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上冊) 五 安忍品▪P6

  ..續本文上一頁吞虎咽,饑腸辘辘之燕子便向獅子討要肉食。誰料獅子不但不給,反而惡狠狠說道:“你當初能從我凶殘利牙下活著出來,皆是我對你施恩所致,現在還來要什麼肉食?”燕子聽罷無奈說道:“墮入大海不可救,夢中希求無所得,忘恩者前去索取,空耗力氣無意義。”說完就傷心飛走,不過心裏卻並未因此而對獅子生起憎恨及煩惱心。

  當時之獅子即爲後來之提婆達多。

  此外,久遠之前,有四位王子娶有四位王妃。後因他們輕毀國王而被驅逐出境,四王子便帶著王妃離開故土前往一偏僻地方。路途中因衆人將口糧耗盡,幾位王子便商議道:“我們現已糧盡水絕,不如幹脆將我們妻子依次殺而食之,吃掉她們才能走出此地,就將她們身肉作我們口糧吧。”

  四王子中有一薩嘎王子,他本爲一甯舍生命亦不殺害其他衆生之人。聽到其他王子如此議論,他便想帶自己妻子逃離此處。念頭剛生,他便當機立斷帶著妻子踏上逃跑之路。

  一路走來已無吃無喝,妻子有氣無力說道:“我已體力難支,可能馬上就會餓死。”王子聞言心中暗想:我定要救其性命,不讓她死去。想畢就將自己大腿肉割下喂與妻子,又割破手腕脈管令其喝足自身鮮血。

  待她體力恢複後,二人就居住于一山腳下,以淨水、水果等飲食享受清淨生活。

  山下有條河流蜿蜒而過,河中有一盜匪整日淒慘哀號,因他遭受刑罰,手腳均已被砍斷。被人扔進河中後僥幸大難不死,但因痛不欲生故而放聲慘叫。

  王子聽到後心生悲意,他將盜匪從水中救出後,匪徒便將自己境遇向王子滔滔傾訴。王子就日日以水果、野菜精心調養盜匪身體,後又將照顧此人之責任交與妻子。在二人調養下,盜匪身體漸漸複元,王子對他非常關心,經常與他互相交談,詢問他身體狀況。

  因大尊者從本性說來就無多少粗大且猛厲之貪欲,故而除偶爾與妻子行不淨行外,王子從不沈溺于情欲。因大尊者威力感召,當地野菜、水果生長茂盛,且富有營養。這幾人享用後,盜匪和王妃便日益滋生出貪心。王妃對這位手腳已成殘疾之人似乎多少産生些愛慕之意,她有一日竟欲令其與自己行不淨行。盜匪不安回絕道:“你丈夫將我從死亡邊緣救出,如我對你有不軌舉動,他定會將我殺死。”而王妃則一直再叁慫恿、請求,最終因自煩惱難以調伏,盜匪便與王妃做下不淨行。

  孰料王妃竟因此而貪心大長,盜匪一直想讓王妃回到王子身邊,但王妃無論如何也不願回去。殘疾盜匪對王妃說道:“所有仇恨中,因女人而起之感情上的仇恨最強烈。我們如此行爲不軌,後果恐怕不堪設想。”王妃亦覺此人所說言之有理,但在貪心鼓蕩下,王妃還欲爲發泄貪欲另覓途徑。

  一日,王妃上山後便用衣服蒙住頭,睡在王子來回必經之路上。王子看她以衣裹頭,便爲其拿來水果,同時問她原委。王子妻子此刻撒謊道:“我今日頭痛欲裂、痛苦萬分。”王子急忙問她有甚良藥可治愈,王妃回答說:“我曾見崖窠內有一石蕊,以前我頭痛時,醫生說石蕊對治愈頭痛有利益,得到它就能治好頭痛頑疾。”王子急忙說:“既然石蕊能治愈頭痛,那我們就快去尋找。”

  這女人就以詐行將王子吊在繩子上,自己則拉住繩子一端將王子慢慢向崖窠放下去。結果至一定高度、快要接近石蕊時,她突然松開繩子,王子立刻墜入河流中。

  王子後被水流沖至另一國家,當地國王雖已去世,但卻無太子繼承王位。衆大臣便商議道:“具有福德之人才能繼承王位。”衆人便去一婆羅門看相者那裏尋問,看相者即通過占蔔看到薩嘎王子正處于其國之中,薩嘎王子似乎顯現爲整個國家之莊嚴一般。婆羅門看相者馬上了知此人乃有福德之人,于是便將詳細情況告訴諸位大臣,讓他們迎請此人當國王。

  王子隨即當上這個國家之新國王,登上王位後,衆大臣、其他國家國王、富裕之人等等都將各自以珍寶裝飾之女兒一一送來,請求能作國王王妃。但國王已對女人心生厭煩,他一個都未接受,並一直對女人持輕毀態度。

  那忘恩負義之王妃在將丈夫摔下河中後,當地野菜、水果等食物便日漸萎縮。王妃與殘疾盜匪因饑餓所迫便到別處謀生。王妃身背殘疾者到處漂泊,後至一路口時,有人問她:“你背上是何人?”她回答說:“我背著我丈夫,對自己丈夫我一直如是精心照料。”二人不管走到哪裏,衆人都多少給他們一些布施。兩人後來也漂落到王子當國王之地,有人看到一女人背著丈夫深覺稀有,便常常圍觀,且議論道:“我們國王輕毀所有女人,大概是未見到對自己丈夫如此疼愛之女人所致。”

  此種議論漸漸傳至王宮,國王便對手下說道:“如真有這種女人,請將她帶過來。”于是二人就被帶至國王面前。國王一見不覺微笑說道:“食我大腿肉,喝我身上血,現背殘疾者,真愛丈夫否?爲采集石蕊,將我抛下山,又背殘疾者,汝真愛丈夫?”國王說完後,女人羞愧地低下頭。

  大臣不解此中緣由,國王就向他們解釋一番,大臣聽罷就用粗重言詞將二人驅出城門。

  當時之薩嘎王子即爲後來之釋迦牟尼佛;當時之王妃即爲後來之提婆達多。

  善願惡誓

  久遠之前,在大海邊住有一雙頭共命鳥,它們共用一個軀體,卻長有二首。一只名爲有法,一只名爲非法。有次當非法睡著時,有法在巡視中撿到一甘露果。有法想到:是叫醒非法一起享用,還是我獨自吞下?既然我倆共用一個軀體,幹脆我就將之食用,反正都爲滋養共同身軀。有法便未叫醒非法,自己獨自吃完甘露果。

  非法醒來後知道甘露果已被有法吃掉,因有法打嗝時呼出陣陣甘露果氣味,非法氣憤問道:“爲何打嗝?”有法回答說:“我吃了甘露果。”非法緊追不舍:“你從何處得來?有法向非法講述了全部經過,非法聽後憤怒異常,它說道:“我以後也會仿效你如此行事。”

  後有一次當有法睡著時,非法看到水中漂來一只水果,它不知有毒便將之吞下,結果立即昏死過去。

  神志不清時,非法發願道:“生生世世但願我都能將有法殺死,並且永遠與它對立、成爲它怨敵。”而有法則發願說:“無論我轉生何處,願我生生世世都能以慈悲心對待非法。”

  當時之有法即爲後來之釋迦牟尼佛;當時之非法即爲後來之提婆達多。其它經論中所述雙頭天鵝之故事也與此公案大致相同。

  此外,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爲一後成詩學家之漁夫之子;他還曾轉生爲日輪國王、珍寶師、施主之子、婆羅門之子等,而提婆達多也常常轉生爲與釋迦牟尼佛同一種姓之衆生,他對釋迦牟尼佛製造違緣、挑起爭鬥之情況,在《律本事》第一百零叁回中有詳細記載。

  安忍求和

  釋迦牟尼佛轉生爲東勝身洲一國王時,當時有個梵施王因不具備如身洲王一般威力,故而常常對他所擁有之榮華富貴生起嫉妒心與嗔心,而身洲國王則一直以慈悲心愛戴他。有次梵施王率四種軍隊向身洲王大舉進犯,身洲王本來擁有強大力量,但他不欲將梵施王及其軍隊當作怨敵,于是就在二由旬半之地陳設各種裝飾、飲食率臣民齊來迎接梵施王。梵施王看到後自然從內心遠離嗔恨之意,且對身洲生起歡喜心。他暗自想到:身洲王既如此待我,我還是撤軍爲好。

  于是他便來到身洲王面前,身洲王將他帶往王宮,供養他食物、滿足他所需,並說道:“梵施王請寬恕我,我恒常對你恭敬,我欲成你誠摯友,請多慈悲關照我。”梵施王則回應說:“你張安忍弓,手執功德箭,壞我傲慢心,摧毀我嗔恨。”兩人關系自此更勝從前,梵施王後回到自己國家。

  又釋迦牟尼佛曾爲具親國王,有一名爲凶天之國王對他心生怨恨,便糾集起軍隊妄圖搶奪具親國王王位。具親召集諸位大臣商量對策,有大臣說:“我們理應勇敢應戰。”也有大臣言:“我們還是送其財物以求和爲貴。”還有大臣說:“最好讓大臣出面解決。”另有部分人說:“應率軍抗擊。”此時有一長官名水天者,財富圓滿無缺,他出于善良心願說道:“我願獻出自己資財,國王可以之派人前去勸說凶天國王。”

  具親最終采納水天所提建議,他便派人攜帶禮物送往凶天國王處,但此舉並未製止凶天出兵企圖。具親又令人傳信給凶天:“我們分別擁有各自國家,本該好好保護自己國家領土、臣民,隨意享用本國資財與種種妙欲。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而已,已具足衣食、臥具、妻子等生活內容後應知足無求。有智之士豈能互相爭鬥?有人已具有金銀財富仍不知餍足,如此斂財除致增上貪心外又有何真正利益?好朋友,你應仔細、審慎考慮,切勿挑起我們兩國之間發生戰爭,智者實在應該少欲知足、清淨常樂。”具親如是勸告,但凶天仍不放棄進攻計劃,他給具親去信說道:“無論如何我都要與你宣戰,我定要殺死你,你之王位必須歸我所有!若我戰死,則我所擁有之國家亦可奉獻與你。”

  具親清楚了知若對世間任何事物生貪心都必感召痛苦,如國家需衆生犧牲財物、若無國家則也無需衆生資財的話,具親甘願舍棄王位。于是他便丟下煩惱之源——王位,出家爲道、苦修四梵住,並終在死後轉生梵天天界。

  又無數不可思議劫之前,普見如來出世說法。當其教法步入形象期時,印度鹿野苑有一具智、品行高潔之國王正統治六十小國。王子名爲安忍,也即後來之釋迦牟尼佛。安忍性喜布施,恒時具有強烈慈心悲意。

  當時國王手下有六位狡詐大臣,經常莫名其妙懲罰無罪之人,他們因自己行爲惡劣而對安忍王子時時生出嫉妒心。國王後得一種嚴重疾病,當王子向六位大臣詢問父王病情時,他們說道:“國王因病情嚴重,不久就會撒手人寰。”王子驚問道:“爲何會出現此種現象?”這幾位大臣就回答說:“因好藥實在難覓。”王子聽罷竟因哀傷過度而致昏厥于地。

  六位大臣秘密商議說:“不處死安忍王子我們行動都不得方便、自由。”其中一位面呈困惑之色:“奈何王子從未造下任何罪業…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上冊) 五 安忍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