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玄奘法師在玉華(王凡)

  玄奘法師在玉華

  摘自《銅川日報》第3版  稿件作者:王凡

  公元659年至664年,唐高僧玄奘法師在銅川市玉華山譯經四年有余,翻譯佛經682卷,創立了法相宗,並圓寂在這裏。玄奘法師與玉華山結下了不解之緣,玉華山也在中國佛教史和世界佛教史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頁。

  玄奘(公元600—664),俗姓陳,名,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師)人,13歲出家,20歲在成都受具足戒,曾遊曆各地,參訪名師。通過多年學法,他深感人們對佛經異說紛纭,有許多疑難問題解決不了,遂産生了去印度求法的念頭。唐貞觀元年(公元626年),玄奘法師申請西行求經,未獲唐太宗批准。但玄奘法師決心已定,遂從長安起程,私往天竺,先後經過今新疆吐魯番、巴基斯坦、尼泊爾、印度等地,到達那爛陀寺。玄奘法師在那爛陀寺學經五年,于貞觀十年(公元636年)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今印度許多地方參學,曆遊五印。玄奘法師在那爛陀寺和印度期間,備受優待,被選爲通曉叁藏的十德之一,名震五印,被大乘尊爲“大乘天”,被小乘尊爲“解脫天”。玄奘法師曆盡千辛萬苦,長途跋涉五萬余裏,曆時17年,于貞觀十九(公元645年)正月二十五日,返抵長安。入長安城,“道俗奔迎,傾都罷市”。不久受到唐太宗接見,太宗勸其返俗入仕,玄奘婉言辭謝,爾後留長安弘福寺譯經。

  玄奘法師奉诏來到玉華宮,受到唐太宗的接見。唐太宗再次勸法師還俗,“共謀朝政”,被法師再次婉言謝絕。

  在玉華宮,唐太宗爲玄奘法師翻譯的《瑜伽師地論》禦撰序文,即《大唐叁藏聖教序》。在《序》文中,唐太宗高度贊揚玄奘法師舍身求法、曆盡艱辛西天取經的大無畏精神,贊頌他“總將叁藏要文,譯布中夏”的不朽勝業,是“將日月而無窮,與乾坤而永大”,是“法門之領袖”。其時,太子李治奉聞聖文,也寫了一篇《述聖記》,給予法師以很高評價。唐太宗禦撰的《大唐叁藏聖教序》文筆典雅,文辭精美,其盛舉被傳爲千古佳話。

  公元651年,陝西及全國不少州縣發生嚴重旱災和蝗災,夏秋收成甚微,百姓貧困。高宗敕令各地開倉赈濟災民。九月叁日,高宗又下诏廢玉華宮爲玉華寺,將宮苑內原屬百姓的田宅土地歸還本主。從此,關中最大最爲秀美的帝王避暑行宮改爲佛教寺院。顯慶四年十月,已是60歲的玄奘法師,帶領久經遴選的高僧精英,有“奘門四神足”的窺基、神 、嘉尚、普光,還有弘彥、釋诠、大乘欽、靖邁、玄則、玄覺、寶光等一行,來到長安以北二百多華裏的坊州玉華山。玄奘法師由寺主慧德法師隆重接待,安住在玉華寺肅成院。

  玄奘法師求仁得仁,如願以償,終于又回到了玉華山,很有回到家的圓滿感覺。他一到玉華寺,便看到滿眼的秀麗景色,一片芬芳而甯靜的世界,愉悅不已,便無限感慨而驚喜地贊美道:“這玉華寺呀,真是閻浮兜率天啊!”此後,玄奘法師在玉華寺皇家譯場,用其生命中的最後四年光陰,抱病譯成佛經14部,共682卷。

  玄奘法師在玉華寺雖然只有四年,但其所譯佛經14部682卷,竟占其一生譯經總卷數的一半以上。玄奘法師一生譯經19年,年均譯經70卷,而在玉華寺的最後四年,年均譯經竟達170卷之多。而且,其一生所譯最大、最爲重要的600卷《大般若經》和法相宗的代表作《成唯識論》等佛教經典,都是在玉華寺譯場完成的。因此可以說,玉華寺皇家譯場是玄奘一生譯經生涯中最爲重要的譯經道場。

  在玉華寺,玄奘法師與窺基糅譯了有十大論師分別注釋的《成唯識論》一書,奠定了法相宗的理論基礎,創建了法相宗。從此,玉華山成了法相宗的發祥聖地,即法相宗之祖庭。法相宗也因之稱爲玉華宗,玄奘法師也被稱爲玉華法師。法相宗不僅在中國傳播,而且又東傳朝鮮、日本。當時玉華寺就有不少前來求學的外國高僧。

  公元664年農曆二月初五日夜半,大唐高僧玄奘叁藏法師圓寂于玉華山中。從此,玉華山便由世界佛教文化研習交流中心成爲萬衆朝拜的佛教聖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