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醫學的病類病相與診斷(肖雨)

  佛教醫學的病類病相與診斷

  肖雨

  病 類

  對于疾病的分類,佛典中有多種。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卷第八,把今世之病分爲兩類:一是內病,即五髒不調,結堅宿疹。二是外病,謂奔車逸馬,堆壓墜落·,兵刃刀杖,打架鬥毆等所致諸病。同書,又把疾病分爲先世行業病和現在失調病兩類。所謂先世行業病,是因先世好行鞭撻、拷掠、閉系種種惡法,惱害衆生,故感今世多病。所謂現世失調病,是以冷熱風雨,不知將養其身,或是飲食不節,臥起無常等所致諸病。北涼天竺叁藏昙無谶譯的<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二,也把疾病分成兩類:一是身病,二是心病。所謂身病,就是指身體因四大毒蛇互不調適,以致産生的諸病。其中,四大者,即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等。以人攬外之四大而成內四大之身,其堅、濕、暖、動之性,在內交攻,不相和順,毒害如蛇,故曰四大毒蛇。它又把身病分爲五種:一者因水,二者因風,叁者因熱,四者雜病,五者客病。所謂雜病,就是沈重,或曰地病、總集病。所謂客病,就是外因所致之病,其又分爲四種:一是非分強作,二是忘誤墮落,叁是刀杖瓦石,四是鬼魅所著。所謂心病,以心體靈明,虛圓湛寂,但因歡喜不勝而致踴躍,怯懦無勇而生恐怖,及優愁苦惱,愚癡昏昧等,撓動于中,使心失去平和,故生諸病。其心病亦有四種:一者踴躍,二者恐怖,叁者憂愁,四者愚癡。其次,它又把身心之病分爲叁種:一者業報,二者不得遠離惡對,叁者時節代謝。生如是等因緣、名字、受分別病。因緣者,風等諸病;名字者,心悶、肺脹、上氣、咳逆、心驚、下痢。受分別者,頭痛、目痛、手足等痛,是名爲病。複次,在同書卷叁十九中,它又把身病分爲叁種:一者熱病,二者風病,叁者冷病。心病亦分爲叁種:即貪、嗔、癡等叁病。而<增——阿含經》卷第十二則是依疾病的性質,把身病分爲風、痰、冷、或風、寒、熱、並謂之世間叁大病。而將心病亦是分爲貪欲、嗔恚、愚癡叁病,且謂是比丘叁大患。所謂貪病,就是由貪愛之心所引起的惱害善心之病。所謂嗔病,就是由嗔恚之心所引起的惱害慈悲之心之病。所謂癡病,就是由無明所引起的諸病。 <大明叁藏法教)卷十一則是把疾病分爲業病、鬼病和四大之病叁類,而(乳味鈔)卷八以病的程度又把疾病分爲易治、難治和不可治,或重病、極重病和可治病叁類。華嚴五祖宗密在<圓覺經略疏)卷下二中,從佛教立場出發,則把疾病分爲四類:一者作病,作者,生心造作之謂。謂若有人言,我于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可得,故名爲病。二者任病,任者,隨緣任性之謂。謂若有人言,我等不斷生死,不求涅槃,任彼一切,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可有,故名爲病。叁者止病,止者,止妄即真之謂。若有人言,我今永息諸念,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可得,故名爲病。四者滅病,滅者,寂滅之謂。若有人言,我今永滅一切煩惱,身心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滅相得,故名爲病。 <長阿含經)卷第六<轉輪聖王修行經),又把疾病分爲九類:一者寒病,謂人須寒溫得宜,身體才能安樂。若爲寒凍所逼,則會産生疾病。二者熱病,謂人須溫涼得宜,身體才會和暢,若爲熱毒所中,則會産生疾病。叁者饑病,謂人須假飲食,以資其身,諸根才會強健。若不得其食,身體就會虛弱羸瘦,乃至成病。四者渴病,謂人必假漿水,以養其體。若不得漿水之飲,腸胃就會枯焦而成病。五者大便,以人必假飲食,資益諸根。飲食人腹變壞,乃須便利以時。若強忍過當,即會生病。六者小便,謂人必得湯水,滋潤色身,入腹之後,乃須便利以時。若強忍過當,即會生病。七欲病,謂人貪于淫欲,身體就會得痨怯虛弱等病。八者饕餮,饕餮,即是貪食。謂人必得飲食以養其身,若貪食過度,即會生病。九者老病,謂人老則會筋力衰弱,或起居食息不能中節,也會生病。我國隋代著名高僧、天臺宗四祖智者大師總結了前人經驗,對疾病作了系統分類。首先,他把疾病分成二類,一、因中實病,二果中權病。所謂因中實病,就是“業報生身四蛇動作”(四大失調)之病。所謂果中權病,就是“托疾興教,因以身疾”。如維摩托疾,向衆講說不二法門,就是果中權病。對因中實病,他又分爲身病和心病兩類。所謂身病,就是指身體、肌肉、骨骼、神經、五官、五髒、六腑所起之病,所謂心病,就是指人內心的貪執、恐怖、憂愁、憎恨、愚癡等等苦惱。第叁,他又把身病分爲兩類:一、四大五髒之病,二業報感招之病。其中,四大增損所生之病爲:地大增者,即生腫結沈重,身體枯瘠等地病101種;水大增者,即生痰湧脹滿,腹痛下痢等水病101種;火大增者,即生煎寒壯熱,肢節疼痛等火病101種;風大增者,即生虛懸戰抖,嘔逆氣急等風病101種;地、水、火、風四病,計生404種病。五髒所生之病爲:從心生病者,身體寒熱,頭痛口燥,以心主口故;從腎生病者,咽喉噎塞,腹脹耳聾,以腎主耳故;從肺生病者,身體脹滿,四肢煩痛,心悶鼻塞,以肺主鼻故;從肝生病者,多愁無喜,憂思嗔恚,頭痛眼昏,以肝主眼故;從脾生病者,身面遊風,遍體熠熠,飲食無味,以脾主舌故。至于業報感招之病,前面說的毀犯五戒,就會産生五髒、五根之病是也。再如《梁皇寶忏》說的過去毀謗別人,今生得了耳聾口啞之病;過去輕蔑別人,今生就長成五短身材;過去鞭撻衆生,今生的身上就會産生疥瘡;過去遮佛光明,今生的皮膚就會又黑又醜。等等。對于心病,智者大師在《童蒙止觀》第叁《棄蓋》中,則分爲:貪、嗔、癡等分爲四分煩惱。他還說一分中有21000種煩惱,四分中就合爲84000種煩惱。那麼,如何卻除這84000種煩惱呢

  <賢劫經)卷二<諸度無極品)中說:佛告喜王菩薩,修習行法時, 自第一光耀度無極,至第350分舍利度無極,以一度無極中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六度,計有2100度無極。若對貪、嗔、癡、等分四種衆生,各以2100度無極教化覺悟,就合成8400度無極。這8400度無極,又名有十事,即成84000度無極。這裏的十事,即是地、水、火、風等四大和色、聲、香、味、觸、法等六衰。所謂度無極,就是以圓滿的事理行爲教化無窮無盡的衆生,從生死此岸度到涅槃役岸。這說是佛教那以84000種法門對治84000種煩惱的理論,即對治心病的法門。

  病 相

  病起相狀,簡稱病相,也謂病症。智者大師在(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四中指出: “病發雖複多途,略出不過叁種:一者四大增動病相,二者從五髒生患病相,叁者五根中患病相。”I 一、四大增動病相1 1、若身體苦重,堅結疼痛,枯痹痿瘠、I是地大病相。1 2、若身體虛腫,痰期脹滿,飲食不消,I是水大病相。1 3、舉身洪熱,骨節酸楚,噓吸頓乏,是I火大病相。, 4、若心懸惚恍,懊悶忘失,嘔吐氣急,是爲風大病相。

  二、五髒生患病相

  1、從心生患者,身上或冷或熱、口幹舌噪等,心主口故。

  2、從肺生患者,身體脹滿,四肢疼痛,煩悶鼻塞等,肺主鼻故。

  3、從肝生患者,多憂愁不樂,悲思嗔恚,頭痛目疼等,肝主眼故。

  4、從脾生患者,身有遊風,通身熠熠,癢悶疼痛,飲食失味,脾主舌故。

  5、從腎生患者,咽喉噎塞,腹脹耳滿,腎主耳故。 ·

  叁、五根中患病相

  1、身體卒痛,百節酸痛瘡癢,是爲身患病相。

  2、舌瘡強急,飲食失味,是爲舌患病相。

  3、鼻孔壅塞,流濃鼻涕,是爲鼻患病相。

  4、耳疼耳聾,噪然作聲,是爲耳患病相。

  5、懸視流流,翳暗疼痛,是爲眼患病相。

  四、六神病相

  1、若多昏昏,是肝中無魂。·

  2、若多忘失前後,是心中無神。

  3、若多恐怖癫病,是肺中無魄。

  4、若多悲哭,是腎中無志。

  5、若多回惑,是脾中無意。

  6、若多怅怏,是陰中無精。

  五、五髒相克病相

  五髒就是肝、心、脾、肺、腎。它們共同的功能主要是化生和貯藏精氣。佛教醫學吸收了中醫這一理論,也認爲它們之間有相生相克的關系。其相生關系是:心從肝生,脾從心生,肺從脾生,腎從肺生,肝從腎生。其相克關系是:肝克脾成病,脾克腎成病,腎克心成病,心克肺成病,肺克肝成病,其相克病相爲:

  1、眼睛疼赤,脈慢成翳,或眼睛易破,或上下生瘡,或觸風流冷淚,或癢或刺痛,或眼睛凹陷,觸事多嗔,就是肺害于肝之病相。

  2、若心淡熱,手腳逆冷,心悶力少,唇口噪裂,臍下結症,熱食不下,冷食逆心,眩奧喜眠,多忘心腫,頭眩口讷,背胛急痛,四肢煩痛,心勞體熱,狀似瘧疾,或作症結,或作水僻,眼爲布絹中視,見近不見遠,是腎害于心之病相。

  3、肺脹胸塞,兩脅下痛,兩肩胛疼似負重,頭項急喘氣粗大,唯出不入,遍體生瘡,喉癢如蟲,咽吐不得,喉或生瘡,牙關發風,鼻中出膿血,眼暗鼻頸疼,鼻中生肉氣不通,不別香臭,是心害于肺之病相。

  4、百脈不流,節節疼痛,體腫耳聾,鼻塞腰痛,心腹脹滿,上氣胸塞,四肢沈重,面色黑瘦,腹急痛悶,或淋或尿道不利,腳膝逆冷,是脾害于腎之病相。

  5、體上風癢熠熠,通身癢悶,是肝害于脾之病相。

  診 斷

  診斷就是動用診法向病人了解病史、病相、病因、病機,以便掌握症候,進行綜合分析,爲斷定病名、病位、病情和病的性質,提供堅實依據,從而進行對症治療。智者在《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二中說,呼吸像風的人,心中一定散亂;呼吸似喘者,心情結滯不暢;呼吸如氣流者,身體容易倦怠;呼吸細微的人,心情一定甯靜。這就是說,生理變化可以反映出心理變異。這就是中醫上說的“有諸內,心形諸外”的原理。依此就可進行“揆度奇恒”、 “以常衡變”。其診斷的方法是“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中的“望”、 “聞”、 “問”、 “切”等四診。這裏的“神”、 “聖”、 “工”、 “巧”四字,就是評定診法高低之辭。在<摩诃止觀)卷第八上,智者大師說: “若善醫術,巧知四大。上醫聽聲,中醫相色,下醫診脈。”這裏的相色、診脈、聽聲,就是中醫說的望診、切診和聞診。雖然他沒說問診,其實已在意中了。因爲僧醫見了患者,何嘗會不問答呢

  因此說,僧醫看病也用這四種診法。那麼,何謂望、聞、問、切四診呢

  所謂望診,就是望氣色、五官、口齒、爪甲、舌、體表及小兒指紋、虎口紋等等。所謂聞診,就是嗅氣味、聽聲音、聽呼息而知其所苦。所謂問診,就是問病史,問寒熱,問汗,問疼痛,問飲食口味,問睡眠,問二便,問婦女,問小兒等。所謂切診,就是脈診和按診。四診以各自了解的內容不同,故需把其所行的有關病史、症狀、形色和脈象等材料結合起來,進行綜合分析,以便掌握病情,判斷病機,確立療法、用藥。所以要四診合參,以便取得正確診斷。如智者大師在<摩诃止觀)卷八上說: “若脈洪是肝病相,輕浮是心病相,尖銳沖刺是肺病相,如連珠是腎病相,沈重遲緩是脾病相。”這是就切診說的。接著他又從望診上說: “面無光澤,手腳無汗,是肝病相。而青葩是心病相。面黎黑是肺病相。身無氣力是腎病相。體澀如麥糠是脾病相。”顯然,智者大師是以切診和望診合參斷病的。除此之外,智者大師還提出“坐禅和夢占”的診法。他說:

  五髒病隱密難知,坐禅及夢多見青色、青人、獸、獅子、虎、狼而生怖畏,則是肝病。若禅及夢多見赤色火起,赤人赤獸刀杖,赤少男女親附抱持,或父母兄弟等喜生畏者,即是心病。下去,例隨色驗之。

  依照智者大師這種“禅和夢占”的診法看來,禅及夢多見黃色人獸等,當是脾病。多見白色人獸等,當是腎病。多見黑色人獸等,當是肺病。

  總之,通過望、聞、問、切等四診和坐禅、夢占等方法,確定了病位、病機、病情和其性質等後,即可進行對症治療。

  原刊《五臺山研究》2000年2期

  

《佛教醫學的病類病相與診斷(肖雨)》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