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了,有涅槃可證爲義。
二、大乘始教:乃真空絕相之理法界,以一法不立,一塵不染爲尚。
叁、大乘終教:以非空非有爲義,空有雙非,乃空有皆不住之事法界。
四、大乘頓教:以即空即有爲義,空不礙有,有不礙空,乃空有雙運之理事無礙法界。
五、大乘圓教:以非空而非有,非有而非空,圓融無礙爲旨,乃佛祖心髓之事事無礙法界。
成舉罷問座主:“五教之義旨是否如此?”主曰:“如是如是”。成乃大喝一聲,問衆曰:“還聽見否?”衆曰:“聽見了”。成曰:“那末是“有”了,可透小乘教”。曆久聲消,成問衆曰:“還聽見否?”衆曰:“聽不見了”。成曰:“那麼是“空”了,能透大乘始教。”成進雲:“現在無聲,剛剛有聲,是非空;剛才雖有而現在則無,是非有,這非有非空能透大乘終教了。再則,現在說空,因剛剛有才說空,如剛剛無有,現在無從說空。那麼,說空之時有在空;例此,因空才說有,如無空說什麼有?故說有之時空在有,這是相對相成的,這就是即空即有,即有即空,透得過大乘頓教了。再說大乘圓教非有而非空,非空而非有者,我一喝不作一喝用,做一切事毫無去留、粘染。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著衣,未嘗挂著一根絲;不動身心而日應萬緣,端拱無爲而妙用恒沙;說無之時,周遍沙界,說有之時,纖毫不立。諸子百家,百工技藝,莫不如此,此大乘圓教圓融無礙之旨也”。大衆聞後,莫不信服贊歎,徽宗在座也點頭不止。
這則公案啓示我們,舉凡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莫不是真心的妙用,只要我們于識得它後,不忘保任,時時處處在事境上磨練,將舊習除盡,即能起大機大用,圓證菩提,正不必參無義味的話頭也。但如習氣深厚,執著堅固的人,雖能識得這說法、聽法的人,但因定力不夠,看不見妄念起處,無從著手保護;于物境當前時,更無力轉換,就可擇一與自己習性相應的法門,如數息、念佛、參話頭或修心中心法等,加上打坐,增加定力,庶幾可于行住坐臥處不忘保任,而于最後圓成徹證之功矣。
大機大用
學佛原爲得真實受用,潇灑自在,起大機大用,利益群倫。不是爲了求神通玄妙,炫耀自己;更不是死坐在黑山背後,常住滅盡定中如木石一般不動的。
講到大機大用,人們往往要想到神通玄妙上去而不知大機大用就在尋常。這非但現在的初心佛子不知,即昔鳥窠禅師的侍者亦不明此機用,而怨禅師不爲開示法要,擬辭別他往,對禅師說:“往不蒙和尚慈悲開示法要,今擬告辭他往。”禅師曰:“我要吃茶,你拿茶來我飲;我要吃飯,你拿飯來我吃,這不是佛法麼?”侍者恍然有省--原來這飲茶、吃飯與拿茶、取飯的就是我人佛性的機用。可見,要會佛法的大機大用即在這極尋常的應酬、談笑中。我要茶,你拿茶來,這是大機;你拿茶來,我接而飲之,這是大用。同樣,你拿飯來,我接而食之,與其它的一切日用都是大機大用。所謂真實佛法,即在尋常日用中。假使我要茶,你拿飯來,我要飯,你拿茶來,這就亂了套,非但不是大機大用的佛法,連世法亦不如了。
馬祖大師在禅林中是最爲人稱道大機大用的大宗師,試看他與百丈師徒間的機用接引便可略見一斑。一日,百丈隨侍馬祖遊山次,祖見一群大雁飛來,舉手指問百丈曰:“這是什麼?”丈舉首一看,答曰:“大雁。”(可惜許,當面錯過),祖見其見指不見月,著在境上,待大雁飛過,更問曰:“甚處去也?”丈舉首不見大雁,乃曰:“飛過去也。”(猶自不惺惺)。祖見丈一味著境粘心,不會其機,錯認定盤星,不識其用,乃更施妙手,扭捏其鼻孔進問曰:“又道飛過去也。”丈負痛出聲:“方悟祖之機用。”原來祖指東而問西,是教其識得這舉手指物的是誰,而就路還家,非祖連大雁亦不識也。更于負痛處逼問:飛過去了沒有。乃知這知痛知癢的本性不動不搖、不來不去、沒有過去未來的,因而于痛下有悟。
丈一日侍馬祖立次,祖目視床角上挂的拂子,丈問曰:“即此用離此用。”蓋丈于初悟後已會當即則即,當離則離,以此探問于祖。看他古人一動一靜,偶然觸目聞聲處,皆會之于道,所以進步神速。我們如果亦這樣朝于斯、夕于斯,流離于斯,顛沛于斯,孜孜兀兀用功觀照,豈不亦進步迅速?只可惜時下的佛子懶散散的,不痛切用功,鎮日忙在搞神通、弄玄妙上,不在心地上用功,因而唐喪了光陰,耽擱了前程,豈不可惜!祖見丈順其語脈有落處,不了結,乃針對曰:“汝爾後怎樣開口說法接引後人?”丈乃取下床角拂子,舉示祖(不妨是天然妙手,不說而說妙示,但有落處了也)。祖見其仍隨語脈轉,著在即上,乃用百丈之槍刺他曰:“即此用離此用,”丈更將拂子挂床角上。在一般人看來,這一著妙到顛毫,挂去拂子,一切無著,清清爽爽,幹幹淨淨,當無語可說了。殊不知未脫馬祖語脈,又著在離上了。祖乃震威大喝一聲,丈當下一驚,耳聾叁日。
諸位讀者,百丈耳聾叁日,是被馬祖真個震聾了叁日什麼聲音都聽不見了嗎?風聲鳥語即不聞,雞鳴犬吠亦不聽,逢人說語只見嘴動不聞其聲了嗎?不是的。他是于這一喝下,剿絕了即離之見,淨裸裸、赤灑灑,內不爲見聞覺知所牽,外不爲一切色所染,又不落空,真實現成。可憐衆生,曆劫多生不曾見到的大寶藏一朝徹見,欲放不能,欲進不得,鎮日如癡如呆,落在裏面叁日而後才放下。此回雖然徹悟,但還耳聾了叁日,不無漸次之憾。汾州聞雲:“悟即休,說什麼耳聾叁日。”石門曰:“不經叁日耳聾,怎麼能悟?”汾州聞雲:“我與麼道,較他石門半月程。”信非虛語也。後黃檗來參馬祖,祖已遷化,丈乃將悟道因緣舉示黃檗,檗聞之即吐舌,並盛贊馬祖:“真乃大機大用!”丈聞後更徹,因深贊曰:“子甚有超師之見!”此百丈良心語也。
講到機用,舉凡一舉一動,莫不是大機大用,只隨順時節因緣,衷心毫無委曲,無所滯著即是。所謂縱橫自在、收放無拘。翠竹黃花皆是玄機,活殺與奪,莫非妙用。宗下大老證到最後,皆有此大機大用。如南泉斬貓,歸宗斬蛇。皆具活殺自在手段。但有人看到這些公案,往往透不過,心中不免起疑:斬貓殺蛇豈不犯了殺戒?大修行人怎會有此喪生害命的行徑?斷不是事實,恐怕只是寓言,用以表示殺卻心中之貪著、瞋恨、鬥毆等妄念而已。
大約是在一九五六年,有一位胡老大德在上海靜安寺爲大家開講《指月錄》,講到這則南泉斬貓公案,就對大家說:“請不要做真實斬貓會,這只是寓言。如龐公雲:護生須用殺,殺盡始安君。乃殺盡自己心中之貪、瞋、執著妄習也。”這話亦對,但要看用功人功夫到什麼程度,若果功深,到了活殺同時,殺就是活,活就是殺,非但活殺無所區分,而且毫無區分之迹,就不妨是事實了。當時座下有一位老參,不肯其說,起立雲:“這只是你老的證境,可不是王老師的本懷,王老師無此殺活之見,雖斬猶活,不妨實有其事。”胡老不肯,倆下發生爭執,正于此相持不下時,不知哪位老參作貓叫一聲,衆聞然囗力 然驚悟,爭執乃息。
關于這則斬貓公案,南泉之意原非要斬貓,只要兩序有人出來道得一句印心語以發明心地即得。奈無人會此意,道不得救貓之句,南泉一語既出,即隨手揮刀殺之。其時兩序或者並非無人,但要進一步看南泉作略,究竟如何?不肯出來道一句以救貓,亦未可知。待後來趙州回,南泉告以往事,趙州脫鞋頂頭而出,南泉贊曰:“子若在,即救得貓兒也。”
茲試將此密意略示于後:解此者,鹹謂趙州識得殺貓者是誰,而示以脫鞋頂頭上者,亦誰也。其實古人作略,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皆有出處,非只說明頂鞋者是誰也。識得頂鞋者只是悟,要起大機大用才是末後。鞋是穿在腳上的,今以頂頭豈非倒行逆施?兩序爲貓而起爭吵,固倒行矣。王老師爲此而殺貓,知者固不論,不知者豈不要謗法而壞正*輪,亦逆施也。今頂鞋而出,非但將兩序僧衆打入其中,即王老師亦一網打盡。王老師固非弱者,趙州雖出,亦不放過他,說一句大似贊歎語道:子若在即救貓兒。此語好似贊歎,其實用意不善。如綿裏藏針捏不得,一捏即刺手。如沩山師徒遊山次,沩山坐石上,有一飛鳥銜一紅果供于石前,仰山雲:“吾師威德,飛禽亦知供養。”沩山雲:“子亦不得無份。”其中底蘊,諸仁者還識麼?
講到這裏,偶憶一則現代公案。抗戰時期,虛雲禅師隱居重慶,成都信衆擬親懿範,請南懷瑾的師父袁煥仙去請,袁至重慶與虛老相見,寒喧後乃致問雲:“成都禅者有叁種不同的看法:一、悟後須真修,二、一悟即休,不須再修,叁、修即不修,不修即修。請問和尚這叁種看法,哪一種最爲正確?”此問看來平常,其實是宗下主驗賓之問,端將手铐腳鐐甩在你面前,看你是否上當,自己去套。虛雲是當代作家,不上其當,答雲:“天下烏鴉一般黑。”以後二人即王顧左右而言他,不再交鋒了。
此事由袁老將始末情形致信與成都的賈題韬居士,當時大愚阿阇黎亦隱居成都,看了此信說:“袁老問得好,虛老亦答得妙,但下刃不緊,可惜許。”賈問雲:“怎麼下刃不緊?”愚公雲:“放過袁了也。”賈進問雲:“怎麼答才不放過?”愚公雲:“回答他:“你是哪一種?””即用其人之槍還刺其人也。由此可見宗師的問答真非尋常,其中大有文章,非同兒戲。又如真淨文與佛印等禅師一次茶會,佛印到遲,真淨禅師問:“爲何來遲?”印雲:“爲著草鞋在真淨肚裏過。”真淨禅師雲:“被我吞了。”印雲:“可你吐不出。”真淨禅師雲:“吐不出,把你屙出。”宗師交鋒,不同凡響,全視機用功夫深淺而定進退也。
要啓發大機大用,先須識得本來面目,否則談不上大機大用。要識得本來面目,並非難事,因本性不在別處,充滿目前。惜人皆不識而錯過,都因這一“性”字,皆想到高深玄妙處去。哪知道目前能見能聞、能言能行的“這個”即本來人,若離此別尋,則愈尋愈遠,愈覓愈不見矣。當二人相對、四目相視,直指這能視的是誰?便可一超直入,毫無難處。真淨禅師有頌雲:“人人有個天真佛,妙用縱橫總不知,今日分明齊指出,斬蛇舉拂更由誰?”這指示,多麼直截了當、坦率痛快,禅師家老婆心切毫無遮攔地將真心舉似學人,叫大家不用費什麼疑情,毫不吃力地當下悟去,從而開啓機用,多麼慶快!密宗亦不兩樣。密宗最高深的阿底約嘎心髓所說的法要完全與禅宗一致,亦是直下開示見宗,使學人當下識取靈妙真心,會取法、報、化叁身的妙用。大圓滿擊椎叁要說:“清淨無念了了分明是法身,光明朗照是報身,觀一切法相如幻如化,隨緣應用,毫無住著是化身。”這和臨濟祖師所說:一念清淨心光即法身佛,一念無分別心光即報身佛,一念無差別心光即化身佛。本性圓具叁身,不須身外求取。如出一轍,所以有一位DB法王說:“最上乘的密法即是禅,禅是最高深的密法。”確是真實不虛之說。可惜現在的佛子多不理解此理,妄自分別,修禅者視密爲外道,修密者執神通而非禅,搞得冰炭不同爐,此皆不通各宗各派真髓之過也。
我們要啓大機大用,只要于識得本來後,綿密保護,在事境上精勤鍛煉之用,除去所有粘著、疑滯、貪瞋等妄習,運用純熟,自然融入大機大用之境。千萬勿被這“大”字嚇倒,想到高深玄妙中去。一切機用,盡在目前,只于臨機無滯、無疑即得,一落疑滯即飛去矣。
如百丈野狐公案。當僧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答他不落因果,原無甚過錯,乃自生疑而落狐狸身。可憐衆生,五百年後猶自不惺惺,幸得百丈慈悲爲他釋疑道:“不昧因果。”方才將這一疑團放下,釋然而化。“不落”、“不昧”,相差一字,意境大有死活天淵之別,但在達人份上確無絲毫分別。以佛性天真,一絲不挂,一塵不染,一法不立,因因果果向甚處去著,死即無有,活從何來?其間還容是非、正誤否?這野狐能從不昧處悟去固幸甚,如能從不落處悟去,則海闊天空更勝一籌。臨化去,還要百丈做亡僧禮火化,更是粘著,而百丈亦俯從其請,亦不免混身落草,落在因果中矣。
我們做功夫于識得本來後,只時時注意保護本真而不忘,保到純熟處,亦不死保不放,而任其自然,極微細的妄念亦看得分明,不隨之流轉,最後即渾化相忘而起神通妙用,觀察群機,如觀掌紋,施以相應之妙用如探囊取物,正不必別求遠取,著力于斯而惶惶不可終日也。但此種功夫亦因人而異,有的現身即現前,有的須待脫卻這肉殼後方能現前。大家只要安心用功,去其妄習,不企求神通玄妙,將來一定能啓發神通,得大機大用,不然者將成道無望矣。
《佛法修證心要 上》全文閱讀結束。