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上冊) 五 安忍品▪P4

  ..續本文上一頁相隔遙。”

  斑足羅刹此時已是歡喜難言,他恭恭敬敬對王子說:“你爲我傳授四偈,我欲供養你四種殊勝以報傳法之恩,不知你欲何求?”王子正色答言:“你幹盡傷天害理之事,連我也被拖累受羁絆,你所積善根全爲顛倒錯亂,又怎能對別人行四種殊勝供養?即便我開許你可對我行殊勝供養,但你從內心來說就不喜布施,你還是免談什麼供養不供養吧。”

  羅刹聽後羞愧難當,他低頭說道:“你無需擔心,我現在連自己性命都可以舍棄,我定能供養你最殊勝之物,請你務必接納。”王子看時機已到,就對他說:“你既然願意供養,那就自此之後,一定不得妄語,還得斷除殺害衆生之惡習,且需釋放所有被關押之人,並戒斷啖食人肉之醜陋習性,以此爲四種殊勝供養,我方才可以接受。”

  羅刹面露爲難、痛苦之色道:“前叁項要求我都可以做到,只是第四條能否替換一下,因我實在難以做到。我不食人肉根本無法生存,這一點想必你以前就已了知。”王子進一步剌激他說:“我就說過你根本不可能供養我四種殊勝,若不能戒除食人肉習氣,不妄語、不殺生等項又怎能落實?你剛剛還信誓旦旦說可舍棄生命對我行四種殊勝布施,現在看來豈不又成空話?”

  羅刹爲自己辯解說:“我現已舍棄王位,于森林中感受種種痛苦,又遠離正法,衆人圍繞我而起之謠言可謂四處飛揚。此種境況下,我怎能舍棄最後一條生存之道?因我已無任何可依靠處。”

  王子因勢利導說:“你確確實實已將佛法、王位、名譽、安樂盡皆失毀,而所有這些根源全在于你自己貪食人肉。既然如此,那又有何難舍之處?你必須戒除這食人肉劣習。你以前也曾享有王位,後正因吃人肉而成食人羅刹,此乃你自己未調伏自心所致。你從現在起就應力爭趨入不違佛法、世間法之光明正道。”

  經王子如此循循善誘之教導後,羅刹終于拜倒在王子腳下頂禮忏悔,又發誓願再不吞食人肉,並落實釋放被關押之人等各項要求。

  月亮王子來到被關押王子所居山洞中,衆人都爲自己能獲解脫而歡欣鼓舞。王子又要求他們勿損害羅刹,在安慰他們時又讓他們發願。從山洞中獲得釋放後,五百名王子就將斑足羅刹護送回國,並讓他繼承王位。從此以後,斑足國王以正法主持國政,衆多王子都歡喜承侍他。也有一些王子于其它國家中登上王位。

  當時之月亮王子即爲後來之釋迦牟尼佛;當時之斑足羅刹即爲後來之指鬘比丘。任何人如果遇到大正士都能獲取極大利益,因正士乃按諸聖者教言行事,他總以善巧方便利益衆生。即便他遭遇再大困境也能安忍不動,遇到再大痛苦也不失毀正法,永遠都能以穩固信心、不退轉地利益自他事業。思維這些道理,人們理應對佛法功德生起恭敬心。

  碧綠不生嗔恨

  久遠之前,鹿野苑中由梵施國王主持國政,當時舉國上下人人快樂圓滿。梵施王有一婆羅門大臣,此大臣有一子名碧綠,精通十八種學問,且素具信心與善心,恒喜自利利他,對父母雙親亦非常恭敬、孝順,此碧綠即爲後來之釋迦牟尼佛。

  婆羅門夫婦年老之後,兩人眼睛均已接近失明狀態。他們對梵施王請求道:“我們現已年邁,請國王將碧綠扶植爲大臣,我們二人欲前往森林中苦行。”國王答應了他倆請求:“他可以當我大臣。”但碧綠得知後卻表示根本不欲在王宮爲官,他說:“我看到可憐、衰老父母無人照顧,就下決心要到森林中承侍二老。”碧綠于是就像吐唾沫一般舍棄舒適家園,前往寂靜地安住下來。

  他每天早起之後就給父母供養好牙木,又用清水承侍他們洗漱,再做火供等上供下施,稍事休整,便上山采集水果、野菜。從山中回來時,就把水果、樹根及涼水帶來供養父母,自己則于另一僻靜地開始坐禅,每日生活均以此種方式度過。

  其後有一日早上起床後,碧綠在父母腳下頂禮後便向他們訴說了自己昨晚夢境:“昨晚我夢到一毒蛇啖食我軀體,在用黑繩捆綁我之後又將我帶往南方。如此可怕夢境令孩兒心生懷疑,這是否意味著我要離開上師(指父親)?會不會出現這等可怕違緣?”

  父母好言安慰他一番,碧綠在面向太陽誦過經文後,就又拿著水罐上山挑水。

  此時梵施國王正好因打獵而來至苦行森林,國王在森林中聽聞到一陣雜沓腳步聲,但又未發現發出聲音者到底是何種生靈,只是隱約聽聞到水罐與腳步交錯零亂聲,國王以爲有野獸出沒,便向發出聲音地方急忙射出一只毒箭,結果這只箭巧恰射中碧綠心窩。碧綠被射中要害後當即倒地,但他此刻心中所挂念者根本不是自己痛苦,而是年邁父母。碧綠內心難過不已,他悲傷說道:“一人射來之毒箭已將我刺傷,我之身根已經毀壞。不僅是我,父母與我已全部被這只毒箭射死。”

  梵施王聽到聲音急忙趕上前去打探,他發現是碧綠中箭後便不解問道:“一只箭怎會射殺叁人?”碧綠向他解釋說:“若我被射死,我那可憐的失明雙親亦會因我而亡。”梵施王聽到後十分害怕,他滿懷內疚道歉說:“婆羅門子都是我錯!我不知你在這裏就隨便亂射,結果弄成現在這種狀況。求你勸阻你父母,讓他們千萬不要咒罵我。”

  碧綠則以恭敬心安慰國王說:“對你這樣具有慈心、又對衆生具有悲心、且持有今生來世存在之正見的國王,我定會使父母不咒罵你。我只希望國王能將這罐水替我送至我父親上師那裏,告訴他們此爲我最後一次爲他們打來洗腳水,請代我以我所用之語言在他們腳下頂禮,告訴他們說我們叁人可能即將于不久之將來分離。”

  國王馬上拿起水罐前往碧綠父母所在地,此時四方非人開始阻撓、擾亂國王。

  而碧綠之失明父母則正在家中焦急等待。父親說:“碧綠孩兒出去後可能呆在湖邊,但他爲何耽擱如此長之時間還不歸來?”母親也憂心如焚:“遍滿蓮花之湖泊有衆多天鵝、野獸,他們可能在一起戲耍、生活。”此時國王已來至家門口,碧綠父母聽到腳步聲後誤以爲孩兒已經歸來,父親就興奮不已又略帶責備地說道:“我那可愛非常之碧綠已經回家,不過你父母實在太過可憐,我們已饑餓難耐,不知你爲何要在外面耽誤那麼久?”

  國王聞聽之後非常難過,他慚愧、惶恐說道:“我不是碧綠,我乃國王。”碧綠父母聽到後急忙熱情迎接:“國王來了那更好,快請坐,不知你現在一切可好?碧綠到山上采摘水果、兼挑水去了,他很快就會回來。我家碧綠真正是具有衆多功德之人,他心地善良、本性慈悲,正因他慈悲力感召,這裏才有衆多野獸、飛禽自在生活。”

  國王實在難以繼續聽聞下去,他便淚流滿面在碧綠父母腳下頂禮,並用顫抖聲音說道:“你們心愛兒子已在森林中被箭射中心窩,可能馬上就會離開人間,生命垂危、系于一發。這罐水是他最後一次供養你二老洗腳之用。”碧綠父母聽到這可怕、悲慘消息後立即昏倒在地,國王急忙給他們澆灑涼水,他們才清醒過來。二人痛哭哀號道:“大國王,如他死去,我們也會隨之而亡。無論如何,請你將我們帶往他中箭之地,他未死之前,我們一定要親手撫摸愛子。”

  國王于是將兩位老人帶往碧綠那裏,到達之後,碧綠已氣息奄奄。父母撫摸著兒子身體控訴道:“是誰如砍斷好樹良木一般將我們心愛兒子殺害?”國王在他們腳下頂禮忏悔道:“我真乃罪孽深重,是我到森林中去後,以箭將他射成這樣。”

  父母悲痛哭泣,他們邊祈禱邊說谛實語道:“好兒子,願以你對父母承侍孝養之功德、對天尊進行火供之功德,熄滅這毒箭所造成之毒害。”

  此時帝釋天天界震動,帝釋天爲觀察原因便開始察看,結果得知是賢劫中之大菩薩因心間中毒箭而生痛苦。帝釋天知道後就馬上降臨人間,用天人甘露爲碧綠進行加持。最終,以碧綠父母真實語之力,再加帝釋天所獻甘露,碧綠疼痛當下全部消除。他的傷口很快愈合,毒性也隨即消失,終于解脫一切痛苦。

  碧綠不僅長時間承侍父母,大尊者在感受如是難忍痛苦時,對他人也無半點嗔恨心,始終都能以穩固之慈悲心對待。

  仁慈熊貓

  釋迦牟尼佛曾有一世轉生爲一只熊貓住于山洞中。一次,當地有一貧苦人至山中砍柴,不料當日卻遭遇狂風暴雨,整個大地都被大雨澆透。此人慌不擇路跑到山洞中避雨時,看見熊貓在洞裏便恐懼異常。他正准備逃跑,熊貓則急忙安慰他平靜下來,並用自身體溫溫暖他,又爲他取來水果、野菜充饑。

  暴風雨之災持續七日,這期間,此人一直受到熊貓精心照料與保護。第八日時雨過天晴,貧苦人吃罷水果就欲返家。臨行前他對熊貓說道:“你對我恩重如山,我該如何報答?”熊貓只是叮咛他說:“切勿對別人提起我居住于此地之事,以此報恩已足夠矣。”此人答應道:“我一定照辦”,隨即就在頂禮後離開山洞。

  回家後親友均感詫異萬分,他們紛紛議論道:“大批飛禽走獸都死于此次水災,你何能沖破巨大困難安全返回?”他便將此番曆險經過全部向衆人坦白。大家聽後急切問道:“此熊貓到底在何處?你能否帶我們到其山洞巡視?”此人猶豫說道:“我不欲再前往山林。”衆人卻慫恿他說:“如你帶我們前去,我們殺死那只熊貓後,可將叁分之二份熊貓肉送你。”經不住此等誘惑,這人最終便向衆人指點了熊貓所在山洞。

  這群人趕上山來,用煙將熊貓熏死。熊貓死時雖感受巨大痛苦,但它未生起絲毫後悔及嗔恨心,它深知此乃自己前世業力所致,于是就在平和心態中安然離世。衆人則將叁分之二熊貓肉送與這忘恩負義之人,而當他正准備接收時,兩手卻突然掉落于地。其他獵人目睹之後均感恐懼,他們放棄自己所應得份額,全都匆匆逃跑而去。

  梵施王與一些對此事深感稀有之人後來全部來到現場,他們將熊貓皮帶往一間寺院,並將前後經過告訴僧衆。寺中有一阿羅漢比丘感慨說道:“這哪裏是熊貓,分明是賢劫中大菩薩,我們實在應對之行供養。”

  國王與眷…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上冊) 五 安忍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