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證心要 上▪P3

  ..續本文上一頁護,未墮先師盛德,辜負諸佛深恩。余深深感謝諸佛、菩薩與廣大信衆扶持、呵護之厚德外,又不勝僥幸、慚愧之至也。

  一九九六年二月二十八日

  略論明心見性

  連載于《禅》刊一九九一年一至四期

  緒 說

  我等衆生,從無始曠劫以來,迷失自己本來面目,認妄爲真,喚奴作郎,妄起貪瞋,造業受報,如春蠶作繭,自纏自縛,無解脫時。愚者無知,安受困苦,不求解脫;智者雖知生死事大,苦海無邊,欲求解脫而苦無其門。如古之外道六師,探宇宙萬有之緣起,不曰神我,即謂冥谛、斷滅;今之科學、哲學,究人生萬物之根源,不言二元,即言一元,雖各言之鑿鑿,極盡玄妙;然皆如盲人摸象,無有是處。

  釋迦文佛,悲憫衆生,出苦無由,應現世間,教化衆生。四十九年隨順時節機宜,說大、說小,說偏、說圓,說頓、說漸,披肝瀝膽,委曲開示二種根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二者菩提涅槃原清淨體,以闡明人生宇宙之奧秘,揭示生死輪回之根由,俾衆生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回複真常,出離生死,息滅苦輪。

  我等衆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靈明空寂,與佛無殊。只因無明不覺,顛倒妄執,動亂不已,造業受報,才由共業感現山河大地,複由別業招來十二類生。由是周而複始,循環不已,故而生死輪回不息。今欲回複本來,出離生死,首須覺破無明。以無明不破,迷己逐物,見境生心,生死絕不能了。

  以是一切經論,所有法門,無不圍繞著這一中心--明心見性--來闡揚發明,使人們得以覺破迷情,消除無明,離妄返真,就路歸家。佛教之所以異于他教,超越外道者,其原因即在切中衆生生死與還滅之根源,而此根源又在明心見性與否。故明心見性,實乃佛教之精髓,超生脫死之重要關鍵也。

  因是之故,經論雖多,闡述評唱,縱或有異,而宗旨是一;法門雖廣,設施手段,容有不同,而目的無殊。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也。

  奈何降及近世末法時代,教內學者大爲走樣,他們非但不敢提倡弘揚“明心見性”這一代時教的偉大宏深之旨與精髓之所在,反而有似談虎色變,連“明心見性”一詞也不敢形于口吻,見于著述,廣爲宣傳了。細細推究起來,其原因不外下列數端:

  一、禅宗行人因缺乏師資,用功時無人指引,相機提示,痛下鉗錘剿絕粘縛,于緊要關頭更無人爲之點開正眼,親見本來。大都抱定一則千篇一律的死煞話頭--念佛是誰,苦參幾十年,了無消息。因而以見性爲甚深難事,高不可攀,乃高推聖境,不敢企求,更不敢弘揚提倡了。

  二、淨宗行人絕大多數都說淨土宗的修法與衆不同,它是主張橫超生西的,不用明心見性。殊不知淨土是叁根普攝的大教,對下根雖不明言明心見性,只強調橫超生西,但事實上早將明心見性的要義,暗暗含藏在修法內了。請試看它的修法:念佛時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請問這都攝六根,不即是一切放下嗎?一切不放下,能六根門頭緊閉,將見聞覺知都攝在一句佛號上嗎?這淨念相繼四字,含義深廣,留待下面來詳加解釋,今只從文字的表面來講,以清淨心,繼續不斷地念佛,不就是教人用佛念來密密轉移妄念嗎?因爲人不能無念,不念佛法僧,即念貪瞋癡,今善巧方便地用一句佛號來代替妄念,使人于不知不覺中將妄心轉換爲佛心。所謂“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請問佛是什麼?不是明心見性又是什麼?

  該宗更進一步說:“入叁摩地,斯爲第一。”請問什麼是叁摩地?叁摩地即叁昧也。念佛證到叁昧,即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一時脫落,也即是根塵脫落、能所雙亡的時節。念佛念到這步田地,即是宗下桶底脫落,明心見性的時節。到這裏還有什麼淨和禅呢?所以說淨就是禅,禅就是淨,禅淨不分家也。

  對下根人,不須和他多說甚深禅理,只教他放舍身心,秉直念去,念到情亡心空,自然證得。若上根人一聞即悟,更不消多說。故淨宗唯下根與上根人最容易成就也。蓋中根人似聰明而非真聰明,似愚笨而又非真愚笨。非真聰明,不易看破世情,一切放下;非真愚笨,又不肯腳踏實地,懇懇切切地老實念佛,所以不易成就也。

  複次,晚近淨宗行人,大都只圖省力,單獨依靠阿彌陀佛接引生西。自己不肯努力用念佛功夫掃蕩妄心習染,改造自己,而美其名曰:“我們是他力法門,靠他力修行。”及聞“一心不亂”,便連連搖首,說:“不消不消!淨土只須有信願,自有彌陀接引,行得力與不得力無關重要。”他們哪裏需要什麼“明心見性”哩!又哪裏知道“一心不亂,花開見佛悟無生”乃是明心見性的同義詞哩!

  叁、密宗行人又大都趨向神通玄妙,有的還炫耀于世人而滿足其名聞利養,根本不注重證體悟道、了生脫死的功夫。把個大好密宗弄得妖氣十足。密宗所標榜的即生或即身成佛--即明心見性,早抛到九霄雲外去了。

  我國現有叁大宗派萎靡淩亂如此,其他有名無實的宗派,也就不言而喻,可想而知了。以是整個輝煌燦爛的佛教,被它不長進的後代子孫糟蹋得如此烏煙瘴氣,狼狽不堪,後進者哪裏知道佛教的精神所在!又哪裏能修身養性,回複天真,了脫生死呢?言之,怎不令人痛心疾首!

  尤有進者,佛教是教育人們明白真理,舍棄妄見,改惡向善,去邪歸正,改造人類的大教;是使人們從迷夢中覺醒,不貪著、不自私,盡一己之力爲大衆服務,爲群生謀福利--普利群生的善法;更是使衆生去惑證真,卸下重擔(心中所粘附的事物),生活得輕松愉快,有意義、有價值,得真實受用的妙法。因之,它是對社會和國家具有莫大現實積極意義的偉大宗教。因爲舉凡社會的不安和國家的動亂,莫不由人們的貪、瞋、癡這叁大劣根性在作祟。人由于物欲熾盛,貪心高漲,才不擇手段地去幹那貪贓枉法,投機倒把,走私受賄,甚至陰謀叛亂,結黨營私等等的罪行。而佛教正是向這叁大毒根--貪、瞋、癡開刀的。

  至如世界的運行和人類的遭遇,都是由于人們自己無明妄動,著境造業所感召的果報。換句話說,都是人們自作自受,非幹鬼神之事。而且只要人們迅猛覺醒,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人人都能成佛。佛是主張一切平等,無有階級差別的廣博大教。因之,很多人主張佛教是非宗教的。

  複次,從佛教的宗旨來看,圓頓教從最究竟處著眼,說無生死可了,無涅槃可證,無佛無衆生,法法皆空。起心動念,即乖自宗。所謂“舉心即錯,動念即乖”,它是以無所宗爲宗的。無所宗爲宗是佛教的真宗,以有所宗,即落偏見故。所以也有很多人以此稱佛教爲非宗教者。但他們似乎忘記了佛教雖以無所宗爲宗,但非無主,還有個無宗之宗在,所以又非不宗教者。佛教所講的是辯證的真理,以無所宗故,不應言是宗教;以無所宗爲宗故,不應言非宗教。非空非有,非有非空,乃佛教不立二邊中道之的旨,要會此的旨,非明心見性不可!由此可見,明心見性是學佛者至關重要的課題了。

  明心見性對學佛者如此重要,那麼,明心見性的內容究竟是怎麼回事?怎樣才能證取它?證到時是什麼境象(界)?證到後又有什麼功用?這許多問題,都是學佛者所想(應)明白,而亟待研究的問題,茲爲能明白易曉,以便于讀者證取起見,分別略述于後。

  (甲)、明心見性之意義

  明心見性一詞簡約總括地解釋起來,就是:從究明人們的“心”(本心)的形相與作用,而徹見、領悟、神會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體與真理,以覺醒迷夢,而了生脫死,證大涅槃。它的意義詳細分析起來,至爲深廣,因爲它是這一代時教的精髓所在,可以說叁藏十二部都是它的注腳。現在我們只能擇其精要者約略言之。

  在未討論明心見性的內容與如何明心見性之前,首先讓我們來把心性的輪廓勾勒一下,以便易于著手分析討論明心見性的意義。

  那麼心是什麼?性又是何物呢?原來所謂心者,並不是我們胸膛裏的肉團心,而是我們對境生起來的念頭和思想,佛經稱爲六塵緣影,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落謝的影子,簡稱曰集起爲心。意思是說,我們本來沒有心--思想和念頭,而是由于有色等境在,才從各別的境緣上領受它的形象,産生認識,分別它的同異,安立名字,發生愛瞋、取舍、造作,才生出種種心念。這心是和環境集合起來而生出的,不是片面單獨起的,所以稱爲集起爲心,也就是現代學說所謂“思想是客觀環境的反映。”要詳細談它的形象和內容,法相宗《成唯識論》說得很清楚,它可以分爲八大心王和五十一心所。這裏爲了節省時間和篇幅,不詳細說它了,請讀者自己去研讀《成唯識論》吧。

  心既如斯,性又是何物呢?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心的本源。現代學說認爲,它是生起心的能量。沒有它,對境生不起心來。我們之所以能對境生心,全是它的作用。它是無形無相的,所以眼不能見,但它能起種種作用,故確實是有。古人比爲色裏膠青,水中鹽味,雖不可目睹,但事實上確實在起作用,在佛經上它有很多異名,如一真法界、真如、如來藏、佛性、真心、大圓勝慧等等。只因衆生迷而不覺,不知有此妙體,無始以來,只與生滅和合,變爲妄心。故心性原是一物,如水之與波,不是兩回事。現在世界得以飛躍前進,全靠自動化,而自動化又靠熱能,無有熱能,即無動力;無有動力,一切都是靜止的、死的。同樣,我人之所以能思考、工作、創造發明等,也靠體內的動力,而這動力就是性的作用。所以性雖不能眼見,但確實在起一切作用,猶如電雖不能目見,而一切照明、發動等等都是它在起作用。佛經內稱性是體,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但宗下常兩者混用,稱心爲性,稱性爲心,我們只要洞悉它們的底蘊,搞清它們的分野,也就不至爲之混淆惑亂了。

  明白了心和性的形貌和定義,就須進一步探討“性”--生命的根源--何由緣境而生心?境又因何而生起,以致生死纏綿不斷?更須明白,明心見性的含義包…

《佛法修證心要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