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證心要 上▪P32

  ..續本文上一頁息即將至矣。)

  一日適逢達摩祖師忌辰,隨衆往詣叁塔諷經,偶擡頭,睹壁間五祖演和尚(臨濟宗楊歧會一支白雲端和尚嗣,圓悟勤和尚之師。)遺像贊雲:“百年叁萬六千朝,反複原來是這漢。”蓦然省悟,打破拖死屍話頭。

  悟後,詣南明,再谒欽和尚。欽一見便問:“阿誰與你拖個死屍到這裏來?”師便喝!(悟後氣概便不凡。)欽拈棒,(再勘過。)師把住雲:“今日打我不得。”(的是可兒。)欽曰:“爲什麼打不得?”(蒼天蒼天,放過一著。)師拂袖便出。(賴有這一著。)

  翌日,欽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天下慈父心。)師曰:“狗舔熱油铛。”(也知你欲進不能,欲退不得。)欽曰:“那裏學這虛頭來?”(你問阿誰?由和尚鈍置來。)師雲:“正要和尚疑著。”(得理不讓人。)欽休去。(奈何伊不得,只索飲氣吞聲。)自是機鋒不讓。(天上天下,唯吾獨尊。)

  一日,欽作尋常問話雲:“日間浩浩時還作得主麼?”(垂釣千尺意在金鱗;好肉上挖瘡作麼?)師曰:“作得主。”(將謂將謂,原來原來。果然失卻定盤星。)欽進問雲:“睡夢中作得主麼?”(雪上加霜,再犯不容!)師答雲:“作得主。”(猶自不惺惺,腳根下泥深多少!)欽更問雲:“正睡著時,無夢無想,無見無聞,主人公正在什麼處?”(請問和尚。不妨更加一槌!豈在別處。)師無語。(古佛過去久矣;早納敗阙了也。)欽囑曰:“從今日始,也不要你學佛學法,也不要你窮古窮今,但只饑來吃飯,困來眠,才眠覺來,卻抖擻精神,問我這一覺主人公在什麼處安身立命?”(莫瞞人家男女好;“活”馬權作“死”馬醫。)

  師乃奮志參究。自誓:拼一生做個粥飯僧,決要這著子明白。(不愧須眉,好男兒豈甘與草木同腐!)一日午睡,同宿友僧莽撞,推師枕落地,撲通一聲,師乃大徹。(已遲八刻!這僧莫非大悲菩薩現身麼?)(注:括號內系本文作者的著語。)

  我們讀了這則公案,除了由衷的崇敬贊仰高峰祖師精誠不懈的參究精神與深徹的悟境外,同時也獲得了下述的珍貴啓示:

  第一、如果我們真要超輪回,了生死,參禅必須放舍一切,死心塌地抱定一則無義味話頭,朝于斯,夕于斯,流離于斯,顛沛于斯,孜孜兀兀地日夜參究,方能打開本來,親證實相。絕不是懂得一些文字義理,會打兩句機鋒,下得幾句轉語或舞文弄墨地寫得幾首偈頌,就作爲開悟的;更不是在色身強健,生活優裕時,過得輕松愉快,安祥自在,即是開悟。

  第二、參禅必須起疑情。以疑情生起,方能遮斷妄念,蘊集爆發力。一旦時節因緣到來,如*碰到火星,頓時爆炸,當下打開玄關、識鎖,親見本真。否則,妄念不斷,無力爆發,徒喪光陰。故古德雲:“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非虛語也。

  第叁、說得口頭禅與舞文弄墨的禅客,雖然一時看起來也不無禅味,但這只是暫時的假相,他們心中並非清空廓徹,眼前總有個物在;即使勉強靜心打坐,心中也隱隱地有個物在,光明始終不得透脫,如何能消融身、心、世界,而親證本來!既未親證本來,又如何能息卻猿心意馬而得泰然大定?所以一旦逆境來臨,平時說的那種安祥愉悅的心情,便不知飛向何處去了。

  這種人不要說于睡夢中作不得主,便是于白天尋常日用中也作不得主;不要說于較難覺察的順境中不能做到泰然不動,無有絲毫移易;即是較易知曉的逆境來時,也不能不隨境流轉而忿怒怨懑。尤其當病魔來侵時,更是無法抵禦而痛苦呻吟,萬般無奈。

  大慧杲禅師呵斥此等禅客如藥水汞,遇火即飛,不得真實受用,又如何能了生死、出輪回?故告誡我等後輩參禅務必真參實究,不可在言句義理邊討消息也。

  第四、高峰禅師的前兩答“作得主”確是好功夫。是我輩後學做功夫的典範與榜樣。我們學佛修道,就是爲了在生死岸頭做得主,不爲業障所牽累而沈淪苦海。要做到這一點,就須于生時首先在白天日常動用中作得主,不爲順逆境緣所遷移,不爲喜怒哀樂之妄情轉換,而後方能于睡夢中作得主。假如這一點也做不到,還說什麼了生死呢?因爲生死的根源,就是妄念不息,隨境攀緣呀!

  就現階段的用功人說來,白天能作主、不爲境緣所牽已是不易,何況更須于睡夢中作得主呢?睡夢是半昏迷,死時四大分散是大昏迷。假如半昏迷作不得主,大昏迷如何能作主而了生死呢?所以修心了道,出生死輪回,必先于睡夢中作得主。但是任你慷慨豪放、意氣風發之士,白天縱能于順逆境緣上既無牽挂也無瞋愛,但于睡夢中往往情不自禁地爲夢魔所攝而隨之流轉。今高峰禅師能于睡夢中作得主,不爲夢魔所牽,這是何等定功!不經出幾番大汗的苦苦參究,何能致此?!修心人功夫做到這步田地,確是不易!我等如何能不欽仰贊歎!

  反觀現在做功夫的人,大都不肯腳踏實地地孜孜參究,而是避重就輕地在文字義理上作道理會,或是向他人口邊討消息。領會得一些相似的道理後,便舞文弄墨地寫文章,作偈頌,下轉語,以爲徹悟證道了。其實這只是食他人的殘羹馊飯,非幹己事,于生死岸頭絲毫作不得主。出言吐語,寫文作頌,要從自己胸襟中流露出來,方能蓋天蓋地。

  有些人做功夫時,偶爾得了一點定境,例如:色身長大、飛空,呼吸中斷,進入胎息狀態,或是發了某種神通,便認爲已經證道成聖了。其實這僅是禅定中顯現的一些幻境,離證道還遠在。在禅定中任何境界都不能著,一著便停滯不前,尤其是發了某些神通,更不能沾沾自喜,以爲有得;一有得意,非但不能證道,入魔大有份在!《楞嚴經》說的五十種陰魔,就是說這種虛幻過程,是障道的陰魔,修道人千萬不能著,以免誤入歧途而墮魔道。

  有些狂妄人引用《心經》與《金剛經》的話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境相既皆虛幻不實、不可得,那麼管它順、逆、美、惡,我只無心應之,不爲所牽即得,何用參禅、念佛?假如有禅可參、有佛可念,豈不妄上加妄?這些話語,看來未嘗不是,但是一旦碰到逆境或遭一場意外事故,便雞飛蛋打一場空了。

  也有些人誤以爲一悟便了,初破本參,便以爲到家,不再勤于觀照,曆境練心,以致習氣依舊,狂妄傲慢,不得真實受用。到頭來,落得個悟後迷,仍隨生死流浪,甯不冤苦?

  更有些人誤聽人言,以神通來驗證開悟與否。當功夫得力,恰到好處,忽然身心世界化空、粉碎而靈明不昧,了了分明時,因不見神通玄妙,不知這是什麼而誤以爲不是自己本命元辰,匆匆滑過,豈不可惜!?自己既錯過了這千鈞一發之機,贻誤了本身,又以此來否定他人,此誠自作孽不可活者也。古德嘗歎息雲:“只爲親切甚,轉令薦得遲!”良可慨也。

  今天我們把這則公案錄供大家參考,就是希望大家從中吸取教訓,知所改進,努力向上,真實證取,以免虛度光陰,錯過一生。

  我們在學習、贊仰了公案中主人公的爲道精誠和深厚的功力後,還要進一步將公案的精微處與爲道的關鍵來和大家探討一下,俾大家深明宗下的的旨,直下窮源,不爲半途的功夫所誤,方不負古人的深心。

  高峰祖師的前二答:“作得主”確是好功夫,非一般禅和子所能企及。但就宗下“頓悟”的立場細詳起來,不免遜色,茲將其幽微處略述如下:

  禅宗是直下見性頓悟成佛的,不是次第漸修的法門。古德嘗雲:“等妙二覺猶是它提草鞋漢。”等妙二覺也不屑一顧,遑論等妙二覺以下呢?所以宗下不許有個中間過程,不能夾雜一點功夫痕迹。

  禅--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是一絲不挂,一塵不染,淨裸裸、赤灑灑的。既無相對的客觀物境,也無主觀能見能聞的人,更有誰來作誰的主呢?雪岩欽和尚在前二問“誰與你拖死屍來?”與“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勘不破高峰後,故作尋常說話以釣高峰,看他是否已經剿絕至無功用地。哪知高峰腳根未穩,一釣即上啞答雲:“作得主。”這不是有落處、有相對的主客了嗎?這和淨裸裸的禅就不相應了。這答話在宗下說來是“傷鋒犯手,不剿絕”。這樣就捆了自己的手腳。迨至第二次答作得主,更把自己渾身捆了個結實,動彈不得了。到第叁次問:“無夢無想,無見無聞時,主人公在什麼處?”就只好咽氣吞聲,死于句下了。

  等到後來時機成熟,枕子落地,徹底打脫,始如夢方醒,主人公原來不在別處。舉凡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無不是主人公之顯現;鳥語花香,莺歌燕舞,無不是主人公之妙用!有什麼主不主,更有什麼作不作?前所答者,豈不狼藉不堪?!

  最後,就雪岩之問另作叁答,以飨同參,並藉作與高峰禅師相見之禮:

  一、問:白天作得主麼?

  答:饑來吃飯困來睡。

  二、問:睡夢中作得主麼?

  答:朝陽升起月含山。

  叁、問:無夢無想,無見無聞時,主人公在什麼處?

  答:太虛飲光消契闊;風搖淺碧柳絲輕。

  開示悟入佛知見

  世尊悲愍衆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而不自知,迷于聲色,沈淪六道,出苦無期,乃降生于世,現身說法,以覺醒衆生迷夢,證此寂滅一心,出離苦海,而登覺岸。

  但因衆生煩惱垢重,不敢頓示此靈妙一心。始于阿含會上且說人天十善,免墮叁途。及後說無常、空苦、無我、四谛及十二因緣之法,令衆生權出叁界,勉離生死。次說般若,以顯真空妙有,而破二乘偏空之執。

  四十年後,佛將涅槃,方于法華會上,純談實相,直示一心,以顯平等佛性,叁乘同歸,五性齊入,凡有心者皆可成佛。至此方盡世尊本懷,度生原意。

  蓋此心體,本自靈明,廓徹周遍,靈融湛寂,如如無拘,凡聖一際,生佛等同。然迷之則生死無端,悟之則輪回頓息。要在忘言以神會,絕慮而心通。故參禅行人貴起疑情,藉以隔斷迷情妄念而打開本來,親證自性也。

  但參禅下手時,須先端正修因--以何爲修,以何爲歸。方針既明,宗旨既定,而後可以空其所…

《佛法修證心要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