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的禅醫聯合應用
釋惟海2010年11月25是于第叁屆中醫藥現代化國際科技大會(成都)第叁分會
所謂禅醫聯合應用,是指臨床上藥物與心法同用,即在使用普通醫藥處方的同時,選擇性使用一些傳統精神文化中的心靈引導方法和禅修技術,達到心-身同治目的。禅醫合用,根據臨床實際提出來的,甚至可以說是臨床逼出來的,我們主要用于慢性疾病。在臨床可以看到,慢性病常常兼有心理問題,或其疾病本身就與心理有關,其病的進程、轉化、治療療效,不僅與病理和藥物有關,還與精神意志、保健水平有關,因此,僅僅靠醫藥是不夠的。如果出現負面心態,不僅影響醫囑的執行,而且會影響療效;即便是普通病人,在治療之余,無事可做,百無聊奈,也不利于康複;而有些心態好、心靈比較陽光、積極配合醫生的病人,其臨床療效也大多比較好。鑒于這些現象,我們在臨床上,就想調動社會、身心、信念等一切積極因素,爲其痊愈或康複服務,有時是非常有用的。我這樣試驗過,近年又有佛教醫學的概念流行,因此,考慮臨床的實際需要,探討一下在慢性病中醫治療中禅醫聯合應用的課題,還不敢說已經由以疾病爲中心提升爲以爲人中心,但對人性,對心靈的考慮要多一點。禅醫聯用的臨床預期是:醫藥、文化、禅修合一,身心同調,效果更好。
§⒈ 慢性病治療中,禅醫同施的意義
精神的“向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起生理的上調或下調,因此對于一些在機體自身調節能力範圍內的疾病,是可以借助的力量,而且是主體自身的力量。
從生命的層次性結構來看,生物醫學是醫學的基礎層面,但人類不僅有生物性存在,還有社會性存在、精神性存在,每個領域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疾病。禅醫聯用的出發點是給出與生命層次性結構相應的綜合性治療方案,多數用于慢性病中。
禅醫聯用的主要意義,包括叁個方面:增進醫患關系、提高臨床療效、成爲醫學模式轉換的實際嘗試。
⑴通過增加人文關懷,改善醫患關系,增進醫患之間的良性互動,爲患者主動執行醫囑創造條件。
⑵通過身心同調,改善患者病中心景和提高臨床療效。心景,是主體的內環境,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活、生存質量。例如一些住院治療的,或退休在家的老年病人,兼練禅修,可以有效激發精神活力,提升存在感,産生充實感而消除無聊感。
⑶把人文關懷和禅修技術與藥物治療一道納入臨床措施範圍後,會從事實上改變醫學模式。我們在學生時代學習醫學哲學時,就討論醫學模式,但課堂和實習中都缺乏這方面的訓練,例如社會-身-心醫學模式、全科醫學模式、人性醫學模式等,在臨床上怎麼落實?禅醫同施,應當屬于這樣一種模式。
從臨床的療效要求來說,對慢性病進行禅修與醫藥聯合應用,意謂著調動了能動的主體調節與被動的醫藥接受兩方面的力量,可能帶來提高臨床療效的預期。
§⒉ 理事圓融的臨床禅修方法論
方法論也屬于“道”,包括基于定性模式的“原則”和從原理開出的“方法”。禅法臨床的根本方法論是理事圓融。所謂理,指理體,指規律,指觀念;所謂事,指事實,指實際,指技術,指心理操作,甚至包括靈活性等。理事圓融,就是從理論觀念到到實踐操作,都要能打通。
佛道與醫學都是本著“濟生”熱忱去對待其受衆,原則上必須是正向性質的,例如激發陽光心態而不是陰暗心態,激發善根佛性而不是人的劣根性;在總方法上,應當是激發和調動人的正向心理,特別是精神性心理,例如激發菩提心,即精神覺悟之心。這也是禅修的原則和總方法論。
觀察禅醫聯用自身的性質,它是綜合了自然、人文、心理的多學科綜合的臨床實踐,應當有叁個貫通:疾病心理與人生心理的貫通、生命理念與禅修技術的貫通、真實與方便的貫通。
⑴疾病心理與人生心理的貫通
普通疾病有疾病心理,臨床醫生也往往在開藥同時給予一些心理撫慰;人生心理不良也可以引發疾病,讓我們經常有藥石肓效的感覺,即藥不對症,用了也無效;大病和慢性疾病也往往引發疾病心理和不良人生心理(如消極性感慨甚至絕望),並反過過來作用于身體,形成身心互動的不良循環。在臨床上,打斷這種不良循環或建立良性的身心互動,是必要的,因此,要有意識地指導患者正確看待疾病和積極面對人生,最好把疾病心理納入人生心理這個大範疇之內,放大眼界,自上而下地進行調節,比眼光只盯著病症本身要好。
⑵生命理念與禅修技術的貫通
有了眼界,還有技術,這就是道與術之之間的貫通,把技術提升到道的高度去應用,把道下行到術中去體現,從而實現道術圓通。禅法本來屬于修道學,以信仰爲道,以禅觀爲修,以運心爲術,以自行化他爲用,因此其生命理念與修心技術是貫通的。目前在中國流行的禅法有叁個系統——內觀禅、藏傳佛教瑜伽禅和漢傳大乘止觀等。貧僧實修、研究、教人的則主要爲禅宗自性禅。各禅修系統內的具體心理技術都很多,慢性疾病的治療中,如果教授病人自修,自性禅最爲實用,可能是最主要的研究對象。
⑶真實與方便的貫通。
在人性領域,直線不一定是捷徑;在病人面前,只針對病不一定就能把病治好,因爲面對的不僅是病,而且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很多人都知道,最成功的臨床醫生,不一定是醫術最精的醫生,病人的信任、接受、認可度,甚至依戀,都可能成爲臨床療效的重要因素。如何面對一個個具體的病人,誘導恰當的疾病觀、生命觀,如何直接或間接地教導一些禅修技術,需要有方便善巧。例如,佛教弟子可以教他觀菩薩,而天主教徒則讓他觀想安祺兒(天使)可能更爲合適。由于禅修涉及到大量的精神領域的專業知識,若什麼都析破既沒有那麼多時間,效果也不一定好,例如更年期,讓他們多做一點義工,讓價值感或功德感去充潤其內心,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傳統宗教都一直與人打交道,與人心打交道,積累了很多方法。臨床醫生如果掌握了上述方法論,落實了禅修與傳統醫藥的結合,可能達到禅醫合一的境界,入醫道叁昧,不僅會完善臨床醫學的模式,也會導致醫生在行醫的同時,成爲人生顧問、修養顧問、身心調節藝術的教授,成爲生命教導師。傳統民間把醫生稱爲先生、大夫,說明患者和社會本來就有把醫生視爲生命教導者的性質。
§⒊ 臨床禅修法門選擇
禅(Dhyana禅那)指以念思作意爲主要行爲方式的內修,所以稱爲“思惟修”;但遠不只是“思維修”!所謂念思,是指主體性心念活動,包括動機性。作意,指能動性的心力投注和製控行爲,如注意。禅修法門很多,傳統有愚夫所行禅、觀察義禅、攀援如禅、如來禅、祖師禅等分類。現階段中國流行的禅法中,大乘止觀,以天臺止觀爲代表;南傳聲聞禅法,以內觀禅爲代表;藏傳佛教瑜伽以大圓滿、大手印爲代表。但在慢性病臨床上,可能最適用的是自性禅,傳統上一直有這個禅法,但沒有系統化,因爲大多只是一些境界較高的人直接體入,修行程序和技術細節都沒有得到完善,我在這方面作過作過嘗試。
考慮到在坐朋友不一定都熟悉禅法,我用兩分鍾介紹一個禅法大綱:禅修本質上以精神內煉爲主,⑴初級的是觀照對象境,“製心一處”;⑵稍進,則有“返觀內照”,有關于心行的尋伺活動;⑶再進有安住于清淨心不亂的,已屬于修定,如《解脫道論》說:“定者,有清淨心,一向精進與寂靜功德等正真住不亂,此謂定。”一些文人所說的“澄明境”多數是它,禅宗把它稱爲“淨境”。⑷繼續深入,可達到“無觸瑜伽”,即“心正住,無所攀緣,亦不動亂,寂靜無著。”這也可以通過回歸“法界”而自然達到。以上都是要用“觀照力”的。⑸自性禅是“體認”和“作意”而修的,如智者《摩诃止觀》說:“能體心性,名爲上定”。這些禅修技術可以用于開發心智、消除煩惱、身心修養、修身養生和保健治療。
臨床禅修法門選擇,要有邏輯理性;根據傳統佛教和臨床實踐,我們提出叁條原則:針對病態心理,以對治禅爲主;激發健康心理,以自性禅爲主;辯證選擇禅法,以配合正規醫藥治療。
⑴病態心理以對治禅爲主
疾病心理中,最常見的是:病後心理不安、重病出現悲觀、大病出現恐慌、久病出現無聊及躁煩易激惹等。這些都要有針對地給出觀念疏導方案和禅修技術方案。對這些浮現到表層的心理症狀,佛教也講“對治”,雖然只是“治標”,但對改善心理症狀是有效的。
對治禅在佛教裏原屬于“對治道”,是針對人生煩惱而選擇的禅修技術,如針對欲貪,修不淨觀,減少貪戀執著,可以理解爲基于條件反射的負強化訓練;針對脾氣,修慈悲觀,培養溫良厚重,可以理解爲以德化情;針對愚癡,修界分別觀和緣起觀開發心智。在面對疾病的心理中,有的患者持開明理性的態度,但有些患者持不正確的態度,這是需要有針對的調治的。臨床對治禅,主要是針對患者在疾病面前出現的負面心理,進行糾正;對部分盲目自信,不認真對待疾病的,也要調理。例如,對久病躁煩的,可以嘗試修習“忍波羅密多”;重病悲觀,可修來生觀;大病驚恐,可引導修習定力;久病無聊,可修善德觀;對疾病的認識和態度出現問題,可進行相應的知識教育和心理輔導。
久病無聊,甚至抑郁,在慢性病患者中比例很高,我比較注意,認爲它屬于主體存在性減低或受損,解決的途徑是如何提升心理活力,如果借助佛法禅修而激發精神性生命活力,能帶來內心充實、善待他人、配合醫囑、主動鍛煉等變化,極有價值。如果信仰佛教,我讓他們觀修有朝陽背景的暖色佛菩薩像;如果沒有信仰背景,則單純觀修朝陽朝霞。有信仰者的觀修效果更好一些。
⑵健康心理的激發以自性禅爲主
對慢性病患者,禅法的重點是培養健康心理,提振自我康強的力量;佛教主…
《慢性病的禅醫聯合應用(釋惟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