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屬後將熊貓屍體火化,並在此地爲之建造遺塔,且以寶傘等物做各種裝飾,長期對其供養。最後,所有與它結緣之衆生全部趨入善趣。
另外,有一貧窮之人爲賣木材而到森林中砍柴,當時釋迦牟尼佛也轉生爲一熊貓住于此森林中一山洞裏。砍柴人在被老虎追趕、走投無路之時,無意中爬上樹幹,恰巧熊貓亦蹲踞其上。樵夫見之恐懼頓生,而熊貓則將他慈悲拉向自己懷中,好生撫慰一番。
餓虎貪著其食,它告訴熊貓說:“大尊者,這黑頭惡人乃忘恩負義之徒,你應將之抛下。”它邊說邊因貪嗜血腥而一直徘徊于樹下。
熊貓後來告訴樵夫說;“我現今稍感疲憊,你來巡視、監看片刻,我欲小憩一會。”因熊貓一直辛勤照料樵夫,此時則因太過勞累而很快沈沈睡去。老虎趁機對樵夫說道:“你爲何要苦守此處?不如將熊貓扔下,這樣我食畢熊貓就可離開此地,那時你亦可自由離去。”
毫無悲心之樵夫想到:我一直居于樹上也不是解決問題之道,幹脆扔下熊貓以圖自保。想及此,他便將熊貓從樹上抛下。熊貓墜落過程中,嘴裏一直嘀咕十個左右、不大清楚之言詞,落地之後便被餓虎吞食。
樵夫聽到熊貓喃喃自語之後,總感覺熊貓好似在向自己說話一般,他便一直將此事系挂于心。結果他越思慮越理不出頭緒,以致漸漸神志不清、頭腦恍惚起來。他開始終日四處漂蕩,口中不斷重複熊貓落地時所發音聲,就這麼邊走邊說、一路絮叨不止。親友們逮著他時,他也經常向他們唠叨這類令衆人不明所以之言詞。衆人便向看相者、密咒士、比丘、婆羅門等人廣泛探問原因,但他們也都衆說紛纭、莫衷一是。
鹿野苑附近森林中,住有一具五神通之仙人,親友就將此人帶往仙人面前。仙人最終道出此中原委:“這人本性實爲凶惡,此惡人竟將對他功德利益最大之大菩薩抛至老虎眼前。大尊者本欲爲此人傳法,但他卻將尊者突然扔下。尊者原想爲他傳授十偈,結果只來得及念出每偈頭一字,此人所絮叨者正是這些每偈首字之集合。”仙人弟子聞言便問:“上師,你能否爲我等宣說這十偈內容?”仙人便將十偈完整宣說道:
“第一偈:悲哉此世間,非法實恐怖,惡劣狡詐者,竟敢害密友。第二偈:若殺自密友,恒時不得樂,坐于坐墊上,行住等皆苦。第叁偈:尊者以悲心,低聲殷殷道,惡劣之衆生,定遭燃燒痛。第四偈:汝造大惡業,來世受劇痛,以此痛苦因,何能享安樂?第五偈:極惡劣衆生,墮號叫地獄,感受猛烈苦,大聲慘哀號。第六偈:業力深重者,無惡不能做,所做惡事中,竟有殺友者。第七偈:汝已壞正法,自心不善良,對熊貓與虎,所做應能憶。第八偈:愚者對好友,忘恩不報答,即生殺害之,未來定受報。第九偈:汝遇老虎怖,我長時護汝,睡時亦衛護,汝無法行之。第十偈:說法上師語,害友過失大,惡人汝死後,定會墮地獄。”
當時之熊貓即爲後來之釋迦牟尼佛,樵夫即爲後來之提婆達多。
大尊者變爲旁生時,遇如是苦難亦不忘宣說佛法,對衆生開示正道、非道道理;成佛之後,宣講佛法之行持就更不用多說。我們明了釋迦牟尼佛如是功德後,應對佛祖從內心生起恭敬心。
知恩圖報與忘恩負義
久遠之前,梵施國王當政時,有一人砍柴遇獅子追趕,逃跑之中落一深坑中,獅子因緊逼不舍,結果也同落坑塹。當時有一毒蛇正追趕一只老鼠,而鹞鷹又在蛇後窮追不舍,最終叁只動物也跌落坑中。正當他們欲以嗔恨心互相殘害時,獅子首先說道:“以我能力,我本可將你們統統殺死。但我們現在都遭遇痛苦困境,實不應再互相損害,大家理當團結和合。”
此時有一獵人恰好路過此處,他隨隨便便向坑裏瞥上一眼,坑中衆生立刻以可憐語氣向他尋求庇護。獵人立即將獅子從坑中首先救出,獅子被救後于獵人腳下頂禮說道:“我定會報答你救命恩德,不過你最好勿救砍柴人,他絕不會報答你相救之恩。”獅子說完即轉身離開,而獵人又將剩余衆生全部一一救出。
獅子隨後捕殺到一只野獸,就將屍體供養給獵人以爲答謝。
後有一日,梵施國王與王妃一起前往樂園賞玩,梵施王玩樂當中先行睡下休息,而衆王妃則將裝飾品拿出後自行遊曆起來。結果鹞鷹將珠寶全部銜走,以之奉獻與獵人以報答恩德。王妃們丟失飾品後連忙將之呈報國王,國王急令大臣負責調查出誰是元凶。從坑中被救上之人明白獵人身上攜有珍寶,于是便急忙向國王告發。國王抓獲獵人後問道:“是你偷走王妃所戴飾品?”
獵人就將前後經過完整講述一番,同時又將珍寶交還國王,而砍柴人最終還是把獵人送進監獄。老鼠知道後就對毒蛇說:“我們好朋友獵人正被罪惡樵夫陷害,他已被關進監牢。”毒蛇就溜進監獄告訴獵人道:“我今日欲咬國王身體,我先教你一解毒藥方與一句咒語,到時你即可憑此治愈國王被咬傷之處。”然後毒蛇就咬了國王數口。
獵人則依毒蛇所傳咒語與藥方治好國王蛇傷,國王便將之釋放,還贈與他大量財富。
旁生亦如是知恩報恩,而有些惡人卻忘恩負義,此種行爲真值得譴責。
釋迦牟尼佛如是變爲獵人時,忘恩負義者即爲後來之提婆達多。現在釋迦牟尼成佛時,他依舊恩將仇報,但世尊依然像對待兒子羅睺羅那樣慈愛待他。
此外,《律本事》中尚有老鼠、毒蛇、吐寶鼠之公案。
另外,久遠之前有一賣花之人,采花花園位于河對岸,每日均需過河采集花朵。一次,他于河中撿到被水沖走的一個芒果,就將之送給國王衛兵。衛兵又將之送與國王,國王又再送與王妃。王妃食之感覺味道非常鮮美,便向國王請求說:“望國王能時時賜我此等水果。”
國王就問侍衛:“你從何處得到此果?”如此一一詢問下來,最後問到賣花者。賣花人講明情況後,國王要求他務必再找到這種果實。國王命令他不敢不聽從,自此之後,此人就准備好口糧沿河水一路找尋而去。
走過很遠之地,他發現一山上有芒果樹,但因此山陡峭,除了猴子外,無上敢攀。他爲找到芒果,前後耽擱很長時間,已將口糧用盡,此時他想到:如再呆下去,我會困死于此,看來還得攀上懸崖。然後他就手抓岩石奮力向上攀登。結果芒果未得,人倒先墜深淵。
當時釋迦牟尼佛變爲一只猴王住于此山,看見有人墜崖後便欲搭救。它先試擡一塊與落崖之人身量大小相差無幾之石頭,結果發現尚能擡動,然後它就將此人從深淵中救出。此刻它已非常疲憊,便用人言詢問他爲何來此。賣花者向其敘述經過、原委,猴王對其爲找芒果而遭遇之痛苦艱辛深爲同情,便不顧自己勞累,又躍上芒果樹去采摘果實。它讓這人先食用一些芒果,又將很多芒果爲其裝入袋中。
此時猴王已精疲力盡,而它對任何衆生都非常信任,于是它便在賣花者面前休息起來,臨睡前還叮咛他道:“我已非常疲累,欲在你面前休息片刻,請替我巡視一番。”說完猴王就睡著了。
賣花人卻想:我口糧已用盡,而袋中芒果又爲供養王妃之用,若食之如何向國王交代?不如殺死這猴子,以它身肉當作口糧。想畢,這毫無慈悲心、亦不顧來世果報之惡人,就用大石塊壓死了猴王。
此時諸天人則宣說道:“若爲真朋友,利他且報恩,惡人全不記,別人之恩德。”
當時之采花人即爲後來之提婆達多,他對猴王不知報恩,在釋迦牟尼成佛後同樣不知報恩。但釋迦牟尼佛過去就如待兒子一般對他,成佛後就更不必多說。
久遠之前,釋迦牟尼佛又曾轉生爲森林中棲息于懸崖峭壁上的一只猴子。當時有一人爲找尋水果而迷路入此山中,他爬上樹幹采摘水果時不慎掉入萬丈深淵,雖僥幸未摔死但因遍體鱗傷而疼痛難忍,他一陣陣發出淒厲哀號、痛苦呻吟。猴子聞訊趕來後先爲他送上水果,然後又試擡起一塊與墮崖者身量基本相當之石塊。發現自己尚能搬動此人時,猴子便拼盡全力將他救出深淵。結果因精疲力竭,猴子放下他不久,自己就于大磐石上進入睡夢。
此愚癡之人盡管已答應替猴子巡視,但他看到猴子沈睡模樣後又打起歪主意:我要離開此地必得攜帶足夠口糧,不如將此猴殺死充作糧食。不過猴兒太過靈俐,它醒時我肯定無法取其性命,幹脆趁它熟睡時將它擊殺。想到這,他便搬起一塊大石頭向猴子砸去。
結果石塊只稍微接觸到猴子皮毛,並未將猴子砸死。猴子從睡夢中驚醒後,連驚帶怕跳到別處。那人看見後頓時傻眼呆望,一時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猴子眼見四下無人,心中明白剛才定是這人所爲無疑,但它首先所系挂者根本不是自己痛苦、安危,反而對行凶者生起悲心。它心中想到:這些不知報恩、反而還要造惡之人,實在太過可憐。想及此,猴子便流出大悲淚水。它對被救者說:“你生而爲人卻居然做出這等惡行,到底有何利益、功用?若我有損害你利益之處,你盡可用各種方法對付我;但你卻如此行事,以致毀壞今生來世善根,此等作爲到底值不值得?不過如我現在不將你送出山,你根本就無法走出這危險森林。”猴子最終將其護送至城市邊緣,爲他指明道路後,勸說他以後再勿造作惡業,然後才離開此人、返回森林。
這人後來以造惡果報現前而罹患麻風病,身相竟如食肉魔鬼般醜陋,無論前往何處都被衆人趕走。他最後只能躲進一森林中,有獵人見到後便尋問他何以致此?他便向其詳述自己因無慈悲心而致如此境地之經過。
又釋迦牟尼佛久遠之前曾轉生爲一只雌燕,它所居之地有一獸中之王——獅子。獅子有一次食肉時,恰好被骨刺刺中嘴唇、痛苦萬分。燕子向它尋問原委,同時也看見獅子口中骨頭正卡在那裏。燕子便趁獅子睡著時探身其中爲它取出骨頭,然後對它說道:“你爲獸王,將來肯定有能力報恩,方便時請多多饒益我。”獅子滿口答應下來。
這只雌燕後被鹞鷹抓獲,然僥幸又從其爪下逃脫。饑餓難耐時,恰逢獅子剛剛捕殺到一只野獸。眼見獅子正狼…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上冊) 五 安忍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