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佛學角度看人際關系失調與精神疾病産生的關系(萬隆法師)

  從佛學角度看人際關系失調與精神疾病産生的關系

  主講:萬隆法師

  (于20011年7月昆明西部精神醫學論壇)

  一、強烈的我執導致人際關系失調

  在當今時代,社會發展迅速,生活節奏也隨著迅速起來,人和人的接觸就自然增多了,人和人之間産生矛盾的概率也隨之提升,人際關系失調已經成爲一種常而易見的社會現象,並且不斷加深和擴張,從佛學角度講這是強烈的我執在作怪。

  《唯實叁十頌》中說:我癡我見並我慢我愛。認爲這個東西應該是我的,那個職位應該是我的;我想這樣,我不想那樣,我不甘心,我不願意……無論什麼事情都把我放在第一位。自私是現代人的通病,不懂得包容,很少會有人換位思考,並且大家都帶著有色眼鏡,都以自己的觀點評判這是好的、那是壞的,這是對的、那是錯的,這人是美的、那人是醜的,別人不認同我的看法,我的痛苦就産生了,同事之間相處稍有不順,就會想是不是對我有意見有看法,久之就有了隔閡,但工作中還要經常合作,感情還不錯,就是看法不同,此時感受就如時下流行的一個詞叫做“糾結”。人們總在好壞,對錯,喜歡討厭,愛恨之間糾結著,糾纏著,但世事的發展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願望。糾結的結果就是心理充滿矛盾。矛盾一産生勢必會影響情緒,時間長了就會出現種種精神疾病。如果多換位思考,站在各個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就會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發現,就像美術素描課,在不同位置畫出來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二、道德底線失控導致人情淡漠

  日常生活中,公民首先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比如我們還要守佛教的戒律。就是自己要有個爲人處世的底線,不可逾越,這樣的人生才會平安快樂。時常做好事的人心情肯定好,反之,時常做壞事或無所事事的人,情緒就不會好。儒家說誠于中而形于外,外在是內心的顯現。內心不健康的人常常表現爲焦急,易怒,暴躁,沖動,困倦,面色無光,情緒不穩等等。如果想要過好的生活就要在遵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並在道德觀念允許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勞動和正確的途徑獲得。比如說公司裏的一件廣告策劃案,同樣的工作給了兩個部門准備,領導要的結果是必須有創意,這時大家都要力爭上遊,要用正確的競爭方法,而不是部門之間的釜底抽薪,同事之間的相互诋毀,良好的競爭手段使人進步,使工作出成績,否則就會導致個人長時間沒有成就感,工作不保,生計無著落,家人施加壓力,埋怨自己沒本事。

  伴隨著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壓力的增大,加上人際關系失調的原因,我們周圍憂郁的人群就在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煩惱侵擾著我們,整天睡不著吃不好的,委屈壓抑的情緒日益嚴重,這樣的狀態久而久之就會憂郁成疾。王充《論衡》說:冰凍叁尺非一日之寒,由于強烈的我執,使得人際關系失調,致使道德底線失控,導致人情淡漠,精神疾病也就隨之衍生。

  叁、當好菩薩般的精神科醫生

  菩薩譯爲“覺有情”。菩薩是在自己覺悟的同時又在遍護一切衆生,救助一切衆生,佛教裏講這是自利利他,自覺覺他,並且“從利他中完成自利”,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完成自己的修行。

  我們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同時也有給予幫助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是菩薩,也都是衆生。當我幫助別人的時候,我就是菩薩;當我需要幫助時,我就是衆生。我既是菩薩又是衆生,所以我們更多時候自己解救自己的。菩薩精神主要體現是般若空性,慈悲無我的奉獻精神。

  四、以般若洞察空性

  般若是如實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爲表示有別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譯。要是沒有智慧,很多事就會南轅北轍,發的好心不一定做出來好事,儒家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喜歡吃酸的、苦的,但把自己不愛吃的給別人,首先就是不道德;別人怕水,我非要拉他去遊泳,這就不只是不道德,還可能出現危險。所以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知道別人需要什麼,這樣就可以盡己所能的並且如理如法的幫助他,給他最需要的。

  何謂空性?《肇論》中空性說的很簡單,沒有實在性就是空性。沒有主宰實在的事物,都是因緣假合的,緣分散了就都散了,一下子就超脫了。我們常常用房子做譬喻,房子沒有實在性,是由磚瓦砂石水木等等緣分組合而成的,緣分散了就沒有房子了。雖然本性不真實,但是我們也還要對客觀現象的事實負責任,還要努力使其盡善盡美。世事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于心。

  五、無我的精神世界與慈悲的胸懷

  “我”是常恒主宰義,“無我”就是沒有恒常不變的“我”。我是不真實的,沒有實在性的,一個人的生命由父精母血與因緣和合而成的,生命只不過是一個過程,大家都只有使用權,並沒有所有權。我們不能主宰自己不生病,不死去,讓所有人都說你好,這是不可能的,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但是我們在無始劫都認爲是真實的,人們說我一句,罵我一聲就受不了,感覺沒面子,雖然很多時候你也確實是爲別人考慮的,你工作也很努力,但別人不承認、不認可,甚至有可能說你是僞裝的、假惺惺的,遇到這樣的事情,自己生悶氣,跟別人打架,是沒有用處的。《金剛經》說:忍辱波羅蜜是第一波羅蜜,忍辱最難。首先要是沒智慧可能是強忍,罵我的人長的比我高大,我打不過他,只有強忍,有智慧一分析,如果我們沒聽到會不會生氣覺得沒面子,不會!所以就當做沒聽見,其實本身就沒有實在的,能如是想,就如《四十二章經》中佛說:罵人如仰天而唾。有人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一切對他人不好的作爲是會影響到我們本人的情緒,不是反擊別人,或者傷害他人,我們就能真正快樂的,報複是把雙刃劍,我們需要有無我的精神世界,需要智慧做後盾。觀空沒有主宰性,來自外界的阻力越大,反倒會使我們變得強大,有抵抗力了,心理素質強了,自己得心理疾病的概率就小了。

  我們是應該感恩的,感恩那些傷害自己的人、物,因爲有這樣的因緣才會使我們逐漸強大起來,再把這些強大的經驗推己及人,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只要這樣做就會使我們變得充實快樂起來。

  佛教說慈悲的含義是:慈能予樂,悲能拔苦,梁啓超先生說與人同喜與人同憂。如果我們都能放下強烈的我執,把別人的病看做自己的病,感受到別人的苦痛,並且想辦法給他快樂,想辦法解除他的痛苦,這樣做是會讓我們感到歡喜的。《華嚴經》中說:衆生歡喜則諸佛歡喜,也就是梁先生說的與人同喜同憂,我們相信幸災樂禍的總是少數的。大多數人看到別人快樂時也都高興的,佛教說是隨喜,心情好自然精神就放松,就相對遠離各種疾病。人的情緒又是相互影響的,自己快樂,過的好,對別人也是好的影響,佛教說這是“增上緣”。

  六、放下執著得自在人生

  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修道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我們每天都要看自己的學問道德增長了沒有,煩惱無明減少了多少,這樣生活才會減少負擔。好與不好的最後都是要超越的。佛陀住世時,有一位黑氏梵志,來到佛陀的座前,運用神通,兩手拿了兩個花瓶站在佛陀的前面,想把這兩瓶花奉獻給佛陀。佛陀見了,說放下。梵志以爲佛陀叫他把花瓶裏的花放下,立刻把左手裏的那個花瓶放下。佛陀又說放下。梵志以爲佛陀要他把右手的那瓶花也放下來,所以他就把右手裏的花瓶又放下來。佛陀還是對他說:“放下!”梵志非常不解地問道:我已經兩手空空,沒有什麼可以再放下的了。請問佛陀,現在我還應該放下什麼?佛陀說:我叫你放下,叫你放下手裏的東西。放下外在的執著,更要放下心理的執著。隨緣吧,順應機緣,按照常理自然規律發展,別太刻意去促成或者阻止一件事物,常言說:強扭的瓜不甜,這是這個道理。梵志這時才了解佛陀叫他放下的真義。同樣的有兩個和尚背一女子過河的故事,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金剛經》告訴我們過去心不可得,過去的已經過去了。後悔、糾結、懊惱、沮喪,是沒有用的,我們要總結經驗教訓,下次不在犯同樣的錯誤,放下了執著,獲得自在。

   其實學會放下並不表示你要離家出走,或者把財産全部捐出去。也並不表示你一定要過苦行僧那樣的生活。放下並不像人們通常想像的那麼可怕,《心經》雲: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心中沒有挂礙了,也就沒有了因爲挂礙而産生的困惑了,遠離這些顛倒了的知見,心裏狀態就好了,精神狀態也會好,生活也就會更好的。

  七、佛教的無神論世界觀

  佛教是無神論的宗教,無論是神,是仙,是鬼附體,一神多神主宰等等,佛陀是不認同的,都是佛陀常呵斥的。哪裏會有永恒不變的事物,包括我們的身心,世間萬物都是有“成、住、壞、空”的過程。

  對治精神疾病從佛學的角度講需要應對“四顛倒”的知見。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所說的四念處,即是在身、受、心、法這四個處所,以不淨、苦、無常、無我四法的正念,從而生起智慧的觀察,以達到破除我們執著的常、樂、我、淨的四個顛倒。從而使我們全身心的輕松起來。

  不淨,觀身不淨:我的身體是不幹淨的,每日每時都是排泄廢物和垃圾。

  苦,觀受是苦:人生在世並不是只能感受到快樂,還有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蘊苦,我們時常都能感受到這些苦的。

  無常,觀心無常:我們的心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著,事物也是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變化,比如瀑布,燃燒的蠟燭,還有古人不見今日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都說明則個問題。早起想吃面條,看到喜歡的米粥時我們就會改變初衷而改吃米粥,可是米粥味道不好,我們又會改吃面條或其他食物,就是面對這樣簡單的事情我們的想法還總是天馬行空的,說明心的無常。還有最終的一念無常完事休。

  無我,觀法無我:“我”是假合的沒有實在性的。佛教裏常說“法無定法”,沒有一個實在性,一塊布料裁剪後戴在頭上的我們叫頭巾,穿在身上我們叫做衣服,在腿上的叫褲子,其實本質就是一塊布料,但用處不同稱謂也不同。如我們在家裏扮演者兒子女兒,父親母親,爺爺奶奶,孫子孫女等等的角色,在不同的位置演的不一樣,所以法是不固定的,世間萬物,朝夕瞬變。沒有什麼是屬于我的,包括生命,我們也只有權使用,並無權支配。

  精神疾病的患者是衆生中受苦的一部分,佛者大醫王,希望我們能以佛教的智慧慈悲等對治部分精神疾病患者的含靈之苦,擁有快樂自在的人生,阿彌陀佛!

  最後送趙樸初先生《寬心謠》前兩節與諸位一起努力實踐:

  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認真過好每一天,有也過年,無也過年。

  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自古萬事難得圓,好也隨緣,賴也隨緣。

  祝大會圓滿成功!

  

《從佛學角度看人際關系失調與精神疾病産生的關系(萬隆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