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浅谈佛教禅宗观对经穴的认识与应用(方国华)▪P2

  ..续本文上一页理解。但是,其中所讲的“性”用寒、热、温、凉四个字来概括,这四个字概括药性的本意并不在人们感觉识别范围之内。中药对“性”的文字概括是为其治疗相连接的用词,是药性的代用名。所言中药的归经是以脏腑经络学为基础的说法,这个说法是超感觉所能认识的问题。

  用佛学观指导运用中药的性能,则是通过药性的文字指向去亲证中药的性能,用本能的心性缘合药性对疾病的治疗,这是一种超直觉思维能力之外的悟道方法。寒思温,渴思水并不需要什么高级理性思维指导,这是一种本能的缘合。简单的说,辛辣生温就是人与性味的缘合。超直觉的缘合针对疾病的药物,是古人不知不觉的运用中药性能的一种悟道方法,是第七感识能力的发挥。

  中国传教医学对中药性能的运用,实际是对天然药物所含“信息”的运用,吃中药吃的是“信息”,但同时也发挥着药物的化学作用及其它功效。

  禅医对“物质人体”与“生命灵魂”双观认识。一方面从物质体现的人体来认识,另一方面从超物质形式所能体现的空间来认识。对人体物质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知觉思维,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研究;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所言“生命灵魂”是超物质形式所能体现的问题,对它的认识超出了人们感觉器官所能认识的范围。禅医认为,“生命灵魂”是人体物质机体释放的非物质成份“信息”的组合。人体是物质的组合,同时又组合了物质释放的“信息工程”。人体的这一“信息工程”与宇宙浑然一体,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它具有与宇宙自然的互通性。这个互通性就是中医学所讲的人与自然届的整体性。禅医把经穴的生成流注看作是各种非物质成份“信息”的综合生成,这种复杂的组合包括在人体“空间信息工程”之内,人体只能在这一“空间信息工程”生命灵魂的覆盖下才能谈的上经穴的生成流注。经穴的生成流注具有先天的元气,又有各器官释放的脏气,还有与宇宙运动相通的时气等。

  禅医把经络气穴的生成流注看作是在各种“气息”协调生成组合下进行的。所言脏气的生成是建立在脏器物质基础上的生成,这里所讲的“气”字,古人对它的描述并不是表达对精微物质的认识,而是选用“气”字来表达一种无形的生成,是对人体物质机体所释放的“信息”描述。现在一些用物质形式来解释“气”的说法是一种用语的追求。

  经络流注的线路是物质载体输送“气息”的通道,所指穴位是载体中多项“气息”在运行中交会生成治疗功效的部位,在这些易出现结交,臃塞或其它性能的部位可以通过载体调节经气流注的平衡。

  人体局部的病变具有该病变部位释放的病变“气息”,病变部位释放的病变“气息”能影响整体“信息工程”的正常生成流注,病变的生物细胞释放的病变“气息”有反作用病变部位的作用。脏器释放的“气息”与脏器的物质质量有关,脏器物质质量的变化能影响“气息”性能质量的变化,“气息”性能质量的变化能反作用脏器的健康。脏器释放“气息”“气息”反作用脏器这是物质机体与非物质“信息”的相互作用。如果整体“信息工程”对病变“气息”的释放没有抑制性,适应了病变“气息”的释放,那病变“气息”就会无政府状态的发展,就会使病变部位恶化。生物细胞释放分泌的“气息”与精神相互沟通,精神有反作用“气息”的作用,所以精神对内分泌紊乱有调节作用。通过气穴对“信息工程”的调整不但能调节内分泌紊乱问题,而且对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这是从空间谈内分泌与免役功能的问题。

  人体释放生成的“信息工程”不但与本身的物质机体有相互作用,而且对精神意识也有影响。人体的“信息工程”具有类物同频的共震性,也有异类它频的干扰性。生物对空间“信息”具有收载性又有载发性。当生物机体发生变化的时候能影响这一“信息工程”波频的变化。当生物机体的改变导致“信息工程”的波频与其它波频沟通的时候,生物之间有互感性,一方能受另一方的干扰及控制。“信息工程”的紊乱能导致脑神经的紊乱,一些精神疾病、癔病表现最突出。尤其异类同频的共震及空间残留“信息”的干扰都是空间问题的反映,不是鬼神所为。

  由于“信息工程”紊乱所造成的精神疾病,禅医是通过气穴调整“经脉”生成流注的平衡,来治疗疾病。禅医能通过物质机体调理“气息”生成流注的紊乱,引导人体生成流注的经脉回归自然的流程。通过气穴不但能调整气机的生成流注,而且通过对机体的刺激还能直接解决物质范围内的问题。两者相互作用,不能以单方面的理解而放弃对其它方面的认识,更不能以某方面的认识去否认其它方面的存在。

   禅医认为,现代人们对经络气穴的认识多依赖古典医经的文字叙说;望文生解以成为掌握经穴的主要方式。古典医经对经络气穴的描述并非是古人科学理性认识的产物,始于古典文字叙说的经络气穴,是古人身识灵感思维与超感觉识别的综合描述;是医案的总结记录。禅医并不把图文标注的经络气穴看作是它的真如本体。禅医把古典医经对经穴的标注看作是对后人的启发,是指月的手指,指月的手指并不等于月亮。佛教医学观能突破经络气穴文字框架的束缚,能直截了当的去寻求经穴的真如本体。在运用经络气穴时,如果执着的去追求图文概念,就会误入歧途,永不得其解!

  经穴的生成流注是在演变的物质基础上受四时万象的影响,应时随象,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它一处有动而无一处不动,一处有变而无一处不变。所指经穴的生成流注像瀑布一样,捕捉到的图像已是过去的流程。古典医经所描述的经络气穴具有它的概括性,但是它的真如本体确永不重复.古人对经络气穴标注的真实意义是思想交流与传教的需要!

  禅医临证讲的取穴准确,与追求坐标尺寸为准的取穴准确,有截然不同的概念。通常人们认为,取穴准确是人体相对图文标定位置的准确;禅医指的取穴准确是指功效位置的准确。禅医认为,临证针对的经络气穴是动态的生成,它具有性能质量的变化及位置的游动性!因为,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及四时万象的影响,人体会不断的演变,新的形式会不断的生成,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会不断的出现。禅医指出:人无形定,法无式定!

  禅医认为,经络中生成流注的“气息”存在着质量与冲程方面的变化。“气息”的变化能影响整体阴阳的不平衡,也是造成经络整体流注紊乱的原因。“气息”的量变所造成的冲程变化在流注中能体现出气盛、气虚、气弱等现象。在交会时能形成气臃,气闭等现象。“气息”的量变能影响它冲程的变化,冲程的变化又能造成与其它“气息”交会位置的不稳定,交会位置的不稳也就是所说的穴位的游动性。这里所说的穴位游动性是从某些方面而论,与其它的意义有所不同。例如:特定五腧穴中的井穴,其突出的意义是通过对该穴位刺激而激发所属脏器释放“气息”。这个意义所指的穴位相对固定。具有游动性的气穴实际是指动态生成的功效位,而不是对机体部位的指向,正象《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非皮肉筋骨也。”寻找具有游动性的气穴通常可采取感觉的方法。如古典医经提示:“视其虚络”、“扪而可得”、“以痛为腧”等都是以感觉的方法寻找具有治疗意义的穴位。

  禅医在运用经穴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能够人为的创造气穴性能质量的生成《内经,调经论》指出:“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其意旨就是向后人展示可以人为的创造穴位性能质量的生成。临证促使穴位性能质量的生成,是医者通过主观的努力,借助客观条件去促使穴位性能质量的生成。在《灵枢,禁刺论》中指出了诸多客观原因都能造成治疗功效的反作用。反观其道。如果有意识的利用客观条件就能促使气穴性能质量的生成。

  临证人为的创造穴位性能质量的生成,方法是多样的。例如:穴位在性能未致的情况下,可采取“按而致之”的推拿法;气穴在功效质量差的情况下;可采取对“气息”释放源的调理法,在整体气机流注紊乱的情况下,可采取以时气引经气的按时取穴法。尤其禅医临证采取的内导外引运气法,浑然一体感应法及特异功能取穴法等都能有效的应用于临床。

  研究经络学说,如果在人们惯于运用的观念与方法范围内,感到研究进程山穷水尽的时候,用佛学去破除观念的束缚,当下即会感到研究工作进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三、结语

  佛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受任何观念所束缚,她在认识客观世界之前,不预加任何意识框架。佛学强调认识能力与客观世界自然合成正确的认识。

  佛教医学观认为,现在人们对经络的研究受认识观与方法论的局限。尤其对经络实质的研究,往往首先进入观念框架之中,错误的把经络的实质局限在感觉器官所能认识,物质形式所能体现与数据可证实的范围之内。这些观念在经络不能体现在所言“实质”范围之内的情况下,研究工作很难进行。人们在一个范围内对客观事物进行研究,当这个范围不能满足人们需要时,人们必须冲破观念的束缚超越到另一个境界对它进行研究。 中国传统医学中存在的那些深幽古奥的问题及超常规所能认识的经络学说,会随着科学的进步与边缘学科的建立,将得到人们的认识与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力量将揭开人体宇宙神秘的面纱。 (完)

  

《浅谈佛教禅宗观对经穴的认识与应用(方国华)》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