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取經的文化使者——玄奘
常學
前言
玄奘大師生于隋末唐初,他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佛教事業,是我國四大翻譯家之一,傳譯了許多經典,豐富了祖國的文化。爲印度和各國建立了文化友誼的橋梁。他還將法相之理,新因明之學移植華夏,並讓其在當時的都界盛極一時,他那種頑強的意志,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及他偉大的貢獻和強烈的影響都是值得我們回顧和繼承發揚的。
一、玄奘所處的時代背景
玄奘是舉世聞名的佛學家、思想家,也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他畢生追求事業和奉獻的精神隨著時間的推移,愈來愈爲我國各族人民和亞洲各地的民衆所珍視。
玄奘及其業績無疑是初唐時期國內外社會環境的産物。他所處的時代正是被曆史學家稱之爲“貞觀之治”的黃金時代,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
當時印度文化大量湧入漢地,伴隨著印度天文學、數學、語言文字和手工藝等知識的傳入,印底的佛教哲學入其相關文化也日益滲透到唐朝的上流社會之中。
另外,唐太宗在平定隋末群雄割據的局面後,很注意改善農民的處境,從而使社會生産力迅速的得到恢複和發展。這爲佛教及其文化事業的大規模開展提供了物質保證。佛教自兩漢時傳入中國後,到了南北朝時期佛教經典才逐漸在民衆中間紮根,並開始繁榮起來。正因爲隋唐時期,佛教受到帝王和貴族的尊重,才使得玄奘、義淨等人從印度取回很多的經典,經過釋譯廣泛普及開來,爲中國佛教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大師求法之因由及其成就
(1)勇于探索真理
在我國南北朝時,佛教正處于彙合時期。北學蘊含深蕪,窮其枝葉;南學不重文字,但取玄理,清通簡要。于是不少佛學家著書立說,以述爲作。用疏解、文句、注釋等種種形式解釋佛教經典,發揮其意蘊,從而形成許多的學派和宗派,各擅其勝,百家爭鳴,形成了唐代佛教的新局面。
玄奘在出國前,就曾輾轉各地,參訪各種不同學派的名師,向他們請益受教。從他學習的經典情況看,無疑他已掌握了當時佛教的義理、語言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識,但他不滿足于他所得的成就,常常對“先賢之所不決,今哲之所共疑”的問題進行尋根問底,渴望了解佛教全面正確的知識。因此,當他從印度來華學者波頗密多羅那裏知道了戒賢法師講《瑜伽師地論》的消息後,于是爲了“一睹明法了義真文”,以求得佛教真理,便“杖策孤征,乘危遠邁”,卻印度尋求新的知識,開辟佛學研究的新途徑。當是雖未得到唐太宗的批准,仍偷渡出境,冒險尋真理。
正如《慈恩傳》雲:“法師既遍谒衆師,備飧其說,詳考其途,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知所從。乃誓遊西方,以問所惑,並取《十七地論》以釋衆疑,即今之《瑜伽師地論》也。又言昔法顯、智嚴亦一時之士,皆能求法導利群生,豈使高迹可追,清風絕後,大丈夫當繼之!”由此可知,玄奘西行的主觀願望是爲佛教界解決問題,而其客觀的效果則對當時思想界起了不小的影響。這一偉大的志願,在玄奘的一生中,可以說是始終一貫的。
玄奘法師不怕困難的精神是衆所周知的。他發願到印度去求法,須具有最大的犧牲精神,也是行菩薩道的一種實踐。他在出國的時候,孤身孑影,突破重重關隘,橫渡渺無人煙的沙漠,攀越號稱世界屋脊的蔥嶺,忍受了現代人所不能想象的困難。行程數萬裏,心中只有一個念頭:“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就是因爲這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精神,使他的事迹甚至于爲神話,流傳世間,婦孺皆知。
此外他還克服了在學習和研究過程中的“叁難”——即學梵文難、得經本難和文化交流難。如果沒有堅忍的拔的精神,玄奘是無法克服這些難關的。正如道宣雲:“曆天險而志愈慷慨,受凶賊而神彌厲勇。”這正描繪出奘師堅強的意志,艱忍的精神。
(2)攀登學術高峰
玄奘在求法旅途中,只要一過到有專長的學者,他都會殷殷
請教,這樣不斷的充實,不斷的磨練,在到達那爛陀寺時,他已經是一位有深厚根底的學人。
在那爛陀寺,他受到了特別隆重的歡迎。戒賢法師對這個極其勤懇的遠地學生,顯然傾注了全部的精力。五年之間,他爲玄奘把卷帙浩繁的《瑜伽師地論》講了叁遍,其他許多重要經論,講了叁遍、二遍、一遍不等。五年之後,玄奘不僅是精通叁藏、五明的佛教學者,並且是造諧極高的梵文大家。他成爲佛教最高學府那爛陀寺的四大名師之一,在印度學術界獲得了至高的榮譽。但是玄奘法師並未滿足,又以幾年的工夫,遍遊印度南北各地,同各宗各派的學者廣泛接觸。
玄奘還就自己的心得,爲那爛陀寺僧衆們講說,並寫出一部1600頌的《破惡見論》來顯發大乘佛教之真義,破斥小乘之我見,並用梵文撰寫了《會宗論》叁千頌,以解決印度佛學“性相”二宗的爭執。他參加種種學術論辯集會,取得了很高的聲譽,尤其在曲女城召開的無遮大會上,玄奘立“真唯識量”,以無礙辯才駁印度數千學者,一時名震五印,萬人景仰,被大乘人尊爲“大乘天”、小乘人尊爲“解脫天”;印度各界僧人,普天同慶,共唱:“佛法重興!”聲譽之陲我以複加。
叁、學成歸國在文化領域上的貢獻及其學術成就
曆代高僧訪問印度,不僅攜歸大批梵文經典,並把印度天文、曆算、醫學、因明等傳入我國。這些對中國文化雖有很大的影響,但中國文化的本位依然存在,並未受其同化。由于中國文化體系不斷的吸取印度文化新血液,故使我國的文化內容更加充實偉觀。玄奘在譯經等多方面的成就,更助顯了中國文化的燦爛與輝煌。
(1)對傳譯經典之貢獻
翻譯是玄奘一生活動的突出方面,也是他對我國文化的最大貢獻。他在這方面的成績,無論在數量上或質量上,都大大超越了前人。從他開始,我國古代的翻譯史就進入了所謂的“新譯”時期,他不僅開我國佛教譯經史上的新紀元,即使在世界學術界上亦少有其匹敵。尤其重要的是,他對翻譯極其嚴肅的工作態度,直至今天仍值得我們學習。
玄奘工作作風踏實,計時分業的精神,也很值得我們稱贊效仿。玄奘法師學成歸國後,幾乎沒有休息,立即著手進行工作。在短短叁個月,他就在弘福寺組織起一個規模完整,人員精幹,分工精細的譯場,開始翻譯工作。可見他對于實現自己的理想,是如何地不肯輕易放過一時一刻。整整十九年,他一直全神貫注地堅持在這個崗位上工作。
《慈恩傳》對他每日的工作情況有一段總的描述。他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時間爲弟子們講解新譯的經論,和爲遠來請教的學僧解答問題,並與寺中大德研討各種理論,評述諸家異同,其譯業彪炳、誨人不倦的精神,也是空前卓絕的,據前人的統計,在他譯經這十九年中間,他平均年譯七十卷,最後四年間乃才高到年譯一百七十卷之多。
玄奘畢生翻譯的經論共有75部1335卷,約300余萬字,占唐代譯經的一半以上。另外,他還寫下了不朽的《大唐西域記》一書。並把《道德經》譯成梵文傳到印度,又將《大乘起信論》譯爲梵本而歸還印度,所謂“法化之級,東西互舉”。就當時的學術的情況看,他實已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2)對中印文化溝通之貢獻
中印兩大民族,爲亞洲文化之巨擘,雖然漢武帝開辟西域,張骞出使大夏,但因自然環境的重重阻礙,所以並沒有使此兩大文明古國發生直接接觸。然由我國曆代高僧,以誓求大示的堅韌精神,舍己爲人的悲願,以冒險而不屈不撓的毅力,終于克服了一切困難和阻礙,從漢至唐七百年間,陸續前往,多達二百人左右,奘公乃其中之一人也。
玄奘法師懷著解決教理問題的目的遊學西方,回國後大力傳譯經論,由他帶來的佛教,理性思維的成份特別豐富。其所著之西域記,取材之廣、記事之精,獨步古今。今之史學家、考古家、旅行家,從事中亞的探險者,無爲珍視其爲史地學之鴻寶。後來被譯爲英、法、德等版本。是故奘師不惟是我國淵博之佛學家,也是我國深入西域偉大的探險家。其不僅命名中印文化得以溝通,並使中印兩大民族得以融合,成爲安定亞洲的柱石。千百年來,中印兩大民族從未發生過領土戰爭,而對中印兩國文化交流,屬空前,亦絕後。
唐代是中古時期我國和亞洲國家文化交流最頻繁的時代。玄奘就是首先爲這個時代在各國關系上開辟道路最有成績的一人。他從東到西,從北到面,穿越了當時的中亞細亞,走遍了印度次大陸的全境,親見者一百一十國,傳聞者二十八國。他隨處采風問俗,尊師求友,參訪他們的聖地,傾聽他們的傳說。他以平等心尊重當地人民,也得到當地人民的尊重。從此一百多年中間,唐朝和印度的關系一直未斷,道宣稱:“天竺信命,自奘而通。”作爲一個佛教徒,奘師的確爲生長他的時代作出了他所能做的一切。一千多年來,他所播下的友誼種子,仍深深植根于東方各民族之中。
(3)對因明學的貢獻
玄奘在印度參學未回國前,中土所流傳是因明學的古因明,這些古因明論典在譯成漢文其間,印度陳那所創的新因明也誕生,但還未及時譯傳來華。
玄奘在那爛陀寺住了五年,他在探研大乘真義的同時,也研習了佛教古因明和新因明的理論,尤其是對陳那的新因明體系,他用力甚勤。因爲此因明是大乘有宗立破的工具,是那爛陀寺傳統的方法論與知識論,戒賢是陳那的二傳的弟子,玄奘既然受業于戒賢,自然要承繼因明的傳統,故其深得因明的要旨。
玄奘從印底回國時,攜帶經論中有36部因明經典。回國後,他傳譯新因明,其中所譯的《正理門論》,是陳那的早年著作。此論以立破爲方軌,以論證的反破爲綱,將正理派遣22種誤難整理成品14種過類。這是一部劃時代的邏輯論,它影響著整個漢傳因明的風格。
奘公在譯經的同時,還不辭辛勞,每日抽出時間爲僧衆講解經論,無論請教他的人有多少,他都會循循…
《西天取經的文化使者——玄奘(常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