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玄奘故裏
劉繼保
在洛陽市偃師縣缑氏鎮的陳河村,有一處著名的古迹,它就是玄奘故裏。相傳這就是叁藏法師玄奘出生的地方。
玄奘法師,俗姓陳,名袆,據說在他出生的時候,他家南面的鳳凰臺上百鳥聚集。鳳首鳴叫叁聲後,他平安地降生了。玄奘從小就氣度不凡,童年隨父親讀儒家的經書。父親去世後,依二哥陳素(長捷法師)爲生,在洛陽淨土寺居住,對佛學的探索也自此開始。
不久,隋大理卿鄭善果奉命至洛陽度僧,意外地發現玄奘雖然年齡尚小,但容貌端正、骨骼清奇,且有志克紹如來遺法,竟破格入選,讓他得以剃度出家。
出家以後,玄奘法師勤研釋典,認真參與法筵,未幾,即獲得“佛門中之千裏駒”的稱譽。不過,法師並不以此自滿,反而更求精進;只要聽說哪裏有名刹高僧,專精其經,他就不辭千裏,趕赴那裏去請教。因此,從洛陽經長安到成都,又由成都輾轉荊州、趙州、相州各地。結果,法師發現同一經論,翻譯既詳略不一,講釋更紛歧疊出,就立下宏願到佛教發源地天竺(印度古稱)去探求真經和原義。大師往返印度共十七年,全程逾五萬裏,沿途遊曆一百叁十八個大、小國家;他從貞觀十九年(公元六四五年)開始翻譯至麒德元年(公元六六四年)爲止,在二十年間共譯出佛教經論七十五部,計一千叁百叁十五卷。他譯經的經卷數已超過羅什、真谛、不空乃至義淨所譯經典一倍之多,占唐譯佛典總數二千四百七十六卷的一半以上。由于所譯多是那爛陀寺最盛時期所傳承的佛學理論,而且譯筆嚴謹,質量很高,因此被後人稱爲“新譯”,實際上也是在中國譯經史上開啓了一個新紀元。此外他還是法相宗(又稱唯識宗)的奠基人。
玄奘法師不僅是中國佛教史上最傑出的高僧,即使在印度,也很受人們的稱頌和尊敬。尤其是當時中印度的名王戒日王在曲女城請他擔任論主,爲他舉辦辯論大會時,會集五印度的十八位國王,還號召了佛教界、婆羅門以及其它各種教派的學者等六千余人齊聚一堂,開了十八個會,會期中竟沒有一個人對玄奘所揭示的論點,提出一點反駁的意見或改動一個字。從此唐玄奘叁藏法師的大名,不但在當時揚名全印度,就是現今印度的小學課本上,也還記載著法師的大名和事迹。這種崇高的清譽,不僅是洛陽人也是中國人的無上光榮。梁啓超先生評價他的業績爲“千古一人”。
如今,在玄奘故裏,可參觀玄奘故居、唐僧寺、唐僧墓、大唐叁藏聖教序碑、恭陵、和陵等。當地人很少用法號稱呼他,通常都稱他爲唐僧。走入偃師境內,求人問路若問唐僧的老家,要比問玄奘故裏容易的多。人們習慣這樣稱呼,因爲這樣既通俗易懂,又能表現出家鄉人的特殊感情。
走進陳河村,便可望見一組具有隋唐風格的建築群。白牆灰瓦在陽光的映照下端莊秀麗,潔白的漢白玉過街門樓和殿前回廊清新潔淨。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的“玄奘故裏”的標志碑矗立在故居門前,潇灑勁秀的碑文爲古樸的故居增色添彩。
玄奘故居是一座古香古色的院落。後堂慈恩堂是玄奘祖父的會客廳,玄奘的父親也曾在這裏研修古文,談經論儒。東廂房是陳家管家居住的地方。西廂房是玄奘大哥大嫂的書房和臥室。院落中的每間屋子都陳列著玄奘的文物、書籍和他到天竺取經的連環壁畫。在東廂房裏,懸挂著一幅從石碑上臨下來的玄奘取經圖,圖上的玄奘慈眉善目,雙眼平視,呈現出樂觀向前、無所畏懼的神態。他身背藏經簍、竹簍的每一格裏,都密密麻麻地擠滿了一卷卷經書。藏經簍高過玄奘的頭頂有一尺左右,上覆一頂竹笠,竹笠的一端系有一盞油燈,油燈直直地懸在玄奘面前。這幅圖再現了玄奘西行奮鬥十七載的形象,使人在參觀故居時,對這位唐代高僧更加熱愛和敬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