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安忍品
忍言尊者安忍不動
無量劫之前,鹿野苑嘎西梵施國王執政時,舉國上下財富圓滿。國王、王妃後生一相好莊嚴太子,名嘎西喜愛。再後來,王妃于戰亂時又産下一子,就將其稱爲爭鬥生。梵施國王曆來以法、非法治理國政,嘎西喜愛見到後就想:國王去世後如我繼承王位,我若以法、非法治國,將來必墮地獄中,看來我還是舍棄俗世、出家求道爲妙。
太子想到這便來到父王腳下頂禮道:“父王,請開許孩兒出家學道。”父親詫異說道:“太子,你到底做何打算?若你欲供養、布施,現有非常難得之王位即將落于你手,你盡可憑之廣行上供下施,卻爲何定要出家求道?”太子回答說:“森林中可以樹皮、青草爲衣;可以樹根、水果爲食;還可與野獸自在交往,這種生活方爲殊勝悅意。凡有是智之人,絕不會爲能摧毀來世根本之王位而遭受殺害、束縛、打擊等痛苦。”
國王又勸解說:“太子,你應了知,我唯一至愛就是你!我死之後,盡管不情願,但我們終將不得不分離;而當我們尚都存活于世時,我怎忍心讓你離我而去?”但太子卻已打定主意,他對父王說:“若父王不開許我出家,孩兒也就只能絕食明志。”太子隨後便開始絕食,第一日絕食過後,第二、叁、四、五、六日,太子始終無有進食粒米滴水。
國王再勸太子道:“出家對你而言實在困難、痛苦。試想:獨自一人前往寂靜地與野獸爲伍;生活來源只能依靠衆人;所有人間消遣、玩樂在有生之年全部享受不了,這些困難不知你想過沒有?若你能繼承王位,則可盡享人間一切快樂,同時又能廣行布施、積聚福德,這又有何不妥之外?”國王如是勸阻太子,但太子一言不發。
國王又命令王妃、大臣等人勸阻太子,這些人就對太子說道:“你正當青春年少之時,理應享受種種安樂,爲何要自討苦吃?若你前往寂靜地,想必很難久住。”太子對此依然一言不發。
國王又令與太子素來友善之大臣兒子、國王侍者兒子及其他童子同樣勸阻太子,但太子還是一言不發。這些童子就向國王禀告並安慰他道:“大國王,你應明白,若太子繼續絕食下去、最終死在這裏,那時你該如何是好?對他出家之事,智者均歡喜贊歎。若能適應出家生活,他當然會健康生存,你亦可見到愛子,何苦要讓他絕食而死?這樣你們父子將永遠不得相見;若不適應出家生活,他自會回到父母身邊,此乃他唯一出路,那時他豈不又回到王宮?”
國王無奈對衆童子說道:“既然你們都如此認爲,那我也只能允許他出家求法。”童子們急忙將國王開許之口信傳與太子:“國王已同意你出家之事。”衆人隨即找來各種營養補身物以求能迅速恢複太子體力,待太子稍稍恢複之後,他便離開鹿野苑前往仙人面前出家。
出家後他以精進修持而遠離諸貪欲,並獲慈心等持,對每一衆生均生起慈悲心。以其慈悲力感召,大小野獸亦對他恭敬愛戴。他以不損害任一衆生緣故,而能與所有衆生和睦相處,人們都稱其爲忍言尊者,尊者後有五百仙人眷屬。
梵施國王死後,爭鬥生繼承王位,他以如法、非如法方式治理國家。一次,忍言尊者對其上師說:“我近日深感自己身體極度缺乏營養,在寂靜地恐難以再維持生命,看來我應前往城中。”上師殷切叮咛道:“無論居住于城市還是寂靜地,出家人均要嚴護根門,你應到鹿野苑附近居住茅棚。”得上師開許後,他便牢記在上師前所得教授,依計劃前往鹿野苑。
到達之後,他就在父王園林一角落中安住下來。待到春和日暖之時,杜鵑、天鵝、共命鳥等多種飛禽均發出悅耳鳴叫,一片春光無限好景象。爭鬥生國王與王妃便選在一暖融融春日出宮賞玩,當他們在園中遊走觀春時,國王因疲倦就先行睡去,素喜賞鮮花、樹果之衆女眷便開始在園中自行遊曆,她們自由自在盡享春日大好時光。恰在此時,她們看見行持寂靜行止之忍言尊者,衆人立刻對其生起信心,紛紛上前頂禮,並在繞轉後坐于尊者面前聽法,尊者亦開始爲衆人宣講佛法。
國王醒來後不見王妃與眷屬,即刻就生起嗔恨心,他開始仗劍在園中四處找尋,並最終在尊者前發現自家眷屬。而當她們看到國王面露凶色後,全部四散逃開。國王便直接找到尊者厲聲說道:“你是何人?”尊者平靜答言:“我乃忍言尊者。”國王滿臉蔑視之色說道:“你是否已獲得四無色及四禅定諸境界?”尊者謙卑回答說:“沒有。”國王于是越發肆無忌憚:“既未得到修行諸境界,那理所當然就是凡夫。以凡夫之身于此隱蔽地與女人共居一處,誰會相信你們之間清清白白?你住在這裏到底有何企圖?”尊者誠實答言:“我于此欲修安忍。”
聽罷此話,國王立刻拔出寶劍、氣勢洶洶怒吼道:“你既說欲修安忍,那我倒要看看你會不會安忍。”說完即以利劍砍下尊者兩手,同時又厲聲問道:“你到底是誰?”尊者依然平靜回答說:“我是永不改變、堅定頑強之忍言尊者。”氣急敗壞之國王馬上就又砍斷尊者雙足,並再次厲聲喝問:“你還知道你是誰嗎?”尊者還是答以“忍言尊者”。國王此番已惱羞成怒,他執劍又將尊者鼻子等五官及其余肢節全部砍掉。
忍言尊者還是用平靜語氣回答說:“我軀體即便被切割成芝麻粒許之成千上萬塊散落于地,我也絕不舍棄安忍行持。爲何如此?因行持悲心善法原本就應如母親待兒一般善待每一衆生,怎能輕易放棄安忍?”尊者同時又發願道:“國王爲女人故,手執寶劍以煩惱心斷我肢體,而我願以修持安忍善根,于摧毀煩惱、獲無上菩提時,憑智慧寶劍初再叁“傷害”、終斷除他一切煩惱。”
此時大地六次震動,忍言尊者五百眷屬全部從虛空中飛至他面前。看到他遭受如此慘不忍睹之迫害後,衆眷屬齊聲問道:“不知尊者安忍心失壞沒有?”忍言尊者便趁機向眷屬們宣說自己未曾失壞安忍心之經過。
喜歡忍言之天神此刻說道:“如此惡劣之國王這般殘害忍言,而忍言則一直安忍挺過,我想我們天人應降下兵器雨殺死這國王與其眷屬以匡扶正義。”忍言得知後卻說:“我手、腳、鼻均已被他全部砍掉,但即便如此,我也不願讓他承擔罪過,更何況牽連其他無辜衆生。”尊者就這樣勸阻天神勿殺死國王與眷屬。
不過鹿野苑天神最後還是降下瘟疫,令老鼠、鹦鹉損害此地衆生。天人亦不降下雨水,于是居住于此地之衆生大多都相繼死亡。國王急忙向看相之人打探,看相者均謂此乃迫害忍言尊者、導致諸天人心懷怨恨所致。國王就向看相者尋問應對良方,他們回答說:“若國王能對天神做食子供養,並在諸天人、忍言尊者前厲行忏悔,如此才能對緩解國家疫情有利。”國王就開始在城中到處宣布說自己欲行忏悔、供養之事,並將供養天神、布施貧苦人承諾付諸實施,且親赴忍言尊者腳下頂禮謝罪。
尊者此刻則安慰他說:“大國王,敬請放心,我心依然安忍。”國王略顯懷疑,他問尊者:“如何才能令人相信你已無絲毫嗔恨心?”尊者回答說:“若我所言真實,就請將我身上所流落之鮮血立刻變爲乳汁。”話音剛落,鮮血即刻變爲乳汁。但國王還是有些不大相信,尊者見狀就又說道:“盡管你已砍斷我四肢,但若我確實未生絲毫嗔恨心,以此谛實力加持,則願我身體立即恢複如初。”言畢,尊者身軀果然恢複如前。
國王與眷屬皆用深感稀有之目光凝望尊者,並在尊者腳下恭敬頂禮後才依次離開。自此之後,國王就經常供養承侍尊者。
依止其他上師之惡行外道一千人,對尊者最終成爲國王上師生起強烈嫉妒心,他們竟將不淨塵土撒在尊者身上。而尊者卻如是發願道:“以我修行安忍之功德力,待我成佛時願能以智慧甘露水將這些人垢染除淨,清淨他們心相續中貪欲等一切障垢。”
當時之忍言尊者即爲後來之釋迦牟尼佛;爭鬥生國王即爲後來之陳如尊者;四位大臣則爲後來與陳如同爲最初五比丘中另外四人;一千惡行外道則爲後來之秋渥迦葉等一千比丘。
甘願將自己交與怨敵
久遠之前,釋迦牟尼佛曾爲鹿野苑大勢部國王。當時國中百姓各個財富圓滿,國土谷稼豐收。大勢部以如理如法方式主持國政,並以布施滿衆生一切所願,且令大衆皆行持善法。以此緣故,衆非人亦來保護國家,整個國家都可謂國泰民安。
此時利紅國王正以非法治理其國,他經常損惱衆生,且素喜橫征暴斂。結果手下臣民因苛捐雜稅所累,又害怕遭受懲罰,便紛紛逃至大勢部國王處請求庇護。利紅知道後就糾集起四種軍隊大舉開往大勢部治下國土,大勢部得到消息後就對衆大臣說:“爲即生利益我根本不願造作惡業,如我國與利紅大軍交戰失敗,你們恐難以立足,不如你們都投降他。而我絕不願損害利紅國王,我甯可前往森林中身著樹皮、以水果爲食、與野獸爲友,亦不願毀壞自己來世。對來生謹慎之人,爲王位斷不會捆綁及殺害諸人。”
大臣們皆認爲國王乃因膽怯而不敢屠殺其他人,他們想:如我們全體人員都遭遇打擊、以至被摧毀恐不應理,不如犧牲一人以挽救全體。衆大臣于是就決定舍棄國王一人以圖自保,他們便全部投歸利紅國王。大勢部心中明白左右大臣均已將自己抛棄,他就獨自一人前往森林安住下來。
利紅則將新占領之地的人們充爲自己臣民,他有一日問衆大臣:“你們大勢部國王現在何處?”臣子們回答說:“國王已逃亡不見。”利紅便趁機統治整個國家。
此時,一偏僻村落中有一貧窮婆羅門,他育有衆多兒女。而當地又恰逢災荒,婆羅門已實在無有任何辦法養家糊口。此刻他心中暗想:聽說有位大慈大悲國王向來以歡喜心饒益衆生,我幹脆到他那裏索要一些財物以解燃眉之急。想到這裏,他就開始向鹿野苑進發。到達之後聽聞國王已去森林中居住,他就又到森林中尋找,他始終堅定認爲:若我能于森林中找到國王,說不定他就會布施我一些財富。
當婆羅門最終在森林中找到大勢部後,…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上冊) 五 安忍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