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岩洞對聯(一)
臥石倚雲無好事;
焚香洗缽度余生。
王全祿題山西太原晉祠方丈洞
頂天立地奇男子;
炤古騰今大聖人。
山西雲岡石窟,位于西郊武州山南麓,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裏。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造像51000余尊,爲我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文獻記載,北魏和平年間由著名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開鑿石窟五所,現編號第16-20窟,就是當時開鑿最早的所謂“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曆史。雲岡石窟曆史久遠,規模宏大,內容豐富,雕刻精細,被譽爲中國美術史上的奇迹。在雕造技藝上,繼承和發展了我國秦漢時代雕刻藝術的優秀傳統,又吸取和融合了健陀羅藝術的有益成份,創造出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品,在我國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雲岡石窟不但是了解和研究我國古代曆史、雕刻、建築、音樂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資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來的實物佐證
智海圓充,含萬象而不道識界;
真空方廣,現森羅而不隱微毫。
山西甯武萬佛洞,位于甯化鄉,明萬曆十九年至二十二年之間開鑿,洞內遍布石雕佛像,惜多數已毀。 圓充:圓滿充實。 不道:不染纏、不治理
雲水蒸茶天上味;
梅花煮酒月中香。
山西五臺觀音洞
門開自在如天闊;
地辟還源一水清。
山西五臺善財洞
尊朝西南,欲從西聞雷音寺,聾人喚醒;
教大東流,故神東坐鼓響堂,舉世鎮安。
賀藝峰題河北邯鄲北響堂山石窟,位于鼓山。現存石窟9座,大小佛像72尊,其中南、中、北叁大窟爲北齊王朝開鑿。 叁窟中以位于窟群北端的大佛洞規模最大, 裝飾最華麗。該窟進深11.8米,寬13米,高11.4米,置塔形柱叁面開鑿一大龛,正面龛內一佛兩菩薩,正尊坐佛連座通高5米,佛背光浮雕塑火焰忍冬紋,七條火龍穿插期間,生動活潑,塔柱上窟壁共鑿26個列龛,由弓形楣梁、垂幔、 龛柱、覆缽等組成,雕刻細致,缽頂雕塑華麗的大型火焰寶珠。石窟整體布局、裝飾,顯示北齊時期的高超雕刻藝術。鼓山頂還存有東宮、西宮、宋金時期經幢及碑刻等珍貴文物
清音瀉玉無瑕地;
古洞懸陽不漏天。
宋學義題河北山海關懸陽洞,位于山海關東北九公裏黃牛山腳下,又稱“玄陽洞”,建于明萬曆年間。這裏奇峰突兀 怪石峥嵘 古木蔽曰,流水漫衍。洞上北有“人石”睥睨群山,南有“鍾石”宛似空懸。洞高14米、寬13米、深37米,穹然中空。據縣志記載:“洞頂有穴,日光懸照,然後山上迹之,終莫得其穿漏之處。”因名懸陽洞
暮鼓晨鍾,驚醒世途名利客;
朝經夕梵,喚回苦海夢中人。
忠福阿題遼甯錦州觀音洞,位于城北八公裏的普陀山,集奇洞、妙佛、聖泉、寶樹于一體,是海內聞名、佛聲遠播的旅遊勝地,被譽爲遼西第一洞天
觀音大士坐高樓,依碧岩,踏青松,俯看萦回曲徑,山半盤旋,似笑茫茫塵海衆生、浮沈難了;
下界俗人臨勝地,飲寒泉,賞紅葉,仰視嵯峨奇峰,雲中疊秀,應息紛紛名利雜想、小住爲佳。
遼甯錦州觀音洞
壯義郡之大觀,東望闾峰、西臨淩水、南連峻嶺、北枕荒邊,想前朝留勝迹,安排這無憂上境;
接福山之一脈,高吞旭日、低壓平沙、遠對孤城、近瞻寶塔,登古洞仰佛光,仿佛到極樂西方。
李魁麟題遼甯義縣萬佛堂石窟,位于城西福山上,分東、西兩區,共存16窟43O余尊造像。碑刻記載,西區是北魏大和二十叁年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元景開鑿,現存9窟,分上下兩層,下層爲6大窟,上層爲3小窟。第5窟中元景摩崖造像碑刻書法價值極高,康有爲譽之爲“元魏諸碑之極品”。東區是北魏景明叁年慰喻契丹使韓貞聯絡同鄉開鑿的私窟,現存7窟。韓貞摩崖造像碑刻于第5窟南壁,已殘,是研究我國北方民族史及邊疆史極爲珍貴的實物資料
極品堪稱,魏碑千字驚風雨;
敦煌可擬,造像萬尊閱古今。
崔家瑞題遼甯義縣萬佛堂石窟
危乎高哉!蒼岩競秀、飛鷹旋空、翠柏挂壁、天橋雲橫,念騎虎衲去,摘星僧歸,叁百載遺蹤依稀,遊客窟中說傻雪;
雄且壯矣!幽洞棲霞、寶殿煥彩、金駒隱形、深谷霧起,看驅車賓來,拄杖耄至,十八盤古道迤逦,頹磚塔畔論滄桑。
和錦堂題遼甯喀左天臺寺朝陽洞,位于郊區大淩河東鳳凰山頂,寬3.3米,進深4米,高4米,洞中有釋迦牟尼臥佛,身長3.16米
默禱現金身,不舍大悲示妙相;
至心稱聖號,即蒙顯應慰群情。
圓瑛題江蘇蘇州靈岩山觀音洞
心在塔鈴中,直須洞水西流,那日再來談佛意;
手持杯珓擲,試問大江東去,甚風吹得到仙才。
趙曾望題江蘇鎮江金山觀音洞。 杯珓:占蔔吉凶之器
慈雲無住莊嚴相;
法雨常飛清淨身。
乾隆題江蘇徐州大士岩,位于雲龍山西麓,清時雕成觀音像
依石塑觀音,偶像推崇稱大士;
作龛興佛殿,鍾聲回蕩響長空。
聞楚卿題江蘇徐州大士岩
高本在心,石雕成玉叁磚殿;
長宜放眼,佛綴連雲九節龍。
宋學義題江蘇徐州雲龍山石佛。 叁磚殿:當地有“叁磚殿覆叁丈佛”的傳說。 九節龍:喻雲龍山
叁寶皈依生淨土;
五戒精嚴發慈悲。
安徽黃山鬲山地藏洞佛龛
清華真佛地;
莊嚴古洞天。
安徽青陽九華山華嚴洞
香閣峙中流,萬衆恒河自在;
慈燈懸彼岸,千年般若常明。
安徽青陽觀音峰觀音造像
飛來峰前,大士威靈賜赤子;
九華山上,衆佛顯應救蒼生。
安徽青陽觀音峰觀音造像
石壓筍斜出;
岩垂花倒生。
彭玉麟題山東濟南千佛山極樂洞,位于南郊千佛山,其彌勒佛像爲隋開皇十年雕刻
步入西山沖漢外;
坐觀東海際無涯。
山東五蓮觀音洞
仁德心誠,祥光一照生貴子;
報施不爽,甘露時灑有賢孫。
山東沂源織女洞觀音堂序碑
假石作龛,玉佛果然自在;
現身說法,樹根便是菩提。
浙江鄞縣天童寺觀音古洞
秋色平分南北雁;
高風遙接東西林。
蘇淵雷題浙江樂清觀音洞
四壁岩花開太古;
一行雁字寫初秋。
潘天壽題浙江樂清觀音洞
碧水凝青洞;
奇峰插白雲。
浙江樂清觀音洞
合掌峰開仙世界;
洗心泉淨俗塵埃。
浙江樂清觀音洞
古洞氣陰森,諸佛諸天藏妙相;
清池光朗徹,一瓶一缽洗塵心。
郭崑濤題浙江樂清觀音洞
蘭若既清,竹林亦靜;
諸天不老,大地皆春。
郭沫若題浙江舟山普陀潮音洞
青山不老,任洞前花開花落;
白鳥忘機,看天外雲卷雲舒。
福建福鼎蝙蝠洞
意朝太姥,犀牛寶洞照南海;
心拜觀音,香山聖地即普陀。
福建福鼎犀牛洞。 太姥:當地山名
叁寶金身重現,雲層開覺路;
諸佛玉像複光,樵谷啓迷津。
福建仙遊麥斜岩。 樵谷:南宋末年,名士林璧卿(別號樵谷),不肯仕元,隱居于石所山,元世祖嘉其節義,親書”樵谷山”賜之
鯉水澄清堪悟道;
麥斜寂靜好安禅。
福建仙遊麥斜岩
每慶安瀾堪縱目;
時觀膏雨可停骖。
張瑞圖題福建泉州彌陀岩山門,位于北郊清源山,其阿彌陀佛造像高5米,寬2米,爲宋末元初時雕鑿,明天啓年間曾刷金,現已剝落。旁有元代石室,內有元碑一方,記石佛、石室雕築經過。岩周飛瀑古榕,尤爲幽靜佳勝
非誇金色相;
但羨石肝腸。
界泉題福建泉州彌陀岩
碧海長城懸寶刹;
危泉峭壁湧名山。
陳家英題福建泉州彌陀岩
劍氣文光沖北鬥;
環山帶水繞南臺。
福建泉州彌陀岩。 南臺:南臺岩,當地山峰名
當頭忽見無生相;
垂臂應提正覺人。
界泉題福建泉州彌陀岩
北山彌陀,南無阿彌陀,派衍普陀,處處阿彌陀;
西方聖人,東有大聖人,夢憶至人,真真大聖人。
福建泉州彌陀岩
地清真淨土;
相妙證無生。
福建泉州千手岩
千年蘭若留清境;
手底煙霞出翠岩。
陳泗東題福建泉州千手岩
殿外月窺松,色色全彰深船若;
堂前風聽竹,聲聲都入大圓通。
王愛琛題題福建泉州千手岩
片石孤雲窺色相;
清池皓月印禅心。
福建泉州瑞像岩,位于清源山左峰,岩立北宋元祐二年石雕釋迦像一尊,高4米,寬1.5米,爲福建省有文可考的宋代造型藝術佳作之一
洞內乾坤別;
山中日月長。
福建德化九公山彌勒洞
丹鼎何年鶴馭;
白雲此處仙家。
福建德化九公山彌勒洞
經案有光來月照;
洞門無鎖倩雲封。
福建屏南禅獅岩
石壁有緣成佛土;
洞門無鎖倩雲封。
福建龍海雲洞岩,位于步文鎮鶴鳴山,距漳州市區10公裏,上有石洞,每當天將降雨,雲霧從洞中飛出,待雨霁天晴,雲霧又飄回洞中,故名雲洞岩。有千人洞、一線天、月峽、風動石等景觀。雲洞岩被譽爲丹霞第一洞天、閩南第一碑林,摩崖石刻比比皆是,行、草、楷、篆各體兼備,琳琅滿目,共150余處
無樹非臺還是佛;
枕流漱石即爲禅。
顔繼祖題福建龍海雲洞岩
夙根有慧皆森發;
上善無聲自廣長。
林釬題福建龍海雲洞岩
放下全無事;
提起萬般生。
福建晉江南天寺摩崖佛像西方叁聖像
萬峰齊俯地;
千佛喜朝天。
福建安溪達摩岩,位于長坑鄉獅子峰頂,宋僧達摩曾居此,故名。達摩于此辟叁門,采用重檐歇山式,建築精致,體現宋代風格。岩寺周圍有“溫泉菩薩”、“叁友樹”等八景,林泉怪石,充滿奇趣
鍾鳴處燃燈說法;
客至時煮石烹茶。
福建安溪泰湖岩,位于長坑鄉田中村,爲開山惠應大師張道源和真靜大師劉應等人埋骨處。現存宋、元舍利塔,聳立于殿後山坡及放生池畔。岩寺周圍景色幽雅
特地興岩,鈴振蓬中開法界;
擎天植柱,乘超島上辟雲巢。
郭陶璋題福建南安天柱岩,位于蓬島萬安山
群峰爭擁寺;
一柱自擎天。
梁披雲題福建南安天柱岩
隨他起雲落月;
還我立地頂天。
李道泰題福建南安天柱岩
千峰俯地拜萬壽;
一柱參天戴九重。
郭瑄第題福建南安天柱岩
柱峰出自蓬島,淩霄燦鬥,屹爾長存,疑女娲煉石五色,多有補天之事;
師派源于曹溪,振錫傳燈,起焉早悟,訝達摩面壁九年,可無成佛之勞。
郭瑄第題福建南安天柱岩
幻境自渾沌辟開,前無古、後無今,愛霞石雲居,才消得白鶴常來、青山不老;
妙想是波濤活潑,潭有聲、月有影,指醴州縱嘯,又駭將六鳌欲立、五嶽皆搖。
羅維葉題湖南湘潭觀音岩
洞口開自那年,吞不盡潇湘奇氣;
岩腹藏些何物,怕莫是今古牢騷。
董仙果題湖南株洲空靈寺空靈洞
觀摩叁千世界,因緣未蔔獅頭白;
音繞百尺樓臺,慈航普渡岩殿新。
譚全剛題湖南永興觀音岩
石破天驚,啓迪愚頑禅一指;
慧通宗銜,遺留勝迹話千秋。
董舒題湖北黃梅五祖寺授法洞
法性妙玄,明鏡菩提無一物;
洞天別致,清潭皓月結雙鄰。
葉樹芬題湖北黃梅五祖寺授法洞
菩提非樹,明鏡非臺,莫待棒喝才走;
語火是燈,即心是佛,早該鞭影而行。
黎海雲題湖北黃梅五祖寺授法洞
九朝不改青山色;
百洞斧鑿佛像尊。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城南12公裏的伊河岸邊,是我國佛教四大石窟之一。由于地處隋、唐帝都之南,故稱“龍門”。開創于北魏,曆經東西魏、北周、北齊、隋、唐共6個朝代,營造時間前後達400多年。工程浩大,令人歎爲觀止。在2100多個窟龛中,今存佛像10萬余尊,題記碑刻3600余品,佛塔40余座。其中北魏窟龛占叁分之一,唐代窟龛占叁分之二。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規模最大的大龛,大佛刀法娴熟,端莊矜持,體現了盛唐佛教藝術的極高成就。主像盧舍那大佛,高17.14米,豐頤秀目,兩旁是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形神兼備,雕刻藝術極高。書法傑作“龍門二十品”古樸平實,筆力挫重;飛天雕塑禦風而行,深受後人稱贊。豐富的石窟藝術爲研究我國古代曆史、建築、服飾、圖案紋樣等提供了大量形象的文物資料
瓶中甘露,遍沾滋沫土;
座上佳兒,普錫蔭黎城。
河南浚縣朝陽洞,位于大坯山。 沫土:古指浚縣、淇縣、衛輝一帶地區。 黎城:即浚縣,宋前曾稱黎、黎陽、黎蒸、黎州
優昙缽華開,香遍大千世界,各證無色界;
菩提寶樹長,枝引巨萬人天,同歸兜率天。
河南浚縣朝陽洞
鑿破渾沌,別幻出七寶山莊嚴妙相;
燒殘劫燼,常存留千佛洞自在法身。
程淓題河南浚縣千佛洞石窟,位于浮丘山,洞內外有唐代及以後遺像900余尊,故名千佛洞。石窟四周景色佳絕,爲著名風景名勝遊覽區
石不能言,逢人點化;
泉堪種壽,活世源流。
廣東潮陽石泉岩石龍泉
石泉泉石,泉出靈石;
山岩岩山,岩立名山。
廣東潮陽石泉岩二洞門
積善千秋成佛法;
慈悲萬載爲神聖。
廣東珠海觀音洞
山異石尤異;
洞奇心更奇。
廣西賀縣觀音洞
古洞雲保留客住;
空門月滿聽僧敲。
孫清彥題貴州織金慈雲洞
戶外有崇山峻嶺;
何時無明月清風。
釋元正題貴州普定玉真山摩岩彌勒像
華嚴樓閣;
福地洞天。
貴州安順華嚴洞
一壑藏幽境;
群山繞梵宮。
貴州安順華嚴洞
風铎傳空谷;
松铙落梵音。
貴州安順華嚴洞
刻賞興從閑處得;
留題句自靜中來。
貴州安順華嚴洞
森然石室千層勝;
庶使鴻蒙一竅開。
貴州安順華嚴洞
《石窟岩洞對聯(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