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善房誘,一一酬答,不使遺漏。就在這樣的學術氛圍和學習風氣下,深奧的新因明終于在僧衆中流傳開來。並由一些日本、新羅的弟子,把這一邏輯體系到國外去。
玄奘對因明的貢獻是非常傑出的,使得漢魏以來顯得空寂的邏輯論壇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雖然,後來由于武則天主要扶植禅宗的華嚴宗,加上慈恩宗本生有經院哲學的煩瑣傾向,慈恩宗所倡導的法相唯識理論逐漸失去支持,與唯識論緊密相依的因明論也跟著衰蹶不振。但新因明在初唐時期畢竟盛極一時,玄奘及其門人樹立起了一塊邏輯的裏程碑。爲我國邏輯史上增添了輝煌的篇章,這是不可否認的。
(4)對唯識學的貢獻
首先我們從玄奘法師的師承來研究,他從出家之後到出國之前,先後曾經從六個人學《攝大乘論》,此外記載中有提到他所問學的《毗昙》、《雜心》等等,卻沒有提到《般若》和《叁論》,因此有人說他偏重法相。其實這正表明玄奘在性空宗之外,竭力找尋宇宙人生是如何緣起的道理,而這個道理在當時的中國佛教界所依據經典還是不足的。于是他就出國找尋“理無不窮、事無不盡、文無不釋、義無不诠、疑無不遣、執無不破、行無不修、果無不證”(《瑜伽師地論釋》)的相宗寶典《瑜伽師地論》了。此論是相宗的根本經典,由此可見唯識是奘公思想的主流。玄奘對唯識學的貢獻,並非僅在于傳譯瑜伽等經論,他還將世親所著的《唯識叁十頌》,由印度護法等十大論師所作的注釋,糅合成一部《成唯識論》,借以貫通新的唯識的鴻溝,獨辟蹊經,奠定唯識新學的理論基礎。
唯識學雖淵源于印度,然促其在成,我國佛教史上能有一個完整的學術思想系統,不得不歸功于玄奘,在唯識學上奘公是屬印度唯識學正統,是我國法相宗的始祖。這在世界佛教史,中國佛教史上,都占極重要的地位。
至于奘公所傳承唯識特色何在,大略有五點:
1、緣起性空:緣起,就是叁自性中的依他起,若依龍樹的見解脫,這本是緣起性空的,並沒有他的自體性。但唯識者,依他的緣起法不可說空,依他有緣生性,空的只是自然生性,若依他起的心識也空,那唯識不但落入中觀的範疇,善惡因果也無從建立了。
2、賴耶唯妄:賴耶爲唯識的中心義,依奘公所傳的唯識思想看,它唯識是虛妄雜染的,因賴耶識是生死流傳與清淨還滅的主體,在衆生分上,就不能不說它是虛妄的。印順導師的虛妄唯識的這一立名,就是根據奘公所傳的唯識而安立的。
3、漸次階位:從修行證悟說,唯識從不說頓悟圓證,而是說漸次經曆幾個位次,而後完成無上佛果,如唯識說的資糧、加行、通達、修習、究竟五位可知。
4、叁乘究竟:佛法一向有叁乘究竟與一乘究竟的爭論,後期的真常唯心系,是主張一乘爲究竟然一乘是方便的,奘公的唯識系,是主張叁乘究竟一乘方便的,二者剛剛敵體相反。
5、闡提無性:這與五性一性之別有關,真常者認爲唯有一性,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唯識者分爲五性差別,說闡提無佛性,肯定不能成佛。
以上諸類思想,雖然是玄奘法師所傳的唯識特色,但並不是很合乎中國人的胃口,所以在中國經一度發揚後,旋即趨于沈寂。現在是高科技時代,因爲唯識學有著嚴密的組織,非常合乎科學的條理,所以近代也有很多人喜歡研究它,如果真能將其發揚光大,不難住在今日混亂的思想界中,負起領導的作用。
四、後人對大師功業之贊譽
由于玄奘在行解上是一個完美無瑕的典範,具有常人罕見的素質,因此不少評論家常常以“超凡”的角度去贊譽他。然而玄奘是一個什麼樣的偉人、玄奘的精神究竟是什麼,迄今仍是衆說紛纭。他那種追求理想、不惜身命的精神,魯建軍稱之爲中華民族的“脊梁”。在中國曆史上數經百計的求法僧人中,玄奘的行迹之廣闊和成績之卓越,都超過了他的前人和後斷。他是我國佛教優良傳統最典型、最圓滿的體現者。
印度的僧人和學者不但贊美他的修持,而且也贊美他對印度佛教和曆史所作出的貢獻,如印度孟加拉僧伽大會秘書長達摩帕爾說:“玄奘仍然活在每一位印度人的心靈深處,倘若沒有他字字珠玑般的著作,我們印度曆史就不會完整。”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梁啓超說他是“千古之一人”。
在我國曆史上對玄奘的評論莫過于他的同時代弟子道宣律師所作的概括:“聽言觀行,名實相守;精厲晨昏,計時分業;虔虔不懈,專思法務;言無名利,行絕虛浮;曲識機緣,善通物性;不倨不谄,行藏適時;吐味幽深,辯開疑議。實務代之英賢,乃佛宗之法將矣。”只這寥寥數語,玄奘的高尚人格、學業成就和務實精神已躍然于紙上。
結束語
由此從玄奘法師身上,我們看見了大乘菩薩的真實履踐精神。他的一生是努力奮鬥探索的一生,是不斷前進攀登的一生,是艱苦創業的一生,顯示中華民族的高貴品質,不愧爲中華民族的“脊梁”。大師是一個影響深遠的佛教理論家,不畏艱險的旅行家,卓越的翻譯大師,舍身生求法的典型,名副其實的中印友好的化身,因此大師的千秋偉業將永遠銘刻在世界人民的心裏。總之,他的一生體現了中華民族千古不朽的中華魂!
參考書目:
1、《巨贊集》黃夏年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叁者版
2、《中國佛教》中國佛教協會編 知識出版社會版1982年8月第1版
3、《中國佛教十大奇僧》王仲堯著 安微人民出版社
4、《玄奘大師研究》張曼濤主編 大乘文化出版社
5、《閩南佛學院學報》1993年第一期
《西天取經的文化使者——玄奘(常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