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慢性病的禅医联合应用(释惟海)

  慢性病的禅医联合应用

  释惟海2010年11月25是于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成都)第三分会

  所谓禅医联合应用,是指临床上药物与心法同用,即在使用普通医药处方的同时,选择性使用一些传统精神文化中的心灵引导方法和禅修技术,达到心-身同治目的。禅医合用,根据临床实际提出来的,甚至可以说是临床逼出来的,我们主要用于慢性疾病。在临床可以看到,慢性病常常兼有心理问题,或其疾病本身就与心理有关,其病的进程、转化、治疗疗效,不仅与病理和药物有关,还与精神意志、保健水平有关,因此,仅仅靠医药是不够的。如果出现负面心态,不仅影响医嘱的执行,而且会影响疗效;即便是普通病人,在治疗之余,无事可做,百无聊奈,也不利于康复;而有些心态好、心灵比较阳光、积极配合医生的病人,其临床疗效也大多比较好。鉴于这些现象,我们在临床上,就想调动社会、身心、信念等一切积极因素,为其痊愈或康复服务,有时是非常有用的。我这样试验过,近年又有佛教医学的概念流行,因此,考虑临床的实际需要,探讨一下在慢性病中医治疗中禅医联合应用的课题,还不敢说已经由以疾病为中心提升为以为人中心,但对人性,对心灵的考虑要多一点。禅医联用的临床预期是:医药、文化、禅修合一,身心同调,效果更好。

  §⒈ 慢性病治疗中,禅医同施的意义

  精神的“向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起生理的上调或下调,因此对于一些在机体自身调节能力范围内的疾病,是可以借助的力量,而且是主体自身的力量。

  从生命的层次性结构来看,生物医学是医学的基础层面,但人类不仅有生物性存在,还有社会性存在、精神性存在,每个领域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疾病。禅医联用的出发点是给出与生命层次性结构相应的综合性治疗方案,多数用于慢性病中。

  禅医联用的主要意义,包括三个方面:增进医患关系、提高临床疗效、成为医学模式转换的实际尝试。

  ⑴通过增加人文关怀,改善医患关系,增进医患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患者主动执行医嘱创造条件。

  ⑵通过身心同调,改善患者病中心景和提高临床疗效。心景,是主体的内环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例如一些住院治疗的,或退休在家的老年病人,兼练禅修,可以有效激发精神活力,提升存在感,产生充实感而消除无聊感。

  ⑶把人文关怀和禅修技术与药物治疗一道纳入临床措施范围后,会从事实上改变医学模式。我们在学生时代学习医学哲学时,就讨论医学模式,但课堂和实习中都缺乏这方面的训练,例如社会-身-心医学模式、全科医学模式、人性医学模式等,在临床上怎么落实?禅医同施,应当属于这样一种模式。

  从临床的疗效要求来说,对慢性病进行禅修与医药联合应用,意谓着调动了能动的主体调节与被动的医药接受两方面的力量,可能带来提高临床疗效的预期。

  §⒉ 理事圆融的临床禅修方法论

  方法论也属于“道”,包括基于定性模式的“原则”和从原理开出的“方法”。禅法临床的根本方法论是理事圆融。所谓理,指理体,指规律,指观念;所谓事,指事实,指实际,指技术,指心理操作,甚至包括灵活性等。理事圆融,就是从理论观念到到实践操作,都要能打通。

  佛道与医学都是本着“济生”热忱去对待其受众,原则上必须是正向性质的,例如激发阳光心态而不是阴暗心态,激发善根佛性而不是人的劣根性;在总方法上,应当是激发和调动人的正向心理,特别是精神性心理,例如激发菩提心,即精神觉悟之心。这也是禅修的原则和总方法论。

  观察禅医联用自身的性质,它是综合了自然、人文、心理的多学科综合的临床实践,应当有三个贯通:疾病心理与人生心理的贯通、生命理念与禅修技术的贯通、真实与方便的贯通。

  ⑴疾病心理与人生心理的贯通

  普通疾病有疾病心理,临床医生也往往在开药同时给予一些心理抚慰;人生心理不良也可以引发疾病,让我们经常有药石肓效的感觉,即药不对症,用了也无效;大病和慢性疾病也往往引发疾病心理和不良人生心理(如消极性感慨甚至绝望),并反过过来作用于身体,形成身心互动的不良循环。在临床上,打断这种不良循环或建立良性的身心互动,是必要的,因此,要有意识地指导患者正确看待疾病和积极面对人生,最好把疾病心理纳入人生心理这个大范畴之内,放大眼界,自上而下地进行调节,比眼光只盯着病症本身要好。

  ⑵生命理念与禅修技术的贯通

  有了眼界,还有技术,这就是道与术之之间的贯通,把技术提升到道的高度去应用,把道下行到术中去体现,从而实现道术圆通。禅法本来属于修道学,以信仰为道,以禅观为修,以运心为术,以自行化他为用,因此其生命理念与修心技术是贯通的。目前在中国流行的禅法有三个系统——内观禅、藏传佛教瑜伽禅和汉传大乘止观等。贫僧实修、研究、教人的则主要为禅宗自性禅。各禅修系统内的具体心理技术都很多,慢性疾病的治疗中,如果教授病人自修,自性禅最为实用,可能是最主要的研究对象。

  ⑶真实与方便的贯通。

  在人性领域,直线不一定是捷径;在病人面前,只针对病不一定就能把病治好,因为面对的不仅是病,而且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很多人都知道,最成功的临床医生,不一定是医术最精的医生,病人的信任、接受、认可度,甚至依恋,都可能成为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如何面对一个个具体的病人,诱导恰当的疾病观、生命观,如何直接或间接地教导一些禅修技术,需要有方便善巧。例如,佛教弟子可以教他观菩萨,而天主教徒则让他观想安祺儿(天使)可能更为合适。由于禅修涉及到大量的精神领域的专业知识,若什么都析破既没有那么多时间,效果也不一定好,例如更年期,让他们多做一点义工,让价值感或功德感去充润其内心,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传统宗教都一直与人打交道,与人心打交道,积累了很多方法。临床医生如果掌握了上述方法论,落实了禅修与传统医药的结合,可能达到禅医合一的境界,入医道三昧,不仅会完善临床医学的模式,也会导致医生在行医的同时,成为人生顾问、修养顾问、身心调节艺术的教授,成为生命教导师。传统民间把医生称为先生、大夫,说明患者和社会本来就有把医生视为生命教导者的性质。

  §⒊ 临床禅修法门选择

  禅(Dhyana禅那)指以念思作意为主要行为方式的内修,所以称为“思惟修”;但远不只是“思维修”!所谓念思,是指主体性心念活动,包括动机性。作意,指能动性的心力投注和制控行为,如注意。禅修法门很多,传统有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援如禅、如来禅、祖师禅等分类。现阶段中国流行的禅法中,大乘止观,以天台止观为代表;南传声闻禅法,以内观禅为代表;藏传佛教瑜伽以大圆满、大手印为代表。但在慢性病临床上,可能最适用的是自性禅,传统上一直有这个禅法,但没有系统化,因为大多只是一些境界较高的人直接体入,修行程序和技术细节都没有得到完善,我在这方面作过作过尝试。

  考虑到在坐朋友不一定都熟悉禅法,我用两分钟介绍一个禅法大纲:禅修本质上以精神内炼为主,⑴初级的是观照对象境,“制心一处”;⑵稍进,则有“返观内照”,有关于心行的寻伺活动;⑶再进有安住于清净心不乱的,已属于修定,如《解脱道论》说:“定者,有清净心,一向精进与寂静功德等正真住不乱,此谓定。”一些文人所说的“澄明境”多数是它,禅宗把它称为“净境”。⑷继续深入,可达到“无触瑜伽”,即“心正住,无所攀缘,亦不动乱,寂静无着。”这也可以通过回归“法界”而自然达到。以上都是要用“观照力”的。⑸自性禅是“体认”和“作意”而修的,如智者《摩诃止观》说:“能体心性,名为上定”。这些禅修技术可以用于开发心智、消除烦恼、身心修养、修身养生和保健治疗。

  临床禅修法门选择,要有逻辑理性;根据传统佛教和临床实践,我们提出三条原则:针对病态心理,以对治禅为主;激发健康心理,以自性禅为主;辩证选择禅法,以配合正规医药治疗。

  ⑴病态心理以对治禅为主

  疾病心理中,最常见的是:病后心理不安、重病出现悲观、大病出现恐慌、久病出现无聊及躁烦易激惹等。这些都要有针对地给出观念疏导方案和禅修技术方案。对这些浮现到表层的心理症状,佛教也讲“对治”,虽然只是“治标”,但对改善心理症状是有效的。

  对治禅在佛教里原属于“对治道”,是针对人生烦恼而选择的禅修技术,如针对欲贪,修不净观,减少贪恋执著,可以理解为基于条件反射的负强化训练;针对脾气,修慈悲观,培养温良厚重,可以理解为以德化情;针对愚痴,修界分别观和缘起观开发心智。在面对疾病的心理中,有的患者持开明理性的态度,但有些患者持不正确的态度,这是需要有针对的调治的。临床对治禅,主要是针对患者在疾病面前出现的负面心理,进行纠正;对部分盲目自信,不认真对待疾病的,也要调理。例如,对久病躁烦的,可以尝试修习“忍波罗密多”;重病悲观,可修来生观;大病惊恐,可引导修习定力;久病无聊,可修善德观;对疾病的认识和态度出现问题,可进行相应的知识教育和心理辅导。

  久病无聊,甚至抑郁,在慢性病患者中比例很高,我比较注意,认为它属于主体存在性减低或受损,解决的途径是如何提升心理活力,如果借助佛法禅修而激发精神性生命活力,能带来内心充实、善待他人、配合医嘱、主动锻炼等变化,极有价值。如果信仰佛教,我让他们观修有朝阳背景的暖色佛菩萨像;如果没有信仰背景,则单纯观修朝阳朝霞。有信仰者的观修效果更好一些。

  ⑵健康心理的激发以自性禅为主

  对慢性病患者,禅法的重点是培养健康心理,提振自我康强的力量;佛教主…

《慢性病的禅医联合应用(释惟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医学部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