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上冊) 四 持戒品▪P7

  ..續本文上一頁子慧光具有遠遠超越一般人所及之智慧,國王理所當然就將之作爲王位繼承人。後國王去世,衆人正欲爲太子行加冕大典時,太子卻對衆大臣說道:“我不能登上王位,因行非法之衆生若被我以殺頭方式加以處罰,則我本人亦造下大罪業。故而若衆生皆能行持十善道,我方才願當國王。”衆人于是就說道:“我們定厲行善法,請你務必當上國王。”

  慧光這才同意舉行加冕大典,並最終登上王位。他當國王以後,要求國人都必須行持十善業。魔王聞聽後則頓生妒意,他以造假方式將衆多信件寄給衆人,信中寫道:“衆人以前所做善業無有絲毫感應,故而大家以後均可放心大膽廣行惡業。”

  衆人在接到魔王以國王名義所寫信件後,都不敢相信其中所說話語,他們滿懷蹊跷請求國王予以澄清。國王也深感驚訝,他想:我從未寫過這封信,爲何會出現此種情況?越想越覺奇怪,他便非常想了知此信到底從何而來,人們心態會否因之而生變化。于是他就出宮觀察探訪。

  魔王則在路上幻化成一身陷烈焰中之可憐人,他嘴裏不停高聲哀號,國王便問:“你爲何落此境地?”魔王詭辯說:“我以前令衆人廣行十善,以此緣故,我現在感受如是痛苦。”國王馬上問道:“如是讓人行善,自己怎可能感受此種痛苦?如你令衆人皆行十善,不知他們到底得未得到安樂?”魔王回答說:“他們均已得到安樂,唯有如我這樣勸別人行善法者才落此痛苦境地,受我勸化者則絕不會感到絲毫痛苦。”國王聽罷高興說道:“只要他們能獲致安樂善果,自己再感受痛苦也無有任何後悔之處!”魔王聞言立即消失不見。

  國王到處令人行持善法,並時時贊歎善法功德,大家信受奉行,時刻牢記叁門行善。國王後來以此福德而擁有金輪寶等七輪寶,並逐漸成爲轉輪王,讓四大部洲衆生皆行善法。

  世尊因地時如是親行十善,並令衆人亦行十善。以此因緣,後來成佛時,世尊腳掌便具千輻輪相。

  另外,久遠之前有普救、善成兩商主,各人皆擁有四萬商人眷屬。善成素喜寂靜,後便在一仙人前出家,並終獲緣覺果位。商人們則因不見善成蹤影而到處尋找,但始終都未找到,他們便將情況告之普救。普救告訴衆人務必要找到善成,于是,八萬商人便開始在各處廣泛搜尋,最後終于見到緣覺。衆人詫異問道:“你爲何要舍棄我們前往寂靜之地?”

  因大尊者只依靠身體爲別人說法而不以言語宣說之故,緣覺就幻現出自身出火、閃電等種種神變令衆人生信。普救則令八萬商人供養緣覺,並說道:“供養他之功德日後定會成熟果報。”衆人便廣行各種令緣覺比較滿意之供養。普救商主隨後又教導這些人守持五戒。

  當時之普救商主即爲後來之釋迦牟尼佛。

  善惡果報

  久遠之前,釋迦牟尼佛曾爲鹿野苑色哈樂婆羅門之子,名爲善尋,其兄弟名爲惡尋,也即後來之提婆達多。爲前往海中取寶,二人各帶五百名眷屬出發。因此地離大海非常遙遠,在距大海尚有七天路程時,衆人已將口糧全部用盡。當此生命垂危之際,善尋等人饑餓難耐之時,便開始祈禱天尊等神明。結果他們遙遙望見遠處出現一繁茂果林,衆人急忙趕過去,發現那裏還有清淨泉水。大家邊吃喝邊感歎道:“此乃我們供養天尊果報現前。”天尊還親自告訴衆人道:“你們可砍下果樹樹枝,如此便能滿足一切所需。”衆人就依言砍下一根樹枝,孰料它竟變成美味飲料。再砍第二棵樹枝時,它又變成百味甘美飲食。大家全都津津有味享用起來,心滿意足之後又砍下一棵樹枝,此次它又變成妙衣;再砍時又現出各種珍寶。衆人原本就帶有很多牲口以備裝寶所需,這下全部派上用場。

  惡尋此時也率衆抵達那裏。他看見前面諸人砍斷樹枝時皆現出種種珍寶,便以貪心打起如意算盤:如果將樹根砍斷,肯定能撈取更多珍寶。他于是便准備從樹根挖起。

  善尋看到則心生不悅,他對惡尋等衆人說:“我們遭遇違緣、困苦時,多虧這棵樹救助我們,因此希望你們萬勿砍斷它。”但惡尋等人根本不聽,善尋不願見此樹被砍倒慘象,便無奈離開樹林。惡尋則馬上開始砍挖樹根,結果當他砍斷樹根時,突然冒出五百羅刹,將惡尋等五百人全部吞食。

  又諸菩薩衆即便舍棄自己身體,亦不欺騙衆生,定要守護誓言。

  無量劫前,釋迦牟尼佛曾爲一獅子,名肢具,它對一切衆生均有大慈大悲之心。肢具以水果、樹葉爲生,住于人迹罕至之山洞中。

  後有倆公猴、母猴生下兩只小猴後便將猴崽交與獅子,自己前往別處。而一名寶劍之老鷹王一日忽將兩猴崽叼至山岩上欲加吞食,肢具獅子見之就以偈頌方式對老鷹王說道:“皈依我之兩猴崽,望你切勿吞食之。”老鷹王則刁難說:“你是獸中之王,如能舍棄獸王之身,我則可將兩小猴奉還,否則定要吃掉它倆。待我吃完後飛上虛空,你又能奈我何?”

  獸中之王就告訴寶劍說:“我甯可舍棄自己,也要救下這兩小猴。自我發菩提心後,從未說過妄語。爲利益衆生,我今天甘願舍身。”老鷹王看它菩提心堅定,便將兩只小猴統統放掉,且對獅子說道:“大獸王,你無需再舍棄肉身。”言畢即飛逝不見。

  當時之公猴、母猴即爲後來之迦葉尊者與釋迦賢姆;兩小猴即爲後來之羅睺羅與阿難尊者;老鷹王寶劍即是後來之賢鬘比丘。

  另外,釋迦牟尼佛和燃燈佛在此世界中曾爲兩說法童子,他們出家後即到寂靜地生活、修法。後精通詩學等一切論典,並獲禅定、神變等神通、技能。

  當時有一名大象之國王,性喜狩獵,又擁有六千萬眷屬,他依兩童子說法後始發菩提心。此時一些貪欲熾盛之比丘對童子肆意誹謗,他們胡說道:“這兩人乃外道斷見派人士,因他們宣說五蘊皆空及業果成熟非常可怕之法門。”這些人還要求國王處死二位說法童子。

  正當國王略有懷疑、猶豫之時,同行天女告訴國王說:“你盡管身處這些惡友當中,但千萬別發惡心。這兩位是真正說法上師,你不要忘記他們以前對你說法之恩,一定不能舍棄他倆。”國王想起往事,終于未舍佛法。

  國王之弟名年果兒,後當年果兒坐上王位時,這些惡友又對他說道:“這兩位比丘依靠咒語之力,實在應當誅殺。”國王便率領軍隊准備殺死這兩位比丘。當時森林中夜叉、龍等衆生降下石塊瓦礫雨,將這些人全部殺死,連年果兒國王也一並除去。因他對說法上師起嗔恨心之故,年果兒于六十世中在無間地獄受苦;當時勸請國王殺兩比丘之惡見比丘則在千百萬世中于地獄感受痛苦;勸請國王勿聽讒言之天女後則于恒河沙數佛前拜見、供養,她名爲月光童子;與大象國王一同得法之六千萬衆生則在其它刹土中後來成佛;聽受佛法之大象國王即是後來之彌勒菩薩;國王之弟年果兒則爲後來之提婆達多。

  嚴持清淨戒律

  久遠之前有安樂王如來出世,那時瞻部洲世界廣闊,有九十萬由旬之巨。八萬四千城市全由七寶製成,莊嚴如天界一般,且人人財富圓滿。釋迦牟尼佛當時是喻施國王,爲一行持佛法之國王。在其治下八萬四千城市中,每城都有國王所屬之八萬四千王宮,每一王宮內都有王妃等眷屬八萬四千。國王王宮純由七寶製成,圓滿具足一切享用資具與財富,猶如帝釋天宮一樣種種施設盡皆齊備。

  國王太子名勝福者亦是福德圓滿,他實際乃大菩薩化身。勝福從不貪著種種在家受用,並最終舍俗出家。而喻施國王在把自己所有財富供養安樂王如來後也出家修道,並一直精進修持,最後獲得安忍境界。國王後來在此世界隨後出世之成千上萬如來前供養承侍,並令諸如來皆生歡喜心。他在這些如來教法下一直精進不懈行持佛法,並以自己智慧力而獲無畏境界,救度無量無邊衆生出輪回苦海。

  釋迦牟尼佛又曾轉生爲宣方國王太子,當其降生之時,諸天人均宣說道:“世間如今已誕生一行持佛法之尊者。”當太子七歲時便在國王面前詢問法與非法道理,並請求國王能允許自己出家。經國王開許出家後,他以自己修行所得向衆人宣說惡業果報等佛法。國王、王妃等眷屬隨後也全部出家,他們守持清淨戒律,並最終獲取五神通,且令許多衆生均趨入無上菩提道。

  又釋迦牟尼佛曾爲一仙人,名守根,雖未斷盡貪心,但也知以抉擇守護根門。盡管非以修行力根除煩惱,不過憑抉擇也能令煩惱不生。

  仙人後到一些寂靜地修行,在一花園中見一女人後不覺貪心又起,此時他才覺知自己修行病根所在。他想:我通過抉擇亦只能守護根門而已,但此種抉擇絕非智慧抉擇,只是以分別念粗加選擇。從現在開始,我應積極尋找聖者智慧,力爭永不生煩惱。仙人隨後即以真實智慧觀察煩惱、女人本性,並最終證悟煩惱之

  空性本體,從而徹底遠離貪欲,最後無有任何煩惱地獲取遠離一切疑惑之聖者智慧。

  另外,久遠之前有一智顯如來,當其住世一億年時,釋迦牟尼佛轉生爲勝心國王。智顯如來爲勝心及其同伴宣講平等禅定法門中之守護身體殊勝入門法,聞聽如來教言後,勝心國王便于一千萬年中行持無垢梵淨行、修持四梵住,又現見八十萬如來尊嚴妙身。他後來在恒河沙數如來前都出家行梵淨行,每一世都轉生爲守持淨戒、廣聞多學、辯才無礙之說法比丘。

  綜上所述,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始終守持遠離罪行、攝受善法、饒益衆生之戒律。

  以上圓滿宣說了釋迦牟尼佛嚴持戒律之種種公案。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上冊) 四 持戒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