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玄奘是否訪問過加德滿都的淺見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員 王宏緯
玄奘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佛學家、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旅行家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他爲了尋求佛法的真谛,于公元629年起程,不遠萬裏,不畏艱險,經過九死一生的磨難,穿越帕米爾高原,經中亞、阿富汗去印度求學,在那裏苦讀了16年。在此期間,爲了尋訪佛祖誕生的聖地,他于公元635年來到位于現今尼泊爾境內的劫比羅伐堵國(迦毗羅衛城)、臘伐尼林(藍毗尼)等地,獲得了許多有關尼泊爾的知識。
在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記》一書中,有不少關于尼泊爾的記述。比較重要的段落有:“尼波羅國周四千余裏,在雪山中。國大都城,周二十余裏。山川連屬,宜谷稼,多花果。出赤銅、犁牛、命命鳥,貨用赤銅錢”;“僧徒二千余人,大小二乘,兼攻綜習。外道異學,其數不詳”;“近代有王,號鴦輸伐摩(唐言光胄),碩學聰睿,自製聲明論,重學敬德,遐迩著聞。”還有:“都城東南有小水池,以人火投之,水即焰起。更投余物,亦變爲火”等等。這些,被中外學者一致認爲是最早和最詳細的有關尼泊爾的記載,對研究尼泊爾古代的曆史和文化具有極爲重要的價值。
由于《大唐西域記》中包含上述記載,有些讀者便認爲玄奘在印度求學時,也訪問過今天尼泊爾的首都加德滿都。 ”
玄奘究竟是否到過加德滿都,有著不同的看法。對這個問題目前尚無最後結論。根據我個人的初步了解,我傾向于認爲玄奘沒有到過加德滿都的看法,認爲前一種看法可能是一個誤解。
玄奘觀禮佛誕生的聖地,位于現今尼泊爾王國中南部拜爾瓦(Bhairwa)西南21公裏、靠近尼印邊界的藍毗尼園地區。玄奘並沒有到過現今的加德滿都谷地。在古代,尼波羅(尼泊爾)在地理上的概念主要是指現今的加德滿都谷地。從理論上說,這個概念一直延續到沙阿王朝統一了現今的尼泊爾全境爲止。沙阿王朝雖于1769年征服了加德滿都谷地馬拉王朝的叁個王國,建立了尼泊爾王;國,但其對現今尼泊爾全境的征服,則是到19世紀初期才得以完成。再者,即使沙阿王朝統一了尼泊爾,在一個很長時期內,除了王室和加德滿都的臣民外,其他地區的臣民仍然將加德滿都稱作“尼泊爾”,在習慣上並沒有將自己所在的地區包括在“尼泊爾”之內。隨著經濟交流的不斷增多和中央政權的日益鞏固,這種觀念才逐漸改變。 ,
玄奘在訪問藍毗尼園時沒有前往加德滿都,看來主要是由于兩個原因:一是他在那裏停留的時間不長,二是當時尚沒有開拓出前往那裏的便捷信道。今天我們看到,加德滿都與藍毗尼園之間交通比較方便,但是,即使在19世紀前,情況並非如此。正如尼泊爾著名學者道爾·巴哈杜爾·比斯塔教授所指出的,“在19世紀前,以西藏和印度相比,尼泊爾與前者在文化上有著更大的共同性,在經濟上有著更多的利害關系;在西藏居住著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多的尼泊爾人,而在尼泊爾定居的西藏血統居民也比印度血統居民要多。”因爲在古代,現今尼泊爾南部的整個特萊平原,爲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蓋,瘧疾猖獗,瘴氣流行,有各種熱帶傳染病,加之野獸出沒,強盜橫行,一般人很難通過,而北方的山路雖較崎岖,氣候也較嚴寒,但相形之下,要安全和易于通行得多。
那麼,《大唐西域記》中有關尼波羅(加德滿都)的記載是怎麼來的呢
回答很簡單。因爲這位被譽爲“民族宗師”、“世界偉人”和“人類精英”的玄奘,在周遊天竺各國時,不僅記錄自己親身的所見所聞,而且還會通過向周圍所接觸的各式各樣的人,打聽和采訪他所感興趣的國度或地區的風土人情等等方面的情況。尼波羅雖距藍毗尼約有300公裏之遙,但是,那裏的國王鴦輸伐摩(AmushuVarma)聰明能幹,政績卓著,並于639年將自己的女兒赤真公主嫁給了中國西藏的松贊幹布。這是中尼友好關系史上的一項美談,也是兩國之間交往的一件大事,它使玄奘對該國産生濃厚的興趣,自然就不足爲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