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佛教禅宗觀對經穴的認識與應用(方國華)

  淺談佛教禅宗觀對經穴的認識與應用

  方國華

  (九四年首屆海峽兩岸中醫藥學術研討會發表、九六年曾在美國獲國際傑出醫學論文獎)

  摘要: 佛教醫學觀認爲,古人標注的經絡氣穴並不是它的真如本體,經穴的真如本體隨時空萬象的變化而變化。經絡的流注具有紊亂性!氣穴的生成具有性能質量的變化及位置的遊動性!佛教醫學所言取穴准確,是指功效位置的准確,並非是人體相對圖文坐標尺寸的准確!臨證針對的穴位可以人爲的創造性能質量的生成。古人標注經穴的實際意義是思想交流的需要和傳教的需要。

  文中說:佛教醫學觀對“物質人體”與“生命靈魂”雙觀認識。所謂“生命靈魂”即人體物質機體釋放生成的空間“信息工程”。佛教醫學觀認爲,古人用“氣”字表達超物質形式所能體現的“氣息”是對生命認識的描述。

  佛教醫學觀還認爲:人體生成的“空間信息”有類物同頻的共振性與異類它頻的幹擾性及殘留信息的收載性。這些問題都是直覺識別能力所不能認識的問題。文中概括的解釋了一些精神疾病,癔病的成因。

  筆者認爲:古東方的認識觀與方法論是研究中國傳統醫學不可缺少的力量。文中簡要的介紹了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禅宗觀的一些認識觀與方法論。

  主題詞 禅宗觀 經絡 穴位

  中國傳統醫學這朵古老的藝術之花,是在中國傳統的認識觀與方法論的基礎上生長起來的。研究中國傳統醫學如果離開了中國傳統觀念,研究工作就很難進展!

  經絡學說在中國傳統醫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人用什麼樣的認識觀與方法論才能標注運用經絡氣穴是研究這一古典藝術的關鍵問題。

  佛學是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學對中國傳統醫學有著重要的影響,她是推動研究傳統醫學前進不可缺少的力量。

  一、 佛教禅宗觀淺談

  佛學中講:“因緣合論”與“因果律”。佛學認爲:宇宙中所有精神的物質的事事物物都是“因” “緣”組合而生。世界萬物都是由心觸緣所體現的認識。佛學以一心緣起的觀察方法揭示了世界萬物皆緣起性空,唯有心識才能體現世界的本源。這裏所講的“唯有心識”與哲學中的“唯心論”有所區別。

  在佛學認識論裏,把人的智識能力看作是動機,是基本因素,也就是“因”把要認識的事物看作是條件也就是“緣”因緣組合所生成的認識就是“果”。佛學認爲,只要宇宙中有這個事物的存在,那這個事物的認識條件也就存在,只要人們主觀去發揮智識能力,就能合成對這個事物的認識。世上不存在離開了人們所能認識的客觀實在,只有是否認識了的問題,絕沒有不可認識的問題。佛學講的“唯識論”就是說離開了人的認識就什麼也談不上了。佛學講人的智識能力共有八個即,眼識、耳識、舌識、鼻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啊賴耶識。現代心裏學僅研究到第六位。六識所能認識的部分用科學觀念是可以解釋的,而七識、八識所識別的問題是前六種識別能力所不能認識的境界。第七、八識別能力是認識超物質世界的能力;是對空間世界認識的能力。

  佛學講的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中的“心”與哲學中的“心”不同。哲學中所講的“心”佛學稱爲意識。意識在佛學中概括在抽象邏輯思維,形象感覺思維與直覺靈感思維之中,理性與非理性思維都是人類主體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人們的思維活動從現代心理學來講,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首先是外界信息通過生理感官傳入中樞神經,再經過加工反映出來。這個通過感知的反映並不完全等于哪個客觀事物的本體,概括的觀念是抽象的事物,它具有啓發思維活動的作用。人們在思維活動時概念是表達事物的基本範疇;如果,研究超然絕對問題把概念當作客觀事物本體去研究,那概念將成爲一大障礙。尤其通過語言文字傳授的概念更是以片概全。在現實生活中概念只是思維活動的入門方便,是思想活動的外殼,它不能代表事物的實際!但是,概念對事物起著思想交流的作用,它易于記錄是傳教的需要。人們在通過概念思維的時候習于把它當作不變的事物固定下來,因爲概念需要相對的穩定才能便于邏輯推理。但是客觀事物總是運動變化的,單純通過概念去研究客觀事物,就會出現錯誤;如果鑽進概念的死胡同裏去研究問題,就會一事無成!

  佛學認爲,客觀事物有始以來的概念是始于人對客觀事物的體現,實際客觀事物無始以來便原來如此的存在,它並不依賴于概念而存在。

  人們對相對穩定物質世界的認識,可以用數據證實,用邏輯的方法分析研究,重複運用確切的科學方法,可以得到相對重複的結果。它具有重複性!在客觀世界,事物在限定的時間與空間之內是相對穩定的。但是,這個事物超出時間與空間之後就會隨時空的變化而變化,世上沒有永恒不變的事物。

  禅宗是佛教中的一個宗派,她主張頓悟得法不分次第直截了當的“直示佛果”,禅宗的宗旨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裏所說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絕不是鄙棄文字的意思,而是說是一種了解事物的間接東西。微妙之境用語言文字是難以表達清楚的。文字的描繪是對客觀事物表達的符號,是假名。禅宗強調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就是要求對宇宙中的事物究極之實在,要直截了當的親身證入。禅宗不立文字的主旨,在于表明間接方法對事物根本問題的表達會出現差異。語言文字的描繪如指月的手指,手指並不是月亮而是觀月的引導;這種間接的指示是達到事物本體的方法。如果,把指月的手指當作月亮去追求那就錯了!望文生解,錯把文字的描繪當作絕對的客觀事物執意的去追求,就等于抱住指月的手指不放而放棄了觀月的目的。禅宗傳教的要旨是“實無一法相傳更無一法授人,是以心心嵌合的交照相傳”。禅宗傳授的基礎不在經典,而在于圓滿的佛心。在禅宗裏有段故事絕妙的講出了禅宗傳教的藝術。相傳,世尊一日在靈山會上,拈一支金婆羅花示衆。時大衆皆莫然不得其要領,唯獨迦葉尊者破顔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可迦葉。這段故事生動的講述了禅宗的宗旨。在傳教方面,世尊不以權威身份對所要傳授的事物做結論性的語言文字表達。這樣就避免了接受者得到文字框架的束縛;而且能夠極度的促使接受者對微妙之境的證入。故事裏講的世尊向迦葉傳授的場面只是一個拈花示意,一個破顔一笑,他們真實的傳授妙境是超形式的佛心相照,表現了只可心傳不可言教的妙境。

  佛教所說的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是何物呢?這裏所說的心並不是心髒,而是人們對境生成的念頭和思想。現代人們的認識與思想習于向外看,向研究的對象客觀世界進行研究;佛學不然,佛學則是主要向內看,向認識能力的本身主觀世界進行研究。

  佛教有句禅語即:“衆生皆有佛性”。佛經上說:“心即是佛,上至諸佛,下至蠢動含靈皆有佛性”。這裏所講的皆有佛性,也就是說,衆生皆有一個共性。這個皆有的共性能力是與宇宙渾然一體的,衆生的心靈皆是宇宙運動變化的生成。宇宙的變化與生物的心靈是相通的,是具有潑動共性的。例如:生物對地震的預感就是包括生物在內的宇宙共振體現 。這種地震的預感,並非是其器官感覺推理思維所反映的表現,也並非是理性認識的支配,更不是什麼科學證據的推導。生物對地震的預感表現是一種超理性思維的反映,是生物與宇宙自然渾然一體的運動共振。這種超感覺器官之外的識別能力,佛學稱作心靈的眼睛。人類的這種心識能力被直覺思維能力所掩蓋。

  當人們用直覺思維能力研究客觀事物感到山窮水盡的時候,佛學指出,反觀內求,向主觀世界進行研究。人類自身能力的修煉與進化是征服客觀世界的必經之路。

  二、 禅宗觀對經穴的認識與應用

  研究中國傳統醫學,用佛教禅宗的認識觀與方法論和現代人們通常的觀念有所不同。現代人們的觀念主要是以相對固定的數證,通過邏輯推理的方法研究物質形式範圍之內的問題。佛教醫學觀對人體生命追求究竟,她不回避傳統醫學中的究極問題,她能用古老的悟道方法去認識超物質形式所能體現的生命所在。佛學視傳統醫學爲靈魂醫術。她對經穴的認識能突破文字框架的束縛,尤其對中醫脈珍與中藥性能的運用能追求其究竟。

  佛教禅宗醫學觀(下面簡稱禅醫)認爲中醫脈診,不是從細微的脈搏跳動中分辯髒腑疾病的情況,而是一種悟道的入門方便。從切脈的部位看,除心髒與脈搏有傳導關系外,其他髒腑與所切的脈搏沒有任何傳導關系。古人利用脈搏診查疾病的手段並不是科學觀念的發揮而是一種超感覺識別能力的運用。在脈診中雖然有細微的搏動層次分別,但是其作用都是悟道的入門分類;都是醫者不知不覺的發揮著特殊識別能力的作用。如果執意的用物理現象去解釋脈診,那就失去了中醫脈診的實際意義。

  中醫脈診是病者向醫者展現內在疾病信息與醫者接收病情信息的過程;是病者與醫者心性嵌合,心心交照的過程;是拈花示意與破顔一笑的交往。中醫在診治疾病的過程中,醫者與病者是不可分離的整體,醫者對病者應具備自他不二的同情心,這個同情心是任何其他所不能代替的!心相通意相解,痛則思痛並非是單純的醫德問題,而是內含妙不可言的醫術問題。《內經。湯液醪醴論》指出:“病爲本,工爲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此之謂也。”就是指的這個意義。

  禅醫說:古典醫經對中藥性、味、歸經的論述絕不是古人對中藥化學成分運用的科學論述。通常人們把中藥性、味、歸經的的理論解釋爲:人們在長期的醫療實現中,對起醫療作用的藥物通過人們的感覺器官識別味道,進行直覺特征記錄。這種說法實際是健立在功效基礎上的一 種事物的倒述敘說;這並不是中藥科學運用的論證。傳統中藥學中講的“味”通過感覺可以…

《淺談佛教禅宗觀對經穴的認識與應用(方國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