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又如何定罪殺之?”另一位大臣則心生一計:“殺他自有辦法。”
六人隨後便來到王子面前說道:“我們已前往六十小國、八百城市中尋找能治愈國王頑疾之藥,怎奈皆無任何收效。”王子趕忙問:“到底需要何種藥物?爲何如此難覓?”大臣們說:“此藥乃需從出生至現在,始終無嗔無恨之人的眼珠與腳部骨髓方能製成,但要找到這種人談何容易?國王看來怕是沒有生存希望。”王子聽罷心如刀割,他邊想邊說道:“我應能具備這項條件。”大臣們假裝爲難說道:“你雖具足此條要求,但實行起來實在困難重重。”安忍王子救父心切,他對六大臣堅定說道:“只要能令國王擺脫病痛,我舍棄千百次肉身也不足爲惜。”下定決心後,王子來到王妃面前說道:“我已准備用自身軀體爲父王製藥,也許會因之而喪身失命。故而今日特來向母親頂禮,希望母親萬勿傷心。”母親聞言即刻昏倒于地。王子急向母親身上澆灑涼水,待母親醒來後,王子又安慰她說:“父王也許不久于人世,但切盼母親能長久住世。”
王子隨後又于衆大臣、小國國王、眷屬前頂禮道別,惡心大臣則命令一屠夫迅速砍斷王子雙腳、取出骨髓,又挖出王子雙眼,然後用這些東西配製藥物,獻與國王。國王吃下後很快即開始複元,他驚喜問道:“將我從死亡邊緣拯救之妙藥從何而來?”大臣們就如實相告:“是用安忍王子身體製成。”國王聞已不覺昏厥倒地。醒來後,他急忙問左右:“安忍王子現在何處?”左右回答說:“王子現正在外面接受治療,想來已無存活希望。”國王聽到後一邊起身一邊哭訴道:“真令我慚愧,我怎能吃親生兒子之身肉?我一定要探望王子。”
但國王還未來得及看上王子一眼,安忍就已先行逝去。國王、王妃、眷屬們齊聚在王子屍體周圍,王妃則趴在兒子屍體上放聲痛哭。國王與小國之人將安忍遺體以檀香木火化,並用七寶做成遺塔。
當時之國王、王妃即爲後來之淨飯王與摩耶夫人。
安慧獅子恭敬袈裟
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爲安慧獅子,遍體金色、光潔閃亮,它經常以水果、樹葉爲食,從不損害任何衆生,對出家人尤爲恭敬。
有一獵人妄圖殺死安慧,期冀把它金色毛皮獻與國王後能免除自身貧窮之苦。他便穿上出家人所著袈裟,僞裝成僧人、手持弓箭來到獅子面前,並最終趁它熟睡時向其射出一只毒箭。獅子驚醒後本欲追趕獵人,但見他身著袈裟不禁想到:此人身著叁世諸佛勝幢袈裟,若將其損害,則如已對叁世諸佛生起惡心。于是它便放棄了追殺獵人之意。毒箭毒性隨後發作,當獅子生命垂危之際,它口中自然發出:“呀啦啦瓦夏薩梭哈”之音。時大地震動猶如翻天覆地一般,無雲天空亦降下雨水。諸天人目睹獵人殺害獅子相菩薩後,均降下天人花雨供養獅子屍體。而獵人則將安慧金色皮膚剝下,到國王面前試圖索取獎勵。
國王則想到:古代論典中皆言,任何旁生若皮爲金色,則都爲大菩薩。既如此,我爲何還要獎勵眼前這位屠夫?對他獎賞,與對大菩薩生殺心又有何種區別?國王心意已定,就拒絕了獵人賞賜之祈求。但獵人再叁懇請,國王最後便送與他些微財物。國王又問他:“你殺害獅子之時,有無現出種種瑞相?”獵人恬不知恥回答說:“當時獅子口出八字,大地同時開始震動,無雲天空亦降下雨水,諸天人也降下花雨。”
國王聞聽之後,內心非常不悅,他對獅子立即生起信心。隨即他又召集起所有智者,向他們尋問這八字內涵,但無一人知曉。此時于一寂靜地住有一具智夏瑪仙人,當國王問到他時,他解釋說:““呀啦啦”意謂剃除須發、身著袈裟之人,很快就能解脫生死;而“瓦夏薩”則指剃除須發、身著袈裟之人,全都具足聖者相,已接近獲得佛果;“梭哈”則言剃除須發、身著袈裟之人,所有人天及世間衆生均應對之恭敬承侍。”國王聽罷頓生歡喜,他集中起八萬四千小國民衆,將金色獅子皮放于七寶馬車上令大家恭敬禮拜。衆人皆用香花供養,並頂禮承侍,還將獅子皮置于金箧中,爲之專門建造佛塔,有很多衆生最後都依之轉生天界。
釋迦牟尼佛變爲獅子時,對身著袈裟之人無不生起堅定信心。以此緣故,他于十萬劫中都轉生爲轉輪王,賜與衆生安樂,自己亦積累下廣大福德。國王也因供養獅子皮功德,而于十萬劫中享受人天福報。當時之國王即爲後來之彌勒菩薩;當時之夏瑪仙人即爲後來之舍利子;當時之獵人即爲後來之提婆達多。
另外,久遠之前,印度梵施王本性慈悲,素喜布施,而王妃卻凶狠、刁蠻。二人後育有一子名爲法護。法護太子心地善良,具足信心,恒喜行自利利他之事,以愛心關愛、照顧所有人,他與其他孩童在上師面前共學文字等學問。
一春暖花開之日,國王與其他王妃一起在園中享受歡樂時光,此時刁蠻王妃則心生極大嫉妒,她心煩意亂、暴躁不安。國王此時恰好又派人將自己喝剩之一半飲料送與王妃品嘗,王妃一見更是怒發沖冠,她派人給國王捎口信道:“要我喝下你剩余飲料,還不如讓我喝自己兒子鮮血。”
因貪心增上之人無惡不作,盡管梵施國王本爲一修行佛法之人,但因尚未遠離貪欲,再加衆王妃從旁慫恿、離間,結果國王嗔恨之火越燃越熾盛,意至一發而不可收拾。他派人欲砍斷法護頭顱,並要令那刁蠻王妃喝下親生兒子鮮血。其他王子得知後紛紛議論、傳播國王命令,法護最終也得到消息。他平靜說道:“輪回中之爭鬥實在可怕,以自身嗔恨心增上緣故,連自己親生兒子都能殺害。”法護穿好衣服先去頂禮父親,並說道:“天下父親皆疼愛兒子,我又未做錯任何事,望父王勿殺害我。”結果梵施王卻說道:“如你母親能寬恕你,則我也可收回成命。”
法護便又到母親腳下頂禮道:“請母親原諒我,不要令孩兒被別人殺害。”王妃盡管聽到兒子那可憐祈求,但她卻在嗔恨怒火催動下,完全喪失理智,竟對兒子請求置若罔聞。劊子手後將法護頭顱以利刃砍下,並將王子鮮血拿給惡性王妃喝下。這女人既已喝下自身骨肉鮮血,但仍未生後悔之意。而法護太子則在對劊子手、父母無有絲毫嗔恨心之歡喜狀態中安然死去。
當時之法護太子即爲後來之釋迦牟尼佛;當時之惡性王妃即爲後來之提婆達多。
喜洋洋化幹戈爲玉帛
久遠之前,有一國王名爲山王,他有次率領軍隊前往森林中打獵。在樹蔭下休息時,從北方來的商人在向山王供養財物時,順便贊歎了他們金剛棒國王種種功德。山王聞已生起極大嫉妒心。
回宮後,山王便派人傳信給金剛棒國王說:“如你不到我這裏向我頂禮,我定要派大軍掃蕩你國。”金剛棒國王也爲一位凶狠、好鬥之國王,他聽到後不覺嗔心大長,即刻率領四種軍隊開赴山王治下國土。兩國人馬針鋒相對、殘酷厮殺,結果雙方都有大批人員傷亡。
大臣則趁機對山王國王進谏道:“二位國王勢均力敵,不如就此放棄互相討伐,如此征戰對兩國都無任何利益,團結和合方爲相處秘訣。”山王國王采納了大臣建議,主動放棄了這場無謂厮殺。
金剛棒國王眼見自己軍隊也損失慘重,心裏對戰爭自然就生起厭煩心,他最終也撤軍言和。
山王國王又以恭敬心送給金剛棒國王一批財物,幾天後,還將自己如天女一般美麗之女兒嫁與他爲妻,金剛棒國王心滿意足、滿載而歸。
山王之女名爲那瑪,嫁與金剛棒後不久即懷身孕,而胎中嬰兒正爲釋迦牟尼佛所轉生。以此之故,王妃一日心生一念:我欲使國王爲我親執寶傘,還要釋放監獄中所有囚犯。國王果然按其意願如是照做。
那瑪後生下一太陽般光明燦爛、且身上具足如意寶花紋之太子,太子降生後逐漸精通一切論典,又非常長于忍耐,不久即成世間衆生無偏親友。金剛棒年邁之後扶植太子當上國王,自己隨後老死歸西。太子登上王位後依佛法治理國家,他有次心中暗想:願我王宮中能降下天人飲食、衣物、寶飾等物。結果終遂其願,一切所求乘願而來。因新國王對所有親友都歡喜承侍、恭敬對待,故而衆人都喚他作喜洋洋國王。喜洋洋國王以自己福德力令鼓聲地方民衆受用圓滿、如天人一般。
當時有一奸臣名爲惡意,性情暴虐,他時常內心作意:若能殺死喜洋洋,則國民皆可歸我統治。于是他便給山王國王去信離間道:“喜洋洋實爲你敵人之子,如能將之殺死,你即可統領整個世界,我那時也可成爲你手下大臣。”山王聽信惡意一派挑撥之語,他于是派人前往喜洋洋處傳口信道:“你父親曾搶走我財産,令我感受巨大痛苦。現在,我要用我大勢力向你報複。”喜洋洋聞言想到:如果山王率軍到我這裏,我治下民衆可能會被其傷害,不如我親自前往勸解。他就派人回複山王說:“我曆來恭敬、佩服你老人家,大王不用親赴我國,我當送上門去。”隨後他就率大軍奔赴山王國中,並在離其國家不遠處之恒河岸邊駐紮下來。
喜洋洋又派惡意奸臣捎口信說:“我爺爺乃我長輩中最受我恭敬者,我何不到你腳下頂禮問安?”而奸臣卻將原話歪曲說成:“不畏懼你的國王讓我告訴你,叫你山王前去他腳下頂禮。”山王聽後怒火萬丈,奸臣趁機又煽風道:“喜洋洋力量微弱,加之人又愚笨,怎能傷害如你這般的大國王?”山王就率領四種軍隊欲與喜洋洋部下一決高低,人馬于是向喜洋洋駐地開拔而去。
喜洋洋國王此刻正趨入一艘如天宮一般之大船裏,船上衆人載歌載舞將其圍繞,國王則欲在恒河中沐浴。待其在恒河中盡情遊樂、沐浴後,又往全身塗抹上油脂。當他正欲吃飯時,軍隊開始擂響戰鼓,一時鼓聲浩大、聲震如雷,山川大地盡皆震動不已。山王聞已心中不悅,他問奸臣道:“擂鼓爲何?”奸臣回答說:“此種鼓聲響起之後,天人飲食就要現前,喜洋洋他們即將進餐。”山王聽到後不禁咋舌:“喜洋洋國王既具有如此福德威力,我們若傷害他,恐怕會遭雷擊等報應。”他又想到:我這孫兒真有大安忍力…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上冊) 五 安忍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