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浅谈佛教禅宗观对经穴的认识与应用(方国华)

  浅谈佛教禅宗观对经穴的认识与应用

  方国华

  (九四年首届海峡两岸中医药学术研讨会发表、九六年曾在美国获国际杰出医学论文奖)

  摘要: 佛教医学观认为,古人标注的经络气穴并不是它的真如本体,经穴的真如本体随时空万象的变化而变化。经络的流注具有紊乱性!气穴的生成具有性能质量的变化及位置的游动性!佛教医学所言取穴准确,是指功效位置的准确,并非是人体相对图文坐标尺寸的准确!临证针对的穴位可以人为的创造性能质量的生成。古人标注经穴的实际意义是思想交流的需要和传教的需要。

  文中说:佛教医学观对“物质人体”与“生命灵魂”双观认识。所谓“生命灵魂”即人体物质机体释放生成的空间“信息工程”。佛教医学观认为,古人用“气”字表达超物质形式所能体现的“气息”是对生命认识的描述。

  佛教医学观还认为:人体生成的“空间信息”有类物同频的共振性与异类它频的干扰性及残留信息的收载性。这些问题都是直觉识别能力所不能认识的问题。文中概括的解释了一些精神疾病,癔病的成因。

  笔者认为:古东方的认识观与方法论是研究中国传统医学不可缺少的力量。文中简要的介绍了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禅宗观的一些认识观与方法论。

  主题词 禅宗观 经络 穴位

  中国传统医学这朵古老的艺术之花,是在中国传统的认识观与方法论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研究中国传统医学如果离开了中国传统观念,研究工作就很难进展!

  经络学说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人用什么样的认识观与方法论才能标注运用经络气穴是研究这一古典艺术的关键问题。

  佛学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学对中国传统医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她是推动研究传统医学前进不可缺少的力量。

  一、 佛教禅宗观浅谈

  佛学中讲:“因缘合论”与“因果律”。佛学认为:宇宙中所有精神的物质的事事物物都是“因” “缘”组合而生。世界万物都是由心触缘所体现的认识。佛学以一心缘起的观察方法揭示了世界万物皆缘起性空,唯有心识才能体现世界的本源。这里所讲的“唯有心识”与哲学中的“唯心论”有所区别。

  在佛学认识论里,把人的智识能力看作是动机,是基本因素,也就是“因”把要认识的事物看作是条件也就是“缘”因缘组合所生成的认识就是“果”。佛学认为,只要宇宙中有这个事物的存在,那这个事物的认识条件也就存在,只要人们主观去发挥智识能力,就能合成对这个事物的认识。世上不存在离开了人们所能认识的客观实在,只有是否认识了的问题,绝没有不可认识的问题。佛学讲的“唯识论”就是说离开了人的认识就什么也谈不上了。佛学讲人的智识能力共有八个即,眼识、耳识、舌识、鼻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啊赖耶识。现代心里学仅研究到第六位。六识所能认识的部分用科学观念是可以解释的,而七识、八识所识别的问题是前六种识别能力所不能认识的境界。第七、八识别能力是认识超物质世界的能力;是对空间世界认识的能力。

  佛学讲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中的“心”与哲学中的“心”不同。哲学中所讲的“心”佛学称为意识。意识在佛学中概括在抽象逻辑思维,形象感觉思维与直觉灵感思维之中,理性与非理性思维都是人类主体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的思维活动从现代心理学来讲,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是外界信息通过生理感官传入中枢神经,再经过加工反映出来。这个通过感知的反映并不完全等于哪个客观事物的本体,概括的观念是抽象的事物,它具有启发思维活动的作用。人们在思维活动时概念是表达事物的基本范畴;如果,研究超然绝对问题把概念当作客观事物本体去研究,那概念将成为一大障碍。尤其通过语言文字传授的概念更是以片概全。在现实生活中概念只是思维活动的入门方便,是思想活动的外壳,它不能代表事物的实际!但是,概念对事物起着思想交流的作用,它易于记录是传教的需要。人们在通过概念思维的时候习于把它当作不变的事物固定下来,因为概念需要相对的稳定才能便于逻辑推理。但是客观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单纯通过概念去研究客观事物,就会出现错误;如果钻进概念的死胡同里去研究问题,就会一事无成!

  佛学认为,客观事物有始以来的概念是始于人对客观事物的体现,实际客观事物无始以来便原来如此的存在,它并不依赖于概念而存在。

  人们对相对稳定物质世界的认识,可以用数据证实,用逻辑的方法分析研究,重复运用确切的科学方法,可以得到相对重复的结果。它具有重复性!在客观世界,事物在限定的时间与空间之内是相对稳定的。但是,这个事物超出时间与空间之后就会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世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禅宗是佛教中的一个宗派,她主张顿悟得法不分次第直截了当的“直示佛果”,禅宗的宗旨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里所说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绝不是鄙弃文字的意思,而是说是一种了解事物的间接东西。微妙之境用语言文字是难以表达清楚的。文字的描绘是对客观事物表达的符号,是假名。禅宗强调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要求对宇宙中的事物究极之实在,要直截了当的亲身证入。禅宗不立文字的主旨,在于表明间接方法对事物根本问题的表达会出现差异。语言文字的描绘如指月的手指,手指并不是月亮而是观月的引导;这种间接的指示是达到事物本体的方法。如果,把指月的手指当作月亮去追求那就错了!望文生解,错把文字的描绘当作绝对的客观事物执意的去追求,就等于抱住指月的手指不放而放弃了观月的目的。禅宗传教的要旨是“实无一法相传更无一法授人,是以心心嵌合的交照相传”。禅宗传授的基础不在经典,而在于圆满的佛心。在禅宗里有段故事绝妙的讲出了禅宗传教的艺术。相传,世尊一日在灵山会上,拈一支金婆罗花示众。时大众皆莫然不得其要领,唯独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可迦叶。这段故事生动的讲述了禅宗的宗旨。在传教方面,世尊不以权威身份对所要传授的事物做结论性的语言文字表达。这样就避免了接受者得到文字框架的束缚;而且能够极度的促使接受者对微妙之境的证入。故事里讲的世尊向迦叶传授的场面只是一个拈花示意,一个破颜一笑,他们真实的传授妙境是超形式的佛心相照,表现了只可心传不可言教的妙境。

  佛教所说的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是何物呢?这里所说的心并不是心脏,而是人们对境生成的念头和思想。现代人们的认识与思想习于向外看,向研究的对象客观世界进行研究;佛学不然,佛学则是主要向内看,向认识能力的本身主观世界进行研究。

  佛教有句禅语即:“众生皆有佛性”。佛经上说:“心即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这里所讲的皆有佛性,也就是说,众生皆有一个共性。这个皆有的共性能力是与宇宙浑然一体的,众生的心灵皆是宇宙运动变化的生成。宇宙的变化与生物的心灵是相通的,是具有泼动共性的。例如:生物对地震的预感就是包括生物在内的宇宙共振体现 。这种地震的预感,并非是其器官感觉推理思维所反映的表现,也并非是理性认识的支配,更不是什么科学证据的推导。生物对地震的预感表现是一种超理性思维的反映,是生物与宇宙自然浑然一体的运动共振。这种超感觉器官之外的识别能力,佛学称作心灵的眼睛。人类的这种心识能力被直觉思维能力所掩盖。

  当人们用直觉思维能力研究客观事物感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佛学指出,反观内求,向主观世界进行研究。人类自身能力的修炼与进化是征服客观世界的必经之路。

  二、 禅宗观对经穴的认识与应用

  研究中国传统医学,用佛教禅宗的认识观与方法论和现代人们通常的观念有所不同。现代人们的观念主要是以相对固定的数证,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研究物质形式范围之内的问题。佛教医学观对人体生命追求究竟,她不回避传统医学中的究极问题,她能用古老的悟道方法去认识超物质形式所能体现的生命所在。佛学视传统医学为灵魂医术。她对经穴的认识能突破文字框架的束缚,尤其对中医脉珍与中药性能的运用能追求其究竟。

  佛教禅宗医学观(下面简称禅医)认为中医脉诊,不是从细微的脉搏跳动中分辩脏腑疾病的情况,而是一种悟道的入门方便。从切脉的部位看,除心脏与脉搏有传导关系外,其他脏腑与所切的脉搏没有任何传导关系。古人利用脉搏诊查疾病的手段并不是科学观念的发挥而是一种超感觉识别能力的运用。在脉诊中虽然有细微的搏动层次分别,但是其作用都是悟道的入门分类;都是医者不知不觉的发挥着特殊识别能力的作用。如果执意的用物理现象去解释脉诊,那就失去了中医脉诊的实际意义。

  中医脉诊是病者向医者展现内在疾病信息与医者接收病情信息的过程;是病者与医者心性嵌合,心心交照的过程;是拈花示意与破颜一笑的交往。中医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医者与病者是不可分离的整体,医者对病者应具备自他不二的同情心,这个同情心是任何其他所不能代替的!心相通意相解,痛则思痛并非是单纯的医德问题,而是内含妙不可言的医术问题。《内经。汤液醪醴论》指出:“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就是指的这个意义。

  禅医说:古典医经对中药性、味、归经的论述绝不是古人对中药化学成分运用的科学论述。通常人们把中药性、味、归经的的理论解释为: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现中,对起医疗作用的药物通过人们的感觉器官识别味道,进行直觉特征记录。这种说法实际是健立在功效基础上的一 种事物的倒述叙说;这并不是中药科学运用的论证。传统中药学中讲的“味”通过感觉可以…

《浅谈佛教禅宗观对经穴的认识与应用(方国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