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那爛陀寺——玄奘求學之地

  那爛陀寺——玄奘求學之地

  玄奘在印度各地遊曆時,他的名聲早已傳到那爛陀寺。玄奘抵達那爛陀寺的情景十分隆重。那爛陀寺派出四位高僧前去迎接,並在一所農莊內休整

  。這座農莊據說就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目犍連的出生地。有200僧徒、1000多百姓擡著乘輿,手拿幢幡、華蓋和香花前來迎接這位從東土大唐到來的聖僧。

  據說玄奘的師父戒賢大師已經年逾百歲,他早就預知從遙遠的中國將有一位天才弟子前來受教,他說是觀音、彌勒和文殊菩薩在夢中告訴他的,所以他竭力“忍死”(抵抗病魔)以等待我們的玄奘法師來見面,好把自己平生的學問都傳授給他。屈指算來,玄奘從長安出發到那爛陀寺,一共走了四年多。而現在,這位聖徒果然來到,戒賢內心的歡喜是不言而喻的。

  當時那爛陀寺中凡通經20部者,有1000余人;通30部者,500余人;通50部的,就寥寥不足10人了。而唯獨戒賢大師一人博聞強識,窮通一切內外諸書。由于他德高望重,人們都不敢直呼他的法名,而是稱其爲“正法藏”。

  玄奘拜戒賢爲師,請戒賢爲自己講《瑜伽師地論》,一同聽講的另有數千學僧,但唯獨玄奘學習起來最拼命,聽了叁遍後,他已經能夠自己登壇講經了。

  從戒賢大師,以及戒賢的朋友、與戒賢齊名的另一位印度名僧、仗林山的勝軍大師那兒,玄奘聽到了許多聞所未聞的妙論,總而言之,既非普通的大乘佛教,也非小乘,而是所謂的中論。

  中論之說源于公元2世紀的龍樹菩薩。龍樹在中國佛教界被尊爲“八宗祖師”,地位僅次于釋迦牟尼。在龍樹的倡導下,大乘佛教成了既有人生終極價值,又不排斥現世安樂的佛法。玄奘此前雖然曾在老婆羅門那兒學過一些龍樹的理論,但老婆羅門的佛學功力畢竟不能與戒賢、勝軍等名僧同日而語,所以玄奘前所恨者也是龍樹理論太過皮毛,而今日卻得良師點撥,直入堂奧,玄奘頓時如醍醐灌頂。

  中論的一個支流是“法相”。法相以爲因果輪回的定律(法),只是若幹虛幻的現象(相)所湊合的。而唯識見可以解釋法相,“叁界唯心,萬法唯識”,所以這一派又叫唯識宗。它的創始人是公元5世紀時期的印度高僧無著和世親兩兄弟。

  他們是北印度健陀邏國人,原從父信婆羅門教,後皈依佛門。

  無著天資獨厚,具有甚深夙慧,凡所修學經論,過目即能理解。後潛修禅定,曾反複思維空義,總不能深解辨析,恨不得要自殺。有一位賓頭廬阿羅漢,聞知此事,特來找他,給他說小乘空觀,他依教修觀,便得深入。

  無著雖學得了小乘空觀,但是還不滿意,因爲還有不少疑團仍未得到圓滿解答。有一段時間,他因想親自聆聽彌勒菩薩的教導,便把他自己關在雞足山(佛經中說雞足山是大迦葉尊者的道場,世尊入滅後,迦葉尊者並沒有入滅,在雞足山入定等待下一尊佛——彌勒佛出世,將釋迦牟尼佛的衣缽袈裟傳給他)裏苦修,但並沒有見到彌勒菩薩出現,因此心中生起很大的挫折感。據說,有一天,他終于在入定中用神通力上升到兜率天,見到了彌勒菩薩,于是虔誠求教。彌勒甚是歡喜,給他講解大乘空觀,這使他如撥雲見日,許多疑點盡釋了。據說《瑜伽師地論》就是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宮的彌勒內院所講的經典,是無著夜裏聽課,白天再下來記錄,如此完成的。

  從此,無著就根據彌勒菩薩的教導,專修大乘空觀,遇到自己不可解時,便上升到兜率天,向菩薩頂禮請教。彌勒一一爲他開示,還給他詳細解說大乘經義。他隨聽隨悟,把大乘經論基本上通達了,就正式開始宣講大乘。

  可是有不少人不相信他,認爲是他自己編造的。他感到自己的威信不夠,發願要讓人家深信不疑,就再升到兜率天,力懇菩薩下界宣講。彌勒爲了開導衆生,立即同意了。

  自此,每到黃昏過後天空黑下來時,只見天上大放光明,彌勒菩薩腳踏五彩蓮花,冉冉而下。菩薩來到說法堂上,每夜開講《十七地經》。連續講了四個多月,沒有中斷,奇怪的是只有無著可以接近菩薩,其他人只能聽到菩薩的聲音,偶而也可見一下菩薩的慈容。晚上由菩薩開講,白天則由無著再爲大家解釋不明白的地方,數月之後,終于使廣大佛教信徒接受了大乘學說。

  無著大師以後又進一步修習“日光叁摩地”,經刻苦修學,終于得到了勝果。自此,凡過去不能了悟的,皆能通達;凡所見所聞所閱的經典,悉能永記不忘。對當年釋迦佛所說的《華嚴經》等諸部大乘經,尚有未徹底明了的,經彌勒在兜率天一一爲他解說,使他完全了解,並能記憶受持。他在本國造了一個大講堂,專門爲衆人宣講一切大乘經義。

  無著的弟弟世親,比兄長小10歲,也是聰明絕倫,識見深廣,更具辯才,所不同的是他笃信小乘,精通十八部經義,善于妙解小乘學說。他始終不信大乘,認爲大乘經典不是當年釋迦佛親口所說。

  這時無著法師已臨晚年,專事講經說法,宣揚大乘。他看到兄弟的作品,也聽到有關兄弟的傳說,很佩服兄弟的才幹,只是對他不信大乘深感遺憾。他擔心自己故後,兄弟可能會造論毀謗大乘,那時大乘學子無人能戰勝他,因此想在生前說服他改信大乘。他們兄弟之間感情甚笃,世親之放棄信仰婆羅門,亦是受兄長之影響,只是後來無著接近了彌勒,改宗了大乘,而其時世親已去了別國。

  無著考慮了很久,就推說病危,派人去請兄弟火速回來會一面,他覺得這是最好的辦法。

  世親聞知兄長病笃,日夜兼程趕回本國。出乎意外,只見兄長精神甚好,正在講堂上爲大衆說法。他想:兄長幹嗎要把我叫回來呢?他知道無著改信了大乘,便對自己說,現在他既在講經,我就在窗外聽一會吧。

  那天,無著講的就是《瑜伽師地論》,世親沒有聽過。他細心谛聽,越聽越覺得大乘學說有道理,其義理完全沒有脫離佛陀精神,而且大乘的不少般若妙義自己在過去是沒有聽過的。此時,世親已感到自己確實對大乘存有偏見了。

  世親已初嘗大乘法味,正合心意。于是天天出席講堂,聽兄長講解大乘。遇有不明的地方,晚上再請兄長開示。世親是絕頂聰明之人,越聽越領悟,不等兄長講完,已是大乘學說的信徒了。

  一天,世親很悔恨地對無著說:“哥哥,怪我過去太固執,治學態度不嚴,以致沒有認真研究大乘,又多次地毀謗大乘。我的罪孽深重,不能赦免!我的罪是由舌頭所造的,我願割去舌頭來贖我的罪。”無著說:“兄弟,你錯了,即使割掉你一千個舌頭也無用處。你既知毀謗大乘罪由舌頭所造,而今你認識錯誤了,你不會仍用你的舌頭,去努力宣揚大乘學說嗎?”

  自此,世親便成了弘傳大乘學說的傑出繼承人。他的著作比無著更豐富,有《金剛經論釋》、《十地經論》、《唯識論》等許多著作,被譽爲“千部論主”。

  這兩兄弟對推進中期大乘學說起了極大的作用。凡大、小乘學者均以他們兄弟二人的著述作爲藍本,連當時的外道對他們二人亦無不敬畏。

  玄奘在戒賢、勝軍大師那兒學到了無著、世親兄弟的理論,佩服得五體投地。從此,他便學有所宗,由博返約,返璞歸真,于進一步再做探討時便左右逢源,無往而不自在了。後來,玄奘學成歸國,就在中國創立了法相宗,也叫唯識宗。

  貞觀十年,玄奘35歲,在那爛陀寺留學五年之後,他向戒賢辭行,欲進而遊曆五印。此時,通過拼命的學習和非凡的悟性,他已是那爛陀寺裏十位能夠精通50部經論的高僧之一了。戒賢對這位關門弟子寄予了厚望,也願他廣泛遊曆,海納百川。所以,就放他出遊。此次遊學的大致路線是至東印,轉南印,折向西印,複歸中印。這一路上,他又與印度各地的高僧大德切磋討論,學問精進。在國內期間,玄奘曾經師從13位高僧,而在印度留學期間,他又至少向十八九位印度高僧學習。這個時候,玄奘的學問其實已經超過了他的任何一位師父。

  出遊四年後,玄奘重返那爛陀寺,戒賢派他爲寺內僧衆開講《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論》。當時,寺內有一位號稱辯論第一的僧人叫師子光,當場與玄奘論辯,竟被玄奘說得不能酬答,以致無顔再留在那爛陀寺內。師子光找到他的同學師子月,又來與玄奘辯論。但師子月與玄奘一照面,就被玄奘的聖僧氣勢所懾,竟始終開不得口,只能默默離去。

  這時,又有一個婆羅門外道來到那爛陀寺挑戰,書論點40條懸于寺門,聲稱有人能駁倒他情願輸腦袋相謝。這是印度宗教辯論的古老習俗,一旦輸了就要搭上性命。戰書挂在那爛陀寺門口,一連幾天,無人敢出去應戰。玄奘實在看不下去,于是欲以自己的性命來捍衛那爛陀的尊嚴和佛教的尊嚴。

  他命人將婆羅門喚入,請戒賢大師等人爲證人,與婆羅門展開了論戰,將對方的40條論點逐一批駁,婆羅門最後竟啞口無言,心悅誠服地要求割下自己的腦袋。玄奘說:“和尚不殺人,你就做我的傭人吧。”圍觀的印度人看到這位中國和尚能講一口流利的梵語,而且引經據典,旁征博引,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紛紛傳頌,說玄奘是羅漢轉世。

  玄奘的聲名,在印度如日中天,被大家公認爲全印度笫一位佛教學者。

  一個留學生取得這樣的成功,也真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當時的印度,佛教還很昌盛,許多國王都崇佛禮道,所以紛紛邀請玄奘去講學。那爛陀寺爲之應接不暇。

  當時,作爲佛教的保護者,同時又是威鎮中印北印的霸主是抵羯若鞠國的戒日王。戒日王名叫喜增,其父建國後傳位其兄,但卻被東印度金耳國王誘殺。大臣們推舉喜增爲王,號戒日。戒日王率軍滅金耳國,爲兄報仇,又征戰六年,征服五印,威風所及,無不歸德。于是效法阿育王,偃武修文,崇尚佛法,敕令境內不得殺生,每五年舉行一次無遮大會,廣施普舍。同時,他還是一位劇作家,在印度戲劇史上有相當的地位,他寫的劇本至今還有叁部在…

《那爛陀寺——玄奘求學之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