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烂陀寺——玄奘求学之地
玄奘在印度各地游历时,他的名声早已传到那烂陀寺。玄奘抵达那烂陀寺的情景十分隆重。那烂陀寺派出四位高僧前去迎接,并在一所农庄内休整
。这座农庄据说就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目犍连的出生地。有200僧徒、1000多百姓抬着乘舆,手拿幢幡、华盖和香花前来迎接这位从东土大唐到来的圣僧。
据说玄奘的师父戒贤大师已经年逾百岁,他早就预知从遥远的中国将有一位天才弟子前来受教,他说是观音、弥勒和文殊菩萨在梦中告诉他的,所以他竭力“忍死”(抵抗病魔)以等待我们的玄奘法师来见面,好把自己平生的学问都传授给他。屈指算来,玄奘从长安出发到那烂陀寺,一共走了四年多。而现在,这位圣徒果然来到,戒贤内心的欢喜是不言而喻的。
当时那烂陀寺中凡通经20部者,有1000余人;通30部者,500余人;通50部的,就寥寥不足10人了。而唯独戒贤大师一人博闻强识,穷通一切内外诸书。由于他德高望重,人们都不敢直呼他的法名,而是称其为“正法藏”。
玄奘拜戒贤为师,请戒贤为自己讲《瑜伽师地论》,一同听讲的另有数千学僧,但唯独玄奘学习起来最拼命,听了三遍后,他已经能够自己登坛讲经了。
从戒贤大师,以及戒贤的朋友、与戒贤齐名的另一位印度名僧、仗林山的胜军大师那儿,玄奘听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妙论,总而言之,既非普通的大乘佛教,也非小乘,而是所谓的中论。
中论之说源于公元2世纪的龙树菩萨。龙树在中国佛教界被尊为“八宗祖师”,地位仅次于释迦牟尼。在龙树的倡导下,大乘佛教成了既有人生终极价值,又不排斥现世安乐的佛法。玄奘此前虽然曾在老婆罗门那儿学过一些龙树的理论,但老婆罗门的佛学功力毕竟不能与戒贤、胜军等名僧同日而语,所以玄奘前所恨者也是龙树理论太过皮毛,而今日却得良师点拨,直入堂奥,玄奘顿时如醍醐灌顶。
中论的一个支流是“法相”。法相以为因果轮回的定律(法),只是若干虚幻的现象(相)所凑合的。而唯识见可以解释法相,“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所以这一派又叫唯识宗。它的创始人是公元5世纪时期的印度高僧无著和世亲两兄弟。
他们是北印度健陀逻国人,原从父信婆罗门教,后皈依佛门。
无著天资独厚,具有甚深夙慧,凡所修学经论,过目即能理解。后潜修禅定,曾反复思维空义,总不能深解辨析,恨不得要自杀。有一位宾头庐阿罗汉,闻知此事,特来找他,给他说小乘空观,他依教修观,便得深入。
无著虽学得了小乘空观,但是还不满意,因为还有不少疑团仍未得到圆满解答。有一段时间,他因想亲自聆听弥勒菩萨的教导,便把他自己关在鸡足山(佛经中说鸡足山是大迦叶尊者的道场,世尊入灭后,迦叶尊者并没有入灭,在鸡足山入定等待下一尊佛——弥勒佛出世,将释迦牟尼佛的衣钵袈裟传给他)里苦修,但并没有见到弥勒菩萨出现,因此心中生起很大的挫折感。据说,有一天,他终于在入定中用神通力上升到兜率天,见到了弥勒菩萨,于是虔诚求教。弥勒甚是欢喜,给他讲解大乘空观,这使他如拨云见日,许多疑点尽释了。据说《瑜伽师地论》就是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宫的弥勒内院所讲的经典,是无著夜里听课,白天再下来记录,如此完成的。
从此,无著就根据弥勒菩萨的教导,专修大乘空观,遇到自己不可解时,便上升到兜率天,向菩萨顶礼请教。弥勒一一为他开示,还给他详细解说大乘经义。他随听随悟,把大乘经论基本上通达了,就正式开始宣讲大乘。
可是有不少人不相信他,认为是他自己编造的。他感到自己的威信不够,发愿要让人家深信不疑,就再升到兜率天,力恳菩萨下界宣讲。弥勒为了开导众生,立即同意了。
自此,每到黄昏过后天空黑下来时,只见天上大放光明,弥勒菩萨脚踏五彩莲花,冉冉而下。菩萨来到说法堂上,每夜开讲《十七地经》。连续讲了四个多月,没有中断,奇怪的是只有无著可以接近菩萨,其他人只能听到菩萨的声音,偶而也可见一下菩萨的慈容。晚上由菩萨开讲,白天则由无著再为大家解释不明白的地方,数月之后,终于使广大佛教信徒接受了大乘学说。
无著大师以后又进一步修习“日光三摩地”,经刻苦修学,终于得到了胜果。自此,凡过去不能了悟的,皆能通达;凡所见所闻所阅的经典,悉能永记不忘。对当年释迦佛所说的《华严经》等诸部大乘经,尚有未彻底明了的,经弥勒在兜率天一一为他解说,使他完全了解,并能记忆受持。他在本国造了一个大讲堂,专门为众人宣讲一切大乘经义。
无著的弟弟世亲,比兄长小10岁,也是聪明绝伦,识见深广,更具辩才,所不同的是他笃信小乘,精通十八部经义,善于妙解小乘学说。他始终不信大乘,认为大乘经典不是当年释迦佛亲口所说。
这时无著法师已临晚年,专事讲经说法,宣扬大乘。他看到兄弟的作品,也听到有关兄弟的传说,很佩服兄弟的才干,只是对他不信大乘深感遗憾。他担心自己故后,兄弟可能会造论毁谤大乘,那时大乘学子无人能战胜他,因此想在生前说服他改信大乘。他们兄弟之间感情甚笃,世亲之放弃信仰婆罗门,亦是受兄长之影响,只是后来无著接近了弥勒,改宗了大乘,而其时世亲已去了别国。
无著考虑了很久,就推说病危,派人去请兄弟火速回来会一面,他觉得这是最好的办法。
世亲闻知兄长病笃,日夜兼程赶回本国。出乎意外,只见兄长精神甚好,正在讲堂上为大众说法。他想:兄长干吗要把我叫回来呢?他知道无著改信了大乘,便对自己说,现在他既在讲经,我就在窗外听一会吧。
那天,无著讲的就是《瑜伽师地论》,世亲没有听过。他细心谛听,越听越觉得大乘学说有道理,其义理完全没有脱离佛陀精神,而且大乘的不少般若妙义自己在过去是没有听过的。此时,世亲已感到自己确实对大乘存有偏见了。
世亲已初尝大乘法味,正合心意。于是天天出席讲堂,听兄长讲解大乘。遇有不明的地方,晚上再请兄长开示。世亲是绝顶聪明之人,越听越领悟,不等兄长讲完,已是大乘学说的信徒了。
一天,世亲很悔恨地对无著说:“哥哥,怪我过去太固执,治学态度不严,以致没有认真研究大乘,又多次地毁谤大乘。我的罪孽深重,不能赦免!我的罪是由舌头所造的,我愿割去舌头来赎我的罪。”无著说:“兄弟,你错了,即使割掉你一千个舌头也无用处。你既知毁谤大乘罪由舌头所造,而今你认识错误了,你不会仍用你的舌头,去努力宣扬大乘学说吗?”
自此,世亲便成了弘传大乘学说的杰出继承人。他的著作比无著更丰富,有《金刚经论释》、《十地经论》、《唯识论》等许多著作,被誉为“千部论主”。
这两兄弟对推进中期大乘学说起了极大的作用。凡大、小乘学者均以他们兄弟二人的著述作为蓝本,连当时的外道对他们二人亦无不敬畏。
玄奘在戒贤、胜军大师那儿学到了无著、世亲兄弟的理论,佩服得五体投地。从此,他便学有所宗,由博返约,返璞归真,于进一步再做探讨时便左右逢源,无往而不自在了。后来,玄奘学成归国,就在中国创立了法相宗,也叫唯识宗。
贞观十年,玄奘35岁,在那烂陀寺留学五年之后,他向戒贤辞行,欲进而游历五印。此时,通过拼命的学习和非凡的悟性,他已是那烂陀寺里十位能够精通50部经论的高僧之一了。戒贤对这位关门弟子寄予了厚望,也愿他广泛游历,海纳百川。所以,就放他出游。此次游学的大致路线是至东印,转南印,折向西印,复归中印。这一路上,他又与印度各地的高僧大德切磋讨论,学问精进。在国内期间,玄奘曾经师从13位高僧,而在印度留学期间,他又至少向十八九位印度高僧学习。这个时候,玄奘的学问其实已经超过了他的任何一位师父。
出游四年后,玄奘重返那烂陀寺,戒贤派他为寺内僧众开讲《摄大乘论》和《唯识抉择论》。当时,寺内有一位号称辩论第一的僧人叫师子光,当场与玄奘论辩,竟被玄奘说得不能酬答,以致无颜再留在那烂陀寺内。师子光找到他的同学师子月,又来与玄奘辩论。但师子月与玄奘一照面,就被玄奘的圣僧气势所慑,竟始终开不得口,只能默默离去。
这时,又有一个婆罗门外道来到那烂陀寺挑战,书论点40条悬于寺门,声称有人能驳倒他情愿输脑袋相谢。这是印度宗教辩论的古老习俗,一旦输了就要搭上性命。战书挂在那烂陀寺门口,一连几天,无人敢出去应战。玄奘实在看不下去,于是欲以自己的性命来捍卫那烂陀的尊严和佛教的尊严。
他命人将婆罗门唤入,请戒贤大师等人为证人,与婆罗门展开了论战,将对方的40条论点逐一批驳,婆罗门最后竟哑口无言,心悦诚服地要求割下自己的脑袋。玄奘说:“和尚不杀人,你就做我的佣人吧。”围观的印度人看到这位中国和尚能讲一口流利的梵语,而且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纷纷传颂,说玄奘是罗汉转世。
玄奘的声名,在印度如日中天,被大家公认为全印度笫一位佛教学者。
一个留学生取得这样的成功,也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当时的印度,佛教还很昌盛,许多国王都崇佛礼道,所以纷纷邀请玄奘去讲学。那烂陀寺为之应接不暇。
当时,作为佛教的保护者,同时又是威镇中印北印的霸主是抵羯若鞠国的戒日王。戒日王名叫喜增,其父建国后传位其兄,但却被东印度金耳国王诱杀。大臣们推举喜增为王,号戒日。戒日王率军灭金耳国,为兄报仇,又征战六年,征服五印,威风所及,无不归德。于是效法阿育王,偃武修文,崇尚佛法,敕令境内不得杀生,每五年举行一次无遮大会,广施普舍。同时,他还是一位剧作家,在印度戏剧史上有相当的地位,他写的剧本至今还有三部在…
《那烂陀寺——玄奘求学之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