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玄奘故裏行(妙華法師)

  玄奘故裏行

  妙華

  一部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被搬上銀幕之際,唐僧的形象家喻戶曉。反而,很少有人知曉曆史上唐代高僧玄奘。玄奘故裏之行,使我更加緬懷和敬仰這位高僧,由此誘發出泉湧般的情思。

  唐僧寺的一位老居士殷勤地領我們前去拜谒玄奘墓。玄奘墓位于唐僧寺西北匕約200米處,和邙北塬地其它古螺一樣,墓螺呈覆鬥形,周圍遍植桂叢,生機盎然。墓前有碑,正面篆書“聲震五印”,背面爲“譽滿中華”。碑身正面刻“大唐叁藏法師玄奘之墓”,碑陰刻玄奘傳記。我聯想起這位以60歲高齡立志徒步西天取經,從長安出發,經甘肅武威出敦煌,越流沙,途經一百叁十余國,曆盡風沙雪霜,終于到達佛國印度,並在那爛陀寺的無礙辯才,舌卷殘雲。五印度十八國國王,叁千余名佛徒,千名婆羅門徒,均被玄奘精辟的論議所折服,榮獲“大乘天”的殊榮,又毅然謝絕五印國王的挽留,決然返回闊別十七載的祖國。共計行程五萬裏,帶回經律論五百二十夾,共計六百五十七部。先後譯經七十五部,一千叁百叁十五卷,《大唐西域記》這部十二卷自傳體的遊記,不但記錄了沿途一百叁十余國的風物人情,而且描述了 “以白骨爲標”,夜遇強盜豺狼,軟禁宮室,財色誘惑等使人抹淚扼腕的事迹。

  徐霞客徒步東南以血淚寫就了 《徐霞客遊記》.而玄奘跋涉西域以生命譜寫了《西域記》,其作品的文化曆史價值不待言,其精神信仰卻激勵著有志者。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圓寂于陝西長安玉華寺。他的頭顱骨曾一度流落日本國,轉經臺灣,幾經轉輾,現供奉于江蘇南京靈谷寺。西安古城的標志大雁塔,便是當年玄奘藏供經典的地方。

  玄奘的生平事迹,保存在《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 《續高僧傳》、 《大唐故叁藏玄奘法師行狀》 中。

  引路的老居士說,相傳清代光緒年間,這處墓地還比較完好,規模較大,還有十余座墓銘。他(玄奘)活著的時候爲西天取經曆盡磨難,死後也曆經劫難。東南亞佛教徒和文化名人前來拜祭,無不在默哀中歎息。

  玄奘祖居洛州(今洛陽)遊仙鄉,控鶴裏,鳳凰谷,陳村,現陳河村。陳河村略呈東西走向,玄奘故居位于村子正中,座北朝南,現保存有玄奘塑像,畫像碑,大唐叁藏聖教序碑,以及由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題書的“玄奘故裏”碑等。陳家古宅現存古井一口,井旁古槐樹,皂角樹相抱生長。相傳玄獎自幼飲此井水,智慧早開,終成一代偉人。當地群衆奉爲神水,可治百病,十分靈驗。因此,經常不斷有外地人不遠千裏來求神水。

  修複後的玄奘故裏,座北朝南,占地六畝是一座古色古香,幽美雅靜的院落。建築包括大門、過廳、後堂及東西廂房,由南向北,布局巧妙,錯落有致。名花佳樹,石桌石凳,體現了隋唐時期中國農家傳統住宅建築的風格。

  玄奘,俗姓陳名棉。祖輩曆有官任。其父陳慧,曾任江陵縣令。母、宋氏,隋代洛陽長史宋欽之女。陳慧夫婦生有四子一女。陳棉(玄奘)在諸子中排行第四。

  出家前的陳棉,是——個聰明、有教養的孩子,“備通經典,愛古尚賢”、“非雅正之籍不觀”、“非聖哲之風不習”,“雖鍾鼓嘈贊于通衢,百戲叫歌于闾巷,仕女芸蘋,亦未嘗出也”。

  出家後的玄奘曾于二兄長捷法師 (陳素) 同住洛陽淨土寺,後遊曆陝西、四川遍訪名師,有感于漢傳佛教的不完備,而發願西行求法。

  傳說,玄奘西天取經,一去十幾年杏無音信,其母思子心切,每到夜闌人靜,月上中天,便常常在村外河旁,燃一柱幽香,雙手合什,遙望西天,默默爲遠行天涯的兒子祈禱,直到她離開人間。 當地父老說,馬蹄泉就是當年玄奘母親燒香祈禱之處。參訪完玄奘故裏,坐在場院大槐樹下小歇,有老農指著幾個光著腚,怯生生望著我們的幾個童孩說,他們是玄奘五十幾代孫。我即不想追問什麼,也不去多想,只默視玄奘故裏的父老鄉親能珍惜這塊養育過一代偉人的故土,也祝願他們在風雨飄搖的歲月裏智慧解月兌的生活。

  返回時,天空布滿鉛雲,天空深處,傳來隱隱雷聲。和去參觀少林寺的同仁們談起玄奘西行求法事迹和參訪玄奘故裏的見聞,他們後悔只因一念之差,而當面錯過參訪賢聖的機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