑著這種無比虔誠的信仰和無比堅強的毅力,玄奘終于抵達當年的佛教聖地——北天竺摩揭陀國那爛陀寺,開始了他長達十五年遊曆五天竺,求學、交遊、講經、說法的傳奇曆程。虔誠、勤奮、智慧的玄奘最終在印度獲得了崇高的聲譽。十五年後,他謝絕了印度戒日王的盛情挽留,決意返回大唐。爲了表達對玄奘法師的敬重,戒日王親自在曲女城爲法師舉辦辯經大會,他邀請了全印度6000多名各教派的高僧和學者,以及其他18國的國王,請法師宣講大乘法理。法師告谕衆人:如果有人能夠駁倒他一字半句,他都甘願斬首謝過。一連18天的法會,竟無一人敢和法師辯駁。

  貞觀十九年正月,玄奘返祗長安,結束了此次曆時17年,行程5萬裏,遊曆56國的驚世之行,攜帶佛經657部。17年前,他以一個逃犯的身份只身踏上西行之路;17年後,他被當年通緝捉拿他的唐太宗李世民以國禮迎回長安。長安百姓人山人海,塞街滿巷,互相踐踏,爭相一睹這位後來被神話成爲“唐僧”的智者和勇士。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

  歸國之後的玄奘更是一部傳奇。他巧妙地拒絕了唐太宗讓他還俗出仕、擔任宰輔的旨意,組織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翻譯工程;他成功的使兩位道家李姓後代的帝王(太宗、高宗)親自爲他翻譯的佛經作序,並稱佛教爲“聖教”;他先後陪伴了世界曆史上叁位同樣完成統一大業的偉大帝王(大唐太宗、突厥葉護可汗、印度戒日王),並得到了這些一度曾互爲宿敵的強大君主的崇敬:唐太宗稱他“只千古而無對”,唐高宗在他的靈前痛哭:“朕失國寶矣!”,而印度戒日王更是因爲對這位中國高僧的無上崇敬,激怒了婆羅門祭司,結果險些遭暗殺喪命。玄奘在他在世之時就得到了中、印兩國甚至亞洲各國人民的崇敬和愛戴。在印度,他促成了大唐和印度正式建交,每年印度來的使節首先都要拜會他們心中無比崇敬的大師;在中國,玄奘使得佛教成爲李唐王朝的“國教”(他甚至親手剃度了武則天剛剛滿月的皇子),他的曆險旅程在他尚未辭世之時就已經被當成傳奇流傳。唐王朝爲了讓他可以潛心翻譯佛經,專門爲他修建了大慈恩寺,讓他入住任上座。後經他奏請建塔以安置經像,特于大慈恩寺西院營建雁塔,即現在西安的大雁塔。更絕妙的,玄奘在其生前便富有遠見地把太宗和高宗題寫的《大唐叁藏聖教序》碑石砌在他親自設計的大雁塔牆上,這使得慈恩寺和大雁塔能夠躲過隨後唐武宗時代發生的瘋狂的滅佛運動得以保全到今天(叁年裏拆毀了四萬四千六百多座寺廟和佛塔)。法師的智慧不僅僅爲我們保全了珍貴的千年曆史,也使得今天的我們仍能從這些經文之上瞻仰到玄奘法師無比艱辛的足迹。現在,大雁塔仍以其珍藏著玄奘取回的佛經而舉世聞名著。

  玄奘回國後翌年,即開始組織翻經譯場,傾其余生精力,潛心譯經十九載,手不辍筆直至圓寂,先後譯出佛典75部,共計1335卷。其譯著數量之大,質量之高,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爲中國佛教文化留下了最寶貴的一筆財富。所譯之經,後人均稱爲新譯,現在中國人通用的佛教經典許多就是玄奘的譯著。佛教文化對中國的哲學、倫理、邏輯、文學、語言、音樂、舞蹈、建築、醫學,甚至生活習慣産生過巨大的作用,而且已經成爲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位哲人說,不了解佛教,就不了解中國文化。玄奘還口述由辯機筆受完成《大唐西域記》。全書記述高昌以西玄奘所經曆的110個和傳聞所知的28個以上的城邦、地區、國家的情況,內容包括這些地方的幅員大小、地理形勢、農業、商業、風俗、文藝、語言、文字、貨幣、國王、宗教等等,是研究中亞、南亞地區古代史、宗教史、中外關系史的重要文獻。此外,玄奘又奉敕將《老子》等中國經典譯作梵文,傳于印度。

  在中國曆史上,再也沒有哪一位有真實記載的曆史人物會像玄奘一樣,變成婦孺皆知的神話人物,僅此一點,就足以證明玄奘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玄奘留給中國人的,遠不止1335卷佛經譯本,也遠不止廣布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的大乘佛教,它更是一種胸襟開闊、海納百川的開放胸懷,一種追求真理、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魯迅先生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爲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爲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佛法有雲:萬裏無雲萬裏天,意思是:“天”本來是光明的,因爲風把雲吹來,天空就不晴朗了。如果一個人的心裏常常能保持晴晴朗朗的,那就沒有黑暗,只有光明。玄奘法師正是因爲擁有了這樣一顆純淨的心,才能在錯綜複雜和萬象險惡中,永葆執著、堅毅的態度。

  最後,感謝央視于05年10月舉辦了一個《玄奘之路》的活動,重踏當年玄奘走過之路,使這位塵封已久的英雄形象開始得到公衆普遍關注,而我才可以通過先進的網絡資源了解到一個真實的玄奘。更要感謝書雲女士早在千禧年到來之時就已經重走那段不平之路,並寫成《萬裏無雲》一書,爲弘揚玄奘精神作出了不懈努力。還要感謝網上各種豐富的資料,否則,我的這篇將不複存在。

《玄奘:一個真理的朝聖者 爲孤身求法而西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