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上冊) 五 安忍品▪P8

  ..續本文上一頁

  喜洋洋此刻已了知山王國王開始有些躊躇不決,他想:我應以方便法攝受山王國王。主意一定,他就故意對已到跟前之山王國王說道:“衆人多有謠傳,言你欲與我相鬥。如你真要挑起戰爭,那我也只得放棄安忍。我會令天炸驚雷,將你與你眷屬統統殺死。”

  山王國王立即癱軟下來,他因恐懼而主動要與喜洋洋握手言和。山王請他前往自己那裏,按規矩對他恭敬禮敬又多加贊歎。喜洋洋則以佛法令山王趨入正道,隨後回到自己國家。

  喜洋洋之所以能獲取天人般財富,原因在于:

  久遠之前,喜洋洋曾轉生爲鹿野苑一婆羅門,名爲根具。根具曾供養一生病緣覺以粥混和之藥,又持寶傘爲緣覺提供蔭涼。以此異熟果報成熟,根具後才轉生爲財富圓滿之喜洋洋國王。

  當時之惡意奸臣即爲後來之提婆達多。

  象王恭敬出家相

  釋迦牟尼佛久遠之前曾轉生爲一只大象,與衆多飛禽走獸住于密林中,森林環境優美。優雅如白雲般大象乃象群之王,它以悲心護持所有大象。象王擁有兩頭雌象,一名賢姆,一名極賢姆。

  有一日天空烏雲密布,不大功夫即開始電閃雷鳴。一些持明者與他們美麗賢惠之妻及眷屬在虛空中飛行時,手中落下一花瓣,此花乃爲這些人于無熱惱湖中所采撷的一朵大如車輪之金蓮花,其香味可謂芬芳撲鼻。此花最終落在象王面前,它心想:兩母象誰先趕到就將此花送與誰。結果極賢姆先來,象王就將金蓮花交與它,極賢姆以恭敬心將之戴在頭上。

  賢姆看到極賢姆額頭上佩戴有金蓮時不禁想到:象王把如此勝妙之蓮花送與極賢姆而不給我,實在令人氣憤。它內心生起極大嫉妒心,隨即就舍棄象王,前往另外地方獨自生活。剛開始時它不吃不喝、心煩意亂,只知自生悶氣。後來看到布喜山岩洞中有一身披袈裟之緣覺正在坐禅,它就將從大海中所取睡蓮供養此緣覺。賢姆自己則于布喜山近旁發惡願道:“以我今天供養緣覺善根,願我將來轉生爲王妃,並能將象王殺死。”它邊發願邊走上山頂,並從山崖縱身躍下。

  賢姆後來轉生爲一位國王之公主,她不僅能回憶前世且長相秀美。她最終嫁與另一位國王爲王妃,其後有一日便開始僞裝生病。國王因擔心而內心不悅,王妃則打妄語道:“我所患病以檀香等藥物都無法治愈,只能用布喜山中象王之牙及骨骼爲我製成床鋪,並用象牙珍珠裝飾我身體才能將此病醫好,除此之外,再無良方。”國王則想:我王妃可能前世見過或聽聞過象王之名,不過無論如何我都要盡力照辦。國王于是找來獵人命令道:“你們中有誰能得到象王牙齒,我即賜與他大量錢財。”獵人們回答說:“如能辦到,我等定當盡力而爲。”

  王妃又向他們面授機宜:“你們若欲捕到象王,我這裏倒有一條妙計:你們均應打扮成出家人模樣,然後用毒箭射死它。”等獵人到達布喜山後,其它大象看見獵人均起疑心,它們就將情況告訴象王。象王安慰它們說:“這一點無需懷疑,他所著僧衣乃爲具慚愧心,代表寂滅道之象征,他必不會傷害我們,我們大家理應前往拜見。”

  獵人此時則躲在樹下向象王瞄准,結果射出一只毒箭後恰中象王要害,它馬上血流如注、疼痛倒地,象群與極賢姆均痛苦萬分。待它們將毒箭拔出來後,象王心想:我命絕矣,但象群從今往後將無依無靠,這可如何是好?于是它就宣說谛實語道:“我對害我之獵人無有絲毫嗔心,反對其生起歡喜心。以此話語真實力,願能熄滅毒箭毒性。”

  結果以其谛實力感召,它剛剛言畢,傷口即刻愈合,象王瞬間就解脫一切痛苦。獵人目睹之後深覺稀有,他對象王生出信心,並對其頂禮,且將國王、王妃之命令及其來由全部彙報給它。象王聽到後對獵人再次生出悲心,它將自己兩根象牙拔出後交給他,並最終以谛實語之力令象牙再度長成。

  獵人手捧兩根象牙前往王宮,國王不爽前約,賜與其大量獎勵。而王妃看到象牙後不禁生起後悔之意,她向國王坦白了自己前世以嫉妒心發下惡願之全部經過,並忏悔道:“我太不應該將在寂靜山林中、以寂靜行爲苦修之象王因嫉妒心而殺害。”她後悔不疊,並傷心哭泣。

  獵人安慰她說:“王妃不用傷心難過,大尊者以其谛實語加持,現仍安然存活,且兩牙又複生如初,還繼續保衛象群。”聽到此話,王妃也從內心生起歡喜之意。

  又久遠之前,印度鹿野苑一河邊,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爲一野獸之王,它腹部呈現白色,背部皮毛又爲黑色,非常美麗莊嚴,獸王恒以慈心保護野獸。與此獸王膚色基本相同,另有一獸王名爲天施者也統領著另一群野獸。

  梵施國王有次與眷屬一同前往森林中打獵,衆人看見群獸後便各個手執兵器欲將之全部獵殺。獸王則從容走到手執弓箭之國王面前說道:“大國王,你今日將如此衆多之野獸同時盡數殺死,恐怕利益並不大。不如我每日供養你一只野獸,你看如何?”梵施王答應了獸王所提建議:“如你真能履行諾言倒也不妨日日送來,否則我定要將你們統統殺死。”根據獸王所作承諾,梵施王率衆歸國。

  獸王則集中起全部野獸後說道:“爲避免所有野獸同時被殺,我和天施商量後決定每日爲國王送去一只野獸。”按兩位獸王吩咐,接下來每天便有一名野獸被送往國王處。後輪到一母獸時,不巧它正懷有身孕,而當天恰好又逢到它應被送往屠宰場。母獸便請求天施道:“我腹中小獸明日即將降生,能否容我生下它後再死?我怎能忍心讓它與我一道葬身屠宰場?”天施回絕說:“明日就是你大限之時,誰會替你前去?我實在無法安排。”眼見天施不同意,母獸便去找大悲野獸王請求說:“我命該絕,但我想生下孩子後再死、我欲用舌舔舐其身,以乳汁喂養它,待把它交與我妹妹後,我定主動赴死。爲保護我腹中胎兒,我今日能否不去國王那裏?”

  獸王見它對子甚憐,不覺對它生出強烈悲心,它安慰母獸道:“你好好看護自己孩子,長期享受安樂生活去吧,我來代你赴死。”爲獲無上菩提,獸王一邊安慰母獸,一邊發下替它犧牲之大願。

  當獸王動身前往國王那裏時,衆野獸皆以痛苦心情依依惜別。獸王告訴它們說:“你們不要跟我前來”,然後又向它們宣說佛法,隨即便獨自前往梵施王處。衆野獸一直目送它直至再也尋覓不著蹤影,大家都如與父親分別一樣傷心難過。

  當獸王來至滿地血汙、骨架四散之屠夫所居地時,屠夫們並未立即殺害它,他們將它帶到國王跟前。國王驚訝不已:“你擁有如此多之野獸,爲何還要親自前來?”獸王便將原委詳細告之,國王慚愧感歎道:“你真正是利益衆生之大士夫,我等才似真正旁生一般。”國王對它贊不絕口,又讓它坐于寶座上,獸王則趁機向衆人宣講佛法,國王非常滿意。

  從此之後,國王也施予其它野獸無畏布施,並欲令其返回繼續當獸王。獸王則說道:“山中野獸無依無靠,它們痛苦非常,我一定要回去。”梵施王馬上開許。而當獸王回至山林中時,所有野獸均歡喜迎接。

  母獸最終順利産下小仔,大家皆歡喜問訊,獸王則將兩獸群都保護起來。

  對大尊者代受別人痛苦時之安忍精神,我們理應生敬。

  月亮王子平靜受死

  久遠之前,有一具有強大勢力、功德圓滿之國王,名爲嘎樂嘎者一直未育有子嗣,爲此他一直多方向天神祈禱。後有一欲蓄婆羅門大臣爲幫助國王早生太子,就向國王建議說:“國王應與王妃同居一處,國家大事可讓臣下替你主持。”欲蓄不惟如此建議,還親自爲國王祈禱天尊。

  其後一王妃終于懷孕,並降下如明亮鮮潔月光一樣的太子,衆人也因此而稱其爲月亮太子。這月亮太子也即後來之釋迦牟尼佛。不久之後,又有叁十四位王妃各自産下一子。

  月亮太子八歲時開始依止國王上師,每當衆王子在從事打獵等活動時,月亮太子卻總流露出與衆不同之悲心,他之威嚴遠勝其他王子。國王就將他作爲王位繼承人,其他王子則統治其余諸城市。

  後當月亮與其他王子前往衆多國家觀光時,他們親眼目睹了一持節婆羅門所擁有之巨大財富。此婆羅門之財富真正堪稱圓滿、富庶,而且他還將自己名字一一寫于很多財物上以爲標志。月亮王子一見不覺內心想到:看來我父王也僅僅只擁有國王頭銜而已,此人家財才真正是大國王氣派。衆王子也議論紛紛:“我們以後不如把財物上“持節”字樣全部抹去,換上“月亮王子”名號才爲善妙。” 結果衆人不單單如是說,最終亦如是實行。

  持節婆羅門立刻嗔心頓起,他召集其他婆羅門商議道:“月亮王子欲奪我地位,你們均應明白此中利害得失,故而我們必須除去王子。”這些婆羅門對持節只知應聲附和,他們隨順他說:“你來想辦法,我們照辦就是。”持節便將自己毒計全盤托出:“如大國王夢中出現什麼境像需人解夢的話,你們均應向國王吹風,言只有持節方知如何解析夢境。”

  國王後感得一夢,夢中他被人捆住自身,隨後又被扔進一屋中。當他向這些婆羅門詢問此夢到底有何密意時,他們全都向國王推薦持節,說他通曉各種釋夢竅訣。國王就向持節打探,持節惡意解析道:“國王之夢實非吉兆,此表兩月同時出現,爭奪王位。意味著你將王位不保。如此一來,你要麼失去王位,要麼失去性命。”嘎樂嘎聞言心痛不已,他急忙問:“你有何解救良方:”持節此時則獻上詭計:“大國王,你應把月亮王子及其他王子全部用來火供,以他們鮮血造池,你還要親赴池中遊弋,如此才能擺脫一切危害。”

  國王此刻則自私想到:只要我能活在人世,具功德之太子日後定能重新孕育。于是他就將其余太子全部用鐐铐捆縛起來交與持節以作供施。持節滿懷歹毒之意又說:“如果缺少月亮身肉,此供施定不會圓滿。”國王便派人傳語太子道:“月亮,你應聽從父王教導,不要違背我之教言,現在你務必馬上前來受死。”送信人一路哭泣來到月亮王子面前,當時他正于一暖暖春日在…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上冊) 五 安忍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