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西天取经的文化使者——玄奘(常学)▪P2

  ..续本文上一页善房诱,一一酬答,不使遗漏。就在这样的学术氛围和学习风气下,深奥的新因明终于在僧众中流传开来。并由一些日本、新罗的弟子,把这一逻辑体系到国外去。

  玄奘对因明的贡献是非常杰出的,使得汉魏以来显得空寂的逻辑论坛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虽然,后来由于武则天主要扶植禅宗的华严宗,加上慈恩宗本生有经院哲学的烦琐倾向,慈恩宗所倡导的法相唯识理论逐渐失去支持,与唯识论紧密相依的因明论也跟着衰蹶不振。但新因明在初唐时期毕竟盛极一时,玄奘及其门人树立起了一块逻辑的里程碑。为我国逻辑史上增添了辉煌的篇章,这是不可否认的。

  (4)对唯识学的贡献

  首先我们从玄奘法师的师承来研究,他从出家之后到出国之前,先后曾经从六个人学《摄大乘论》,此外记载中有提到他所问学的《毗昙》、《杂心》等等,却没有提到《般若》和《三论》,因此有人说他偏重法相。其实这正表明玄奘在性空宗之外,竭力找寻宇宙人生是如何缘起的道理,而这个道理在当时的中国佛教界所依据经典还是不足的。于是他就出国找寻“理无不穷、事无不尽、文无不释、义无不诠、疑无不遣、执无不破、行无不修、果无不证”(《瑜伽师地论释》)的相宗宝典《瑜伽师地论》了。此论是相宗的根本经典,由此可见唯识是奘公思想的主流。玄奘对唯识学的贡献,并非仅在于传译瑜伽等经论,他还将世亲所著的《唯识三十颂》,由印度护法等十大论师所作的注释,糅合成一部《成唯识论》,借以贯通新的唯识的鸿沟,独辟蹊经,奠定唯识新学的理论基础。

  唯识学虽渊源于印度,然促其在成,我国佛教史上能有一个完整的学术思想系统,不得不归功于玄奘,在唯识学上奘公是属印度唯识学正统,是我国法相宗的始祖。这在世界佛教史,中国佛教史上,都占极重要的地位。

  至于奘公所传承唯识特色何在,大略有五点:

  1、缘起性空:缘起,就是三自性中的依他起,若依龙树的见解脱,这本是缘起性空的,并没有他的自体性。但唯识者,依他的缘起法不可说空,依他有缘生性,空的只是自然生性,若依他起的心识也空,那唯识不但落入中观的范畴,善恶因果也无从建立了。

  2、赖耶唯妄:赖耶为唯识的中心义,依奘公所传的唯识思想看,它唯识是虚妄杂染的,因赖耶识是生死流传与清净还灭的主体,在众生分上,就不能不说它是虚妄的。印顺导师的虚妄唯识的这一立名,就是根据奘公所传的唯识而安立的。

  3、渐次阶位:从修行证悟说,唯识从不说顿悟圆证,而是说渐次经历几个位次,而后完成无上佛果,如唯识说的资粮、加行、通达、修习、究竟五位可知。

  4、三乘究竟:佛法一向有三乘究竟与一乘究竟的争论,后期的真常唯心系,是主张一乘为究竟然一乘是方便的,奘公的唯识系,是主张三乘究竟一乘方便的,二者刚刚敌体相反。

  5、阐提无性:这与五性一性之别有关,真常者认为唯有一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唯识者分为五性差别,说阐提无佛性,肯定不能成佛。

  以上诸类思想,虽然是玄奘法师所传的唯识特色,但并不是很合乎中国人的胃口,所以在中国经一度发扬后,旋即趋于沉寂。现在是高科技时代,因为唯识学有着严密的组织,非常合乎科学的条理,所以近代也有很多人喜欢研究它,如果真能将其发扬光大,不难住在今日混乱的思想界中,负起领导的作用。

  四、后人对大师功业之赞誉

  由于玄奘在行解上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典范,具有常人罕见的素质,因此不少评论家常常以“超凡”的角度去赞誉他。然而玄奘是一个什么样的伟人、玄奘的精神究竟是什么,迄今仍是众说纷纭。他那种追求理想、不惜身命的精神,鲁建军称之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在中国历史上数经百计的求法僧人中,玄奘的行迹之广阔和成绩之卓越,都超过了他的前人和后断。他是我国佛教优良传统最典型、最圆满的体现者。

  印度的僧人和学者不但赞美他的修持,而且也赞美他对印度佛教和历史所作出的贡献,如印度孟加拉僧伽大会秘书长达摩帕尔说:“玄奘仍然活在每一位印度人的心灵深处,倘若没有他字字珠玑般的著作,我们印度历史就不会完整。”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梁启超说他是“千古之一人”。

  在我国历史上对玄奘的评论莫过于他的同时代弟子道宣律师所作的概括:“听言观行,名实相守;精厉晨昏,计时分业;虔虔不懈,专思法务;言无名利,行绝虚浮;曲识机缘,善通物性;不倨不谄,行藏适时;吐味幽深,辩开疑议。实务代之英贤,乃佛宗之法将矣。”只这寥寥数语,玄奘的高尚人格、学业成就和务实精神已跃然于纸上。

  结束语

  由此从玄奘法师身上,我们看见了大乘菩萨的真实履践精神。他的一生是努力奋斗探索的一生,是不断前进攀登的一生,是艰苦创业的一生,显示中华民族的高贵品质,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大师是一个影响深远的佛教理论家,不畏艰险的旅行家,卓越的翻译大师,舍身生求法的典型,名副其实的中印友好的化身,因此大师的千秋伟业将永远铭刻在世界人民的心里。总之,他的一生体现了中华民族千古不朽的中华魂!

  参考书目:

  1、《巨赞集》黄夏年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三者版

  2、《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编 知识出版社会版1982年8月第1版

  3、《中国佛教十大奇僧》王仲尧著 安微人民出版社

  4、《玄奘大师研究》张曼涛主编 大乘文化出版社

  5、《闽南佛学院学报》1993年第一期

  

《西天取经的文化使者——玄奘(常学)》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