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與中國古代醫學
薛克翹
由于佛教産生于印度,由印度傳入中國,所以本文不僅要涉及到中國古代的醫藥學,也要涉及到印度甚至南亞及南亞周圍一些地區(古代統稱爲“西域”)的醫藥學。正是由于佛教的傳播,促進了中國與印度這兩大文明古國的醫藥學交流,使中國醫藥學在不斷吸收外來因素的基礎上發達繁榮起來。作者薛克翹,1945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員。
佛教文化作爲中國文化的一大組成部分,與中國古代科技有密切的關系。例如,佛教曾爲中國古代天文學、數學的發展作出過突出貢獻,也在古代建築學、印刷術以及地理學、曆史學、語言學等各個領域起到過積極的推動作用。我們這裏要談的是佛教在中國古代醫藥學中的作用和貢獻。
一、後漢至隋
兩漢之際,佛教傳入我國,並對我國的醫藥學發生了影響。這影響大體表現在叁個方面:一是西域來華僧人傳來了西域,特別是南亞的醫藥學知識;二是大量佛經的翻譯,以文字形式將南亞的醫藥學知識介紹了進來;叁是中國出現了一批懂得醫藥學知識並能爲人用藥治病的僧人。這些,對于中國醫藥學發展都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一)西域來華醫僧
這一時期來華的西域僧人,特別是南亞僧人中,有許多人都學習過《五明》。“五明”的意思是五種知識,包括:一、聲明,即語言音韻方面的知識;二、工巧明,即工藝算曆等方面的知識;叁、醫方明,即醫學方面的知識;四、因明,即邏輯論辯方面的知識;五、內明 ,即人生、靈魂與宇宙等方面的知識。這些都是婆羅門教的基礎教育內容,佛教也不排斥。因此,西域來華僧人懂得一些醫學知識是常事,不足爲怪。他們把西域的醫學知識傳入中國中原地區,並有不少爲人治病的例子。這裏不可能一一列出,只能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例證。
據《高僧傳》卷一《安清傳》,安世高綜達“醫方異術”,他雖然是安息國王子,但他皈依佛門,精通諸經,對南亞的醫術也必然了解。
卷二《佛陀耶舍傳》有印度來華僧人佛陀耶舍用藥水加咒爲弟子洗足,並令其能疾行的故事,如果拂去其神秘的色彩,則是行醫用藥的生動例子。
卷叁《求那跋摩傳》說,印度僧人求那跋摩善醫,曾在婆國(今爪哇)兩度爲當地的國王醫治腳傷,後于劉宋初年來華。
同卷《求那跋陀羅傳》說,求那跋陀羅本婆羅門種,幼學五明諸論,博通“醫方咒術”。元嘉十二年(435年)至廣州。
卷四《于法開傳》說,于法開(多半是于阗,即今新疆和田人)“祖述耆婆,妙通醫法。嘗乞食投主人家,值婦人在草危急,衆治不驗,舉家遑擾……主人正宰羊,欲爲淫祀,開令取少肉爲羹,進竟,因氣針之,須臾羊膜裹兒而出。升平五年(361)孝宗有疾,開視脈,知不起,不肯複入”。從這段記載看,于法開的醫術主要來自印度古代名醫耆婆的傳統,但他又會針灸、切脈,可見他已把印度醫法與中國醫法結合起來了。曾經有人問他:“法師高明剛簡,何以醫術經懷?”他回答說:“明六度以除四魔之病,調九候以療風寒之疾,自利利人,不亦可乎?”可見,他學醫的目的是“自利利人”。 卷九《佛圖澄傳》說,西域人佛圖澄的醫術非常神妙,他于晉代來到洛陽。後趙石虎的兒子石斌暴病而亡,“澄乃取楊枝咒之,須臾能起,有頃平複。”“時有痼疾,世莫能治者,澄爲醫療,應時療損,陰施默益者,不可勝記。”
同卷《耆域傳》說,晉代來華的印度僧人耆域是一名神醫。當時衡陽太守滕永文得病,“經年不差,兩腳攣屈不能起行”,域“取淨水一杯,楊柳一枝,便以楊柳拂水,舉手向永文而咒,如此者叁。因以兩手搦永文兩膝令起,即起行步如故。”又有一病者將死,耆域把他救活。佛圖澄和耆域的故事不免被神化和誇大,但他們深明醫術,又曾治病救人恐怕是真的。
(二)漢地醫僧
中國中原地方的僧人中,也有不少懂得醫道的。下面舉幾個例子。
據《高僧傳》卷四《于道邃傳》:于道邃,晉代敦煌人,“年十六出家,事蘭公爲弟子。學業高明,內外該覽,善方藥,美書劄,洞谙殊俗”。
同書卷十《诃羅竭傳》記載,晉代僧人诃羅竭本是樊陽人。晉武帝太康九年(288),他到洛陽,正趕上那裏流行疾病,“死者相繼,竭爲咒治,十差八九。”
據《續高僧傳》卷二十六《道豐傳》:北齊時僧人道豐“煉丹黃白、醫療占相,世之術藝,無所不解。”他曾經以針灸爲人治病。
同卷《法濟傳》說,陳隋間僧人法濟,常常爲人治病。“如有疹疾,咒水飲之,無不必愈。”這裏是誇大了咒語的力量,但同以前舉過的一些例子一樣,我們可以相信,法濟是懂得醫學的。
同書卷十八《法進傳》說,隋代法進也懂得醫術。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蜀王的一個妃子病重,請許多人都治不好,蜀王便差人去請法進禅師。法進去了,手到病除。
《太平禦覽》卷七二四引《千金序》叁條,提到這一時期的漢地僧醫叁人:
其一曰:“沙門支法存,嶺表僧也,性敦方藥。自永嘉南渡,士大夫不襲水土,皆患腳弱,唯法存能拯濟之。”
其二曰:“仰道人,嶺表僧也。雖以聰慧入道,長以醫術開懷。因晉朝南移,衣纓士族不襲水土,皆患腳軟之疾,染者無不斃踣,而此僧獨能療之。天下知名焉。” 其叁曰:“僧深,齊宋間道人,善療腳弱氣之疾。撰錄法存等諸家醫方叁十余卷,經用多效,時人號曰《深師方》焉。”
《魏書》卷九十一《李修傳》載:“李修,字思祖,本陽平館陶人。父亮,少學醫術,未能精究。世祖時,奔劉義隆于彭城,又就沙門僧坦研習衆方,略盡其術,針灸授藥,莫不有效。徐兖之間,多所救恤,四方疾苦,不遠千裏,竟往從之。”“修兄元孫……亦遵父業而不及。”“修略與兄同。晚入代京,曆位中散令,以功賜爵下蔡子,遷給事中。太和中,常在禁內。高祖、文明太後時有不豫,修侍針藥,治多有效。……集諸學士及工書者百余人,在東宮撰諸藥方百余卷,皆行于世。”“子天授……醫術又不逮父。”這裏說的是李亮祖孫叁代行醫的事,李亮最有成就,李元孫和李修次之,李天授又次之。李亮的醫術主要得益于沙門僧坦。
同卷《崔傳》又記:“崔,字文若,清河東武城人。……少嘗詣青州,逢隱逸沙門,教以《素問》九卷及《甲乙》,遂善醫術。中山王英子略曾病,王顯等不能療,針之,抽針即愈。”“子景哲,豪率,亦以醫術知名。”這裏又是一個得益于沙門的醫學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