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千古名僧玄奘(海山法師)

  千古名僧玄奘

  海山法師

  光芒萬丈的翻譯事業

  玄奘法師西行目的,本在搞通佛教教義。回來後,除奉命口述,由辯機筆錄了一部《大唐西域記》(本書已成研究古代西域及印度唯一重要著作),詳細敘述西域和印度各國的政治、社會、風土、人情等況外,便擺脫了一切俗務,專心于翻譯事業。他先後住在長安弘福寺和大慈恩寺從事翻譯工作。唐朝爲提倡這件大事,曾命各地舉薦通達經典的人,作他的助手。當時被薦譯經的大德,有沙門靈澗、道深、道因等十二人;長于文辭的大德,有沙門道宣、慧立等九人;長于字學的大德有沙門玄應;精通梵語梵文的大德,有沙門玄谟。此外還有擔任抄寫事務等,計共五十余人。後來唐太宗(李世民)又曾派于志甯、許敬宗、薛元超等潤色譯文,範義碩、郭瑜、高若思等幫助翻譯,由玄奘法師主持這一個規模宏大的翻譯機構。

  玄奘法師在先後十九年間(645-644年),一直在努力作翻譯的工作,直到死前不久才停止。共譯出菩薩藏經及《瑜伽師地論》等經典七十五部,計一千叁百叁十卷。

  在這期間,唐太宗看了他的部分譯稿後,曾特地做了一篇《大唐叁藏聖教序》(佛典內有經、律、論叁種學問,謂之叁藏。精通叁藏的出家佛教徒,稱叁藏法師)。唐高宗作太子時,亦爲他做了一篇《述聖記文》,表示皇家對翻譯事業的重視和對玄奘法師的崇敬。

  玄奘法以精通梵文和中文的條件,來從事直接翻擇工作,做事態度又極爲認真負責,遂創造了他的翻譯事業上空前偉大的成就。在他以前,中國對于佛經的翻譯,最初是“口授”而非“筆受”;後來是“筆受”不附原文。或懂得原文而譯得不成熟,直到確實學習中印的偉大的玄奘法師手裏,才算是中國人對翻譯事業真能勝任愉快的開始。

  的確提高了翻譯的質量。他的翻譯態度極爲謹嚴,當翻譯《大般若經》時,梵文有二十萬頌,文字過于冗長,同事屢請刪略,他本有接受之意,後因想到像鸠摩羅什法師那樣的除繁去重,總不妥帖,還是一字不遺的把它譯出了。還有,當時本流行著晦澀難懂的骈文體,他毅然采用了樸素的通俗文體,因此他的的翻譯,不僅真實傳 達了佛教的內容,同時也影響到唐代文體的改革,至于這些佛經在後代中國學術思想上所發生的重大影響,更是不用說了。我們今天應該如何感謝唐代優秀翻譯家—玄奘法師對我國學術文化的偉大貢獻啊!

  玄奘法師不僅把佛經譯成中文,據說還曾把中國老子的著作,部分譯成了梵文。所以他不僅是古代中國最優秀的翻譯家,更是古代中國第一個把中文著作介紹到外國去的宣傳家,這都是特別值得我們紀念的。

  在玄奘法師從事翻譯期間,曾經接到印度大德智光、慧天等法師來信,他也複信報告在國內的情況。他還曾回到故鄉探望過一次,家中已經沒有多少親人,只有一個姊姊還活著,見了一面之後也不再有什麼交往,此外,他便很少有什麼應酬。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二月玄奘法師示寂于長安的西明寺,享壽六十九歲。本來最後幾年,他因勞苦過甚,身體已呈衰象,但他不肯休息,仍然出力譯經,終致積勞不起。他的一生,恭謹好學,專心學術,不驕不谄,行藏合時,深受到那時一般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的敬愛。所以當他的示寂消息傳出後,就震動了全中國人的心弦。高宗爲示悲悼,特爲辍朝五天,認爲他的示寂是“失去一件國寶”。當出殡時,四方送葬的據說多達百萬余人,算得是盛況空前。事實上像玄奘法師這樣一個人,無論就他對中國文化的貢獻說,就他的勇于進取,不怕艱難,刻苦耐勞和爲學術而犧牲的精神說,在中國曆史人物中,實在是找不到第二個的,至于名揚國外的大光榮,在曆史人物中更可是絕無僅有!

  玄奘 法師示寂後,他弟子慧立爲作《大慈思寺叁藏法師傳》,長達十卷,是古代 中國空前的傳記巨作。根據現代考古學家在新疆的實地考察,這書首卷所載沙州,伊吾間的行程與現在由西安到哈密的地勢,完全相符,足能證明慧立的書確系根據玄奘法師口述所作的忠實記錄,是有其千古不磨的價值的。由于印度缺乏曆史著述,這本傳記和《大唐西域記》,都成了研究古印度的最寶貴的資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