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健康,才能真正邁向健康之道。
——轉載自《佛教天地》 www.bend.net
附錄:佛教與醫學(另版)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在緣起緣滅的世間,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現象。衆生的病苦,除了來自身體器官的疾病之外,還包括心理的疾病,也就是貪瞋癡等無明。佛陀爲了醫治衆生身心的病痛,以一生的時光演說叁藏十二部經典,指出一帖帖療治身心的藥方。因此,經典裏比喻“佛爲醫師,法爲藥方,僧爲看護,衆生如病人”,依于此義,則佛教可以說是廣義的醫學,佛法是治療人生疾苦的良方,佛陀是世間第一良醫。
佛陀年輕時曾學過五明,其中之一是醫方明。根據經典記載,佛陀弟子中有醫聖之稱的耆婆,曾依佛陀的指示,完成許多傑出的醫療措施,比方診斷腸閉塞的病人,先施以麻醉,再切開腹部,將腸整複,最後縫合腹部,完成治療,這就是現代醫學的外科剖腹手術。
在佛教曆史上有多數僧衆通達醫方明,甚至出現不少名聲遠播的醫僧,例如佛圖澄、竺法調、單道開、竺法曠、诃羅揭、法喜。隋代那連提耶舍、唐澤州羊頭山道舜、唐益州福成寺道積、丹陽沙門智嚴、绛州沙門僧徹等,更爲痲瘋病患吸吮膿血、救助治療、洗濯衣物等,慈心感人。
在佛教經典中,也有不少論及醫藥的專書,其中由印度、西域傳入中國的有十二種,由中國僧侶所撰述的約十五種。在叁藏十二部經典之中,佛教醫學的文獻浩瀚如海,如:《增一阿含經》記載,佛陀爲諸比丘說風、痰、冷叁大患,並提出醫治之方;在《醫喻經》中,佛陀指出醫生應具備的條件,以及看護病人應注意的事項與病人應奉行之法等;在《佛醫經》中,佛陀說,人得病的十種因緣;《摩诃止觀》指出造成疾病的六種原因;《大智度論》記載,疾病的産生是由外在或內在的因緣所造成的;南傳的《清淨道論》也提到引起疾病的八種原因。
此外,《佛說咒齒經》、《佛說咒目經》、《佛說咒小兒經》、《咒時氣病經》、《療病痔經》、《治禅病秘要經》、《除一切疾病陀羅尼經》、《金光明最勝王經》、《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摩诃僧只律》等,也都談及醫藥問題。
佛陀不僅是善療衆生身體疾病的大醫王,更是擅于對治衆生各種心理病症的心理醫師。例如佛陀敷設叁學、六度、四無量心、五停心觀等八萬四千法門,無非是爲了對治衆生貪瞋癡等八萬四千種煩惱疾病。
一般疾病的産生,往往與人的心理、生理、行爲,以及周遭社會的生活環境有關。尤其在這個新時代,許多人好吃美食,吃出病來;有的人遊手好閑,閑出病來;有的人資訊太多,多出病來;有的人工作壓力太大,急出病來;有的人心性怯弱,意志消沈,悶出病來;有的人則因爲是非太多,氣出病來。總之,不外由于心不能靜、氣不能和、度不能宏、口不能守、瞋不能製、苦不能耐、貧不能安、死不能忘、恨不能釋、矜不能持、驚恐不能免、爭競不能遏、辯論不能息、憂思不能解、妄想不能除等,于是造成身心的病患。佛教對此也有各種療治之道,例如:節製飲食、禮佛拜忏、持咒念佛、禅定修行、行香禮拜、數息止觀、樂觀進取、心寬自在、放下安然等。
世間的醫學對于疾病的療治,大多強調飲食、物理、化學、心理、環境、氣候、醫藥等療法,在有限的範圍內,依病治療。佛教的醫學則不但含括世間的醫理,更重視內心貪瞋癡叁毒的根除。所謂心病還須心藥醫,唯有調和生理與心理的健康,才能真正邁向健康之道。
[注釋]
天竺僧。西晉懷帝永嘉四年(叁一○)至洛陽。永嘉亂起,師不忍生靈塗炭,策杖入石勒軍中,後爲石勒、石虎尊爲國師。善神咒,巧醫術。當時多有長年臥病,爲病所苦,又無人能醫治的病人,佛圖澄于是發心施醫,使病者應時而愈。
自印度東來,在常山寺定居,精通醫術,頗負盛名,常有百裏以外前來求醫者,經其療治,均能痊愈。
敦煌人,當時秦公石韬染患眼疾,由于單道開的治療而得痊愈。
東晉中葉時人,當時疫病流行,村人莫不以爲苦,竺法曠遂遊行各村落,爲患病百姓看病療疾。
于晉武帝大康九年,洛陽城瘟疫流行,染患者不斷死亡。诃羅揭目睹此景,遂發心爲患者醫療,十之八九均得痊愈。
唐朝雍州津梁寺僧。在京師時,對患病者親自爲之治療,尤其他人以爲汙穢不堪的屎尿涕唾,師都親自爲病人處理,非但不嫌惡,而且心情愉悅,甚獲同參道友及遠近聞名求診患者的敬重。
據《隋書》卷叁十四“經籍志叁”記載,大約六朝時,由印度、西域傳入中國的醫藥典籍有十二種:摩诃胡沙門撰《摩诃出胡國方》十卷;《西域諸仙所說藥方》二十叁卷;《西域波羅仙人方》叁卷;《西域名醫所集要方》四卷;《龍樹菩薩要方》四卷;《龍樹菩薩和香法》二卷;《龍樹菩薩養性方》一卷;《耆婆所述仙人命論方》二卷;《幹陀利治鬼方》十卷;《新錄幹陀利治鬼方》四卷;《婆羅門諸仙藥方》二十卷;《婆羅門藥方》五卷。
根據古籍記載,曆代中國僧侶所撰述的醫藥典籍約有十五種:釋道洪撰《寒食散對療》一卷;釋智斌的《解寒食散方》二卷;釋慧義《寒食解雜論》七卷;釋慧義《解散方》一卷;釋僧深藥方叁十卷;《諸藥異名》八卷,沙門行矩撰,本有十卷,今阙;釋莫滿的《單複要驗方》二卷;《釋道洪方》一卷;釋昙鸾的《療百病雜丸方》叁卷;釋昙鸾的《論氣治療方》一卷;于法開的《議論備豫方》一卷;釋僧匡《鍼灸經》一卷;僧行智的《諸藥異名》十卷;僧僧深的《集方》叁十卷;僧鸾的《調氣方》一卷。
《增一阿含經》記載,佛陀曾爲比丘說風、痰、冷叁大患;此叁大患有叁種良藥可醫治,即:風患者,蘇及蘇所作飯食爲良藥;痰患者,蜜及蜜所作飯食爲良藥;若冷患者,油及油所作飯食爲良藥。
在《佛說醫喻經》中,佛陀說,一位醫王應該具備的條件有四:識知某病,應用某藥;病所起,隨起用藥;已生諸病,治令病出;斷除病源,令後不生。
看護應成就的五法:分別良醫;先起後臥,不懈怠;恒善言談,少于睡眠;以法供養,不貪飲食;堪任與病人說法。
病人應奉行的五法:選擇適當飲食;按時飲食;親近醫師;不懷愁憂;當起慈心對待看護。
《佛醫經》中說,人得病有十種因緣:一者、久坐不臥;二者、食無貸(飲食無度);叁者、憂愁;四者、疲極;五者、淫佚;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製上風(呼吸);十者、製下風。
《摩诃止觀》指出造成疾病的原因有六種,即:四大不調、飲食不節、坐禅不調、鬼神得便、魔神所擾、惡業所起。前叁種因素引起的病,只要改善飲食,不受病菌感染,即可治愈;後叁者則與患者自身的業力相關,必須藉由拜佛禮忏修福,才能減輕病苦。
《清淨道論》提到引起疾病的原因有八,即:風、痰、飲食不調、業、外傷、非人、鬼、魔所致。
《佛教與醫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