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思修
佛法的現證,不是脫空而來的,有方便,有因緣,那就是離不了聞思修叁慧。現證慧,「由修」所成慧進修而「得」的。修所成慧,是與定相應的觀慧。「修」也不是盲目的修習,又要「由思」所成慧,對法義作深刻的思惟抉擇,才可以作爲觀察的所緣。思慧,又要從「聞」所成慧得來。聞是『若從佛聞,若從弟子聞,若從經中聞』,都要依佛菩薩的開示而修習,
這有二點應注意:一、多聞,並非廣識名相而已。依聲聞法,聞無常無我是多聞,所以說:『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大乘法中,多聞是聞空性不生不滅,如《楞伽經》等說。所以能通達實義的才是多聞的善知識。二、在十法行中,聞只是聽聞,讀誦,解說等,也就是依文達義。所以如以聞慧爲對於修習般若無用,是不合佛法的,是會漂流於叁藏教典以外的。但是,這雖是必要的,但還是初步的,還要依此而向思修前進!
再說學佛之程序:修學佛法有其必然的次第,不能躐等!佛法中最緊要的是智慧,也可以說:修學佛法就是修學智慧。但這不是說不要其他的法門,其他如施、戒、忍等也都是需要的,不過在一切法中最主要的,又是佛法特質的,而且可以稱爲佛法中最究竟的,就是智慧。世間的衆生,也還是想離苦得樂,然都是在黑暗中摸索。佛法是光明一樣,教導衆生,甚至是該做的,不該做的,善的、惡的、是的、非的,使人照著這正知正見的道路走去,就必定達成目的。佛陀即是覺者;菩薩是有智慧的衆生。佛與菩薩的特質,就在於有智慧。智慧以外的一切法門,都要與智慧合一去修才成。離開智慧而學佛,什麽都不能夠了生死。所以經中說:「般若波羅蜜於五波羅蜜中最上最妙。……是般若波羅蜜取一切善法,到薩婆若(一切智)中」。佛法中所說的智慧,世間的智識是不能爲比的(福德是可以共世間有的),而且淺深不等。所以修學佛法的程序,也就是修學智慧的程序。智慧有淺有深:
1.「生得慧」是與生俱有的,生到世間的人都有,可以依世間因緣而充分發展的(有限度)知識。這是一般的智慧,就是哲學家、科學家等,也都是由生得慧而成功的。修學佛法要從「聞所成慧」做起。
2.「聞所成慧」從多聞(聽講、看經)佛法中,對於佛法生起正確深刻的了解,知道世間與人生的真相,深徹的信解佛法,叁寶、四谛等功德。這要有從多聞正法所生起的智慧,才能正確的知道。得到這聞所成慧,才是進入佛法智慧的開始。進一步是「思所成慧」。
3.「思所成慧」思是思惟、觀察,要深入的去思考觀察,才能更深刻的悟解佛法,而得思所成慧。聞慧與思慧,都還是散心的分別,需要更進一步的去實現「修所成慧」。
4.「修所成慧」修慧是在禅定中,智慧與禅定相應,因修禅定而從定中更發深慧,這才是修所成慧。聞、思、修叁慧,都是有漏的,有漏慧還不能根斷煩惱,不能了生死。要根絕煩惱而解脫生死,必須真實的「無漏般若」(聞思修慧,是加行的般若)現前,現證的般若,才是真智慧,也即是無漏慧。從聞所成慧到無漏慧,這是修學智慧的道路;這種次第。是小乘大乘所共的坦道。
平常說般若有叁種: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與上所說的修慧次第配屬起來:聞所成慧是文字般若,進而修觀照般若即是思所成慧與修所成慧。實相般若即無漏慧。從聞、思、修到現證慧。在修學過程中,雖可以展轉引生,就大體說。這顯然有次第的前後。
佛法常說的修學次第,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此四法名預流支。預流是小乘的初果,大乘即是初地。凡夫而想要參預到聖類中,或悟入法性流中,必要具有這四種修學過程,無論是小乘或大乘。
親近善士:因爲向來的佛法,都是用口講的,所以要聽聞正法,必須先親近師長才行。同參道侶,也是善士中攝。爲什麽要親近善士呢?爲的「聽聞正法」。
聽聞以後,要進一步的正確的去了解,這就須要「如理思惟」了。
由思惟觀察,對佛法有了深刻認識,要能照著佛法去修學,這就是「法隨法行」了。
親近善士與聽聞正法,就是前面說的聞所成慧;如理思惟是思所成慧,法隨法行是修所成慧。從此以後,入見道,證預流,即得現證的無漏慧。所以修學佛法,就是修學智慧的過程。但這不是說單修智慧就夠了的,在修學智慧的過程中,同時要修習其他的法門。因爲單修福或是單修慧,都是不能圓滿的。智慧與福德,有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相輔相成,才能高飛遠行。依智慧淺深的次第去修學時,同時即:
聞所成慧──成信;
思所成慧──住戒;
修所成慧──修定;
無 漏 慧──發慧;
由親近善士,聽聞正法,而得聞所成慧,即能於叁寶、四谛、緣起、聖道等佛法,確信不疑,而引發趣向的欲求。這樣的從信解而起的信求,才是堅定不拔的信,引發實行的信,應稱爲信根。此即: 於叁寶,四谛之實.德.能.深忍樂欲.以淨心爲性. 我們一般的信心,大都是飄搖不定的,如輕如鴻毛一樣的隨風東西。這因爲信心而出於情感的,不曾經過慎思明辨,所以不能確定不動。真實的信心,要依聞所成慧所發起的。這樣的正信,才算有了根,所以 說信爲道源功德母。有如草木一樣,生了根,才能確立不動,一切的莖幹花果都從此基礎生出來。在聲聞法中,從聞慧而成就信根,就是生起真切的出離心。發起出離心,種下解脫分善根,必定要了生死,不會退失。在大乘法中,從聞慧生正信,即是發起菩提心,成爲佛種。(如『大乘起信論』等說)學佛者的發心,不外乎二種,即發出離心與菩提心。這都要從聞所成慧所生起的信心,才能發生成就。真發出離心和菩提心的人,就和魚吞了鈎一樣,無論它再怎麽遊,也快要出水了。從聞慧而起深信以後,進而修得思所成慧,此時必須以戒爲主而修其他施、忍等。大乘學者,從此修六度萬行去自利利他。小乘學者從思所成慧,必能嚴持戒行,而完成行爲的清淨,雖小戒也不敢違犯。這是以思所成慧所了知的佛法,一一見於實行,而做到叁業清淨。這樣的修學,才能有智慧,有福德。等到修所成慧,這是必與禅定相應的,所以到達定慧雙修的階段。修慧必與禅定相應,約小乘的位次說,此時是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位;大乘是十回向位了
發真實信,從此持戒、修定,因而發生真般若慧,斷惑證真。此時,約小乘即是初果;約大乘說,即是初地。若欲圓滿證得,還須地地進修,才能達到究竟佛位。
修學佛法就是修學智慧,這句話,一點也不會錯!智慧達到了最圓滿最高深的境地,就是成佛。我們現在來聽聞佛法、學習佛法,還是一般的生得慧,真正的聞所成慧還不能達到,何況其他!真正的聞所成慧,即是大乘發菩提心,或者稱爲大開圓解。這是修學佛法的初步,是任何修學佛法者所必經的。
我所以這樣的說,有叁個意思,
一、修學佛法即是修學智慧。
二、修學智慧,不能偏於智慧,禅定、持戒、忍辱等行門,也要附帶綜合的修學。
叁、說明我們來研究佛法,這不是什麽高深的事,只是從生得慧到聞所成慧的起點而已。即使是由聞法而對於佛法有點了解,還淺薄得很!佛法中的大智大慧,還都在後面,要我們從進一步的學習中去實現。但是,修學佛法,修學智慧.一定要從聞所成慧開始.
現在縮小範圍來講。聽聞佛法,也要有個程序。有人問我:佛法應該怎樣研究?這實在是不易答覆。但我覺得,學習佛法,無論是全體的或是專宗的,都應有叁個過程。依照這過程修學去,多少總能夠得些利益。叁種是:一、得要,二、深入,叁、旁通。
第一是得要:佛法廣大無邊,從何處學起?東鱗西爪的學習,不能認識佛法的宗要。就走世間學問,要想去學習它,首先須知其大概,選些較淺顯而扼要的書來讀。學習佛法也要這樣,對於佛法先要有一概要的認識,知道佛法的重心是什麽,包含些什麽重要的宗派等等;對於佛法從印度宏傳來的曆史也得知道一點。這樣,才能進一步去深入研究。如開始爲東鱗西爪的認識,或一開始就去學習深廣的經論,那不是不知宗要,便是因難於了解而退學。所以對於整個佛法,先要知道佛法之所以的大概。
二、明了佛法中的宗派的概要,然後再選擇一宗一部門去研究。這個方法,對於研究一宗一派,也是應該采用的。如學唯識的,不應該一下手就去研究『成唯識論』,這是沒有辦法可以懂的。必須要從『百法』、『中邊』等先了解得大概,再作深入的研究。如初學天臺宗的,要先讀『教觀綱宗』、『四教儀』等,然後再學叁大部等。但有些修學佛法的,並不這樣。聽經學教,僅是隨緣的去聽法師講。佛法的基本知識都沒有,竟然已變成專宗的學者甚而法師了。別的 不知道,自然唯有自己所學的什麽宗最好,旁的宗派都不如他。其實別 的宗派究竟怎樣,他還一點也沒有知道。像這樣一下手就專學宗派的。 弊病實在是很大。偏聽則蔽,兼聽則聰。如對各宗都知道一個大概,對 於叁寶、四谛、緣起、空性等根本大義,也有相當的了解,然後再求一 門深入,就不會偏執了。能一門深入,還要旁通。如學唯識宗的,最初 對於其他宗派的教義,都知道一些,現在從自己專學的唯識學的立場, 再去理解彼此的差別,而貫通一切。這樣,對於佛法的認識,也就愈加 深刻了。不但大乘各宗如此,大乘與小乘間也要這樣。
爲了要教化世間,對於世間的一切學問,等到確定佛法知見,那末 也要從旁知道些。世間的好事情,好道理,也是很多的,不過不能圓滿 的清淨,總有謬妄的成分夾雜在內而已。好的部分,要用佛法去貫攝它 ;不好的部分,要用佛法的真理去揀除它。
修學佛法的第一步,必先從一般的共通的教義中,把握佛法的共通 的宗要。切勿初下手即偏究一經一論,以爲深入其微,其實是鑽入牛角 ,深而不通!我們應從此下手去學,也應該教人如此,切勿迎合好高骛遠的劣根性,專以艱深玄奧去誘惑人!
《聞思修》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